2024年09月號 領航者的話
從合規到競爭力--減碳之外,企業還得減塑
遠東SOGO百貨 / 黃晴雯董事長
環視2024年零售業最棘手的難題之一,恐怕是年底即將出爐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這將是繼《巴黎氣候協定》後,國際上最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範。
國際近年響起限塑的聲浪。早在2018年,倡議循環經濟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即一同提出《全球新塑膠經濟承諾》(Global Commitment on the New Plastics Economy),如今已有500多個組織加入,知名品牌如可口可樂、聯合利華、宜家、沃爾瑪…等,都是成員之一。
減碳模範生歐盟展開強制性的行動,2021年起,為籌措綠色新政(Green Deal)基金,向成員國收取每公斤未回收的塑膠包裝廢料EUR0.8的塑膠稅(plastic levy);各成員國可自行訂定各種稅率與措施因應。同年7月起,執行2019年通過的一次性塑膠禁令,禁止成員國販售一次性塑膠盤子、餐具、吸管、攪拌器、氣球棒、棉花棒、杯子等產品。
儘管英國已經脫歐,仍搶先各國於2022年4月,率先課徵塑膠包裝稅(Plastic Packaging Tax, PPT),凡企業在一年內生產或進口10噸以上、再生塑膠含量少於30%的塑膠,就得繳稅;2024年,每噸塑膠包裝稅率為GBP218(約NTD9,100)。2023年1月,西班牙也回應歐盟的塑膠稅,針對不可重複使用的塑膠容器,課徵每噸EUR450(約NTD16,000)的附加稅;德國亦將從今年起,針對市面上的一次性塑膠,徵收一次性塑膠稅(EWKFondG)。
至於國際零售業者對於減塑行動有哪些回應呢?2023年美國知名連鎖百貨Macy's自有服飾品牌的標籤,100%為再生聚酯,預計2024年店內50%的提袋皆為環保塑膠再製而成;韓國的樂天百貨則在2022年將外牆檔期橫幅(百貨最常見的廢棄物)再利用,改造為顧客贈禮,並將16萬個廢棄塑料瓶,改造成2萬件制服,供第一線服務顧客的員工穿著(如停車場人員);樂天超市亦於2023年上市自有品牌「GOOD TODAY」,推出100%再生塑膠容器包裝的食品,禮品包材採用生物可分解和可重複使用的素材;韓國許多百貨公司紛紛減少提供塑膠傘套,改設置雨傘水滴除水機,教育消費者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
而臺灣則自2002年起,推動購物用塑膠袋減量,規定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等7大類(約2萬家)商店,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2018 年更宣示將逐步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目標在2030年全面禁用。今年七月,宣布全臺22縣市、計47個市場串聯減塑。即使目前看來,對塑膠的限制大多仍停留於鼓勵源頭減量的階段,但全球塑膠公約通過後,預料將對企業有更緊縮的規範。
對於臺灣零售業來說,《全球塑膠公約》意謂是選品與服務的翻轉。現在超市生鮮的高價蔬果,往往套上塑膠袋或塑膠硬殼,一方面為脆弱的蔬果穿上抗爆衣,另方面也能讓賣相更顯高貴;未來得思考取代方案,增加裸賣的比例。過去逢雨,顧客服務人員會急著幫顧客在紙袋外層套上塑膠袋,未來則不便提供塑膠袋,甚至得委婉地將永續思維傳達給顧客,或是提供替代方案。
遠東SOGO百貨近年在熟食區、美食街,大力推廣自備購物袋、環保容器與餐具,超市亦推出單筆消費滿額,自備購物袋回饋抵用券、Happy Go點數或折價;美食街外帶自備購物袋,可現折NTD5或送環保餐具。今年上半年,全臺各店共省下8千個購物用提袋、3萬個一次性紙杯含塑膠杯蓋(膜)。此外,也在相關區域擺放告示牌,鼓勵顧客自備容器與環保袋,同時教育熟食專櫃,友善自備容器與提袋的「不塑之客」。
在內部,採購部訂出「禮贈品含再生材質的占比突破總禮贈品金額5%」的規範,尤其頗受消費者好評的環保購物袋,材質一定是rPET;在永續選商識別系統SOGO Sustatin的檔期,App打卡互動的贈品,不是友善大地的農社創產品,就是再生塑膠材質良品;就連規劃中的遠東Garden City美食街托盤,也將是環保再生塑膠製品。
面對《全球塑膠公約》,遠東SOGO百貨將如何超前部署呢?借鏡國際,我們要持續推動無痛的減塑體驗,讓消費者建立綠色購物習慣;於選商上,更要將產品的塑膠使用納入評量,建立綠色供應鏈、打造循環經濟。畢竟,當企業在追求營收、利潤的同時,能兼顧環境與社會的問題,這就是ESG。而永續即是從「合規」,脫胎到「競爭力」的展現(From Compliance to Competitive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