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號 熱門話題
「遠東人開講」:穹頂之下的新思維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輯
大陸記者柴靜發表的《穹頂之下》專題,引起國際間高度重視,也讓大家更加了解,環境污染的成因與苦果,不只是政府或企業的問題,對每一位地球公民來說,更是責無旁貸。快來看看海內外同仁們提供了哪些抗霾&環保秘笈?
【一】
從小我們就接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教育,可是一直以來,卻只是流於口號,有多少人付諸行動?過去隨處可見的藍天白雲、青山碧水,如今已經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濃煙滾滾、污水潺潺、垃圾遍地,正在逐漸侵蝕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走在路上,戴著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的行人,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們應該明白,保護環境已經不再是國家和政府的義務,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希望大家能多種一棵樹、多栽一朵花,還原地球本色;少開車、多走路,綠色環保出行;自帶購物包、不用塑膠袋,減少白色污染,只要從現在開始、從自我開始,保護環境,為時未晚。(遠東服裝(蘇州)/張文鳳)
【二】
不記得從何時起,同事、朋友和家人在一起時,都開始討論起今天的空氣品質、PM2.5有無爆表的話題。雖然大家享受到了經濟繁榮帶來的生活水準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環保問題卻凸顯了粗放型經濟產生的不良副作用。
在這樣的穹蒼之下,我幾乎每個工作日都要戴上N95口罩,才能呼吸得更為舒適、放心;而我能做的,也只是儘量減少開車的頻率,為環保貢獻一份綿薄的力量。但對於公司或國家而言,仍可以從碳交易、碳排放等一系列措施著手,控制並減少污染源,為後人編織一片綠蔭。(亞東石化(上海)/魏征宇)
【三】
柴靜蟄伏一年後,帶著一部「穹頂之下」進入公眾視線,用深度的報導、通俗的語言,結合大量的視頻圖文資料,將我們忽略的各種殘酷事實一一呈現眼前,也將空氣污染和環保問題狠狠拉回大眾的視野中。
霾不是一天、一年形成的,也不會在一天、一年之內消失,我們必須設法面對它、解決它,建議的做法包括:隨身攜帶防霾口罩、準備移動式的空氣淨化器等家用防霾用品、盡可能綠色出行,力行低碳、簡約的生活方式,並且加強督促政府糾正企業。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的環保意識,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APEC藍」!(遠紡工業(蘇州)/滕春豔)
【四】
關心生活環境品質,有個指標您一定要知道──「PM2.5」即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極微小懸浮粒子,高濃度PM2.5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肺線癌的機率,以下提供幾個預防霾害的小撒步予大家參考。
一、下載環境即時通/霾害APP:不論Android系統或IOS系統,只要輸入「環境即時通」或「霾害」等關鍵字,即可蒐尋到相關APP,隨時查詢目前空氣品質概況,讓我們多一份警覺及準備。
二、室內種植植物:植物可以有效減輕或排除室內空氣污染物,如:甲醛、苯、氨等,以常春藤為例,僅少許光源即可生長,是淨化室內空氣的好選擇。
三、搭乘捷運:大眾捷運系統屬於電動載具,無廢氣排放,不妨多利用此類綠色運具取代部分的通勤交通工具,一方面有效降低汽機車廢氣排放量,另方面亦能減少直接暴露於污染源的機會。(鼎鼎企管/陳立凱)
【五】
節能其實對自己、對環境都有正面的幫助,根據臺灣每年十大死因統計,慢性病約佔七項,而慢性病多為不夠健康的身體與心理所導致。因此,平日減少開車、多騎腳踏車或以步行替代,省錢又能增加運動量,促進新陳代謝、排毒、活絡筋骨,進而加強抵抗力,當環境的污染變少了,處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也就能減少毒素的累積,讓我們一起用行動愛護自己的家人和這片土地。(遠東資源開發/呂政錡)
【六】
機車是臺灣民眾最仰賴也最頻繁使用的代步工具,更是產生空氣懸浮微粒的最大污染源,尤其臺北市人口及汽機車密度均高,又屬於盆地地形,長期處於空污的環境下,對於有氣喘、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敏感性族群影響甚大。
隨著近年大臺北地區YouBike自行車廣受民眾喜好,政府應積極複製此成功經驗,並多推廣「電動機車」的發展,如此可讓臺北市既安靜又乾淨,民眾亦能節省燃料稅及汽油費用的開銷,同時,鼓勵業者廣設充電站及電池交換中心,才能讓綠色環保商品更加普及。(遠東銀行/周妏陵)
【七】
身處地球村,當中國大陸的霾害飄到臺灣、好山少水的埔里受到臺中化工廠的影響,我們也只能力求自保。口罩是我對抗霾害的好幫手,不只可以對付微浮懸粒,也能阻絕病原──這是經由擔任醫生的親戚所證實(平面防塵口罩無法對抗霾害或病原,醫藥用的口罩才有效),尤其臺北這類大都會,機汽車排放的廢氣造成大量微浮懸粒,即便是走在大馬路旁,也最好能戴上口罩。此外,由於呼吸容易造成口罩潮濕,建議口罩最好每天勤加更換。(遠傳電信/宋子喬)
******************************************
【一】
從小我們就接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教育,可是一直以來,卻只是流於口號,有多少人付諸行動?過去隨處可見的藍天白雲、青山碧水,如今已經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濃煙滾滾、污水潺潺、垃圾遍地,正在逐漸侵蝕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走在路上,戴著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的行人,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們應該明白,保護環境已經不再是國家和政府的義務,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希望大家能多種一棵樹、多栽一朵花,還原地球本色;少開車、多走路,綠色環保出行;自帶購物包、不用塑膠袋,減少白色污染,只要從現在開始、從自我開始,保護環境,為時未晚。(遠東服裝(蘇州)/張文鳳)
【二】
不記得從何時起,同事、朋友和家人在一起時,都開始討論起今天的空氣品質、PM2.5有無爆表的話題。雖然大家享受到了經濟繁榮帶來的生活水準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環保問題卻凸顯了粗放型經濟產生的不良副作用。
在這樣的穹蒼之下,我幾乎每個工作日都要戴上N95口罩,才能呼吸得更為舒適、放心;而我能做的,也只是儘量減少開車的頻率,為環保貢獻一份綿薄的力量。但對於公司或國家而言,仍可以從碳交易、碳排放等一系列措施著手,控制並減少污染源,為後人編織一片綠蔭。(亞東石化(上海)/魏征宇)
【三】
柴靜蟄伏一年後,帶著一部「穹頂之下」進入公眾視線,用深度的報導、通俗的語言,結合大量的視頻圖文資料,將我們忽略的各種殘酷事實一一呈現眼前,也將空氣污染和環保問題狠狠拉回大眾的視野中。
霾不是一天、一年形成的,也不會在一天、一年之內消失,我們必須設法面對它、解決它,建議的做法包括:隨身攜帶防霾口罩、準備移動式的空氣淨化器等家用防霾用品、盡可能綠色出行,力行低碳、簡約的生活方式,並且加強督促政府糾正企業。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的環保意識,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APEC藍」!(遠紡工業(蘇州)/滕春豔)
【四】
關心生活環境品質,有個指標您一定要知道──「PM2.5」即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極微小懸浮粒子,高濃度PM2.5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肺線癌的機率,以下提供幾個預防霾害的小撒步予大家參考。
一、下載環境即時通/霾害APP:不論Android系統或IOS系統,只要輸入「環境即時通」或「霾害」等關鍵字,即可蒐尋到相關APP,隨時查詢目前空氣品質概況,讓我們多一份警覺及準備。
二、室內種植植物:植物可以有效減輕或排除室內空氣污染物,如:甲醛、苯、氨等,以常春藤為例,僅少許光源即可生長,是淨化室內空氣的好選擇。
三、搭乘捷運:大眾捷運系統屬於電動載具,無廢氣排放,不妨多利用此類綠色運具取代部分的通勤交通工具,一方面有效降低汽機車廢氣排放量,另方面亦能減少直接暴露於污染源的機會。(鼎鼎企管/陳立凱)
【五】
節能其實對自己、對環境都有正面的幫助,根據臺灣每年十大死因統計,慢性病約佔七項,而慢性病多為不夠健康的身體與心理所導致。因此,平日減少開車、多騎腳踏車或以步行替代,省錢又能增加運動量,促進新陳代謝、排毒、活絡筋骨,進而加強抵抗力,當環境的污染變少了,處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也就能減少毒素的累積,讓我們一起用行動愛護自己的家人和這片土地。(遠東資源開發/呂政錡)
【六】
機車是臺灣民眾最仰賴也最頻繁使用的代步工具,更是產生空氣懸浮微粒的最大污染源,尤其臺北市人口及汽機車密度均高,又屬於盆地地形,長期處於空污的環境下,對於有氣喘、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敏感性族群影響甚大。
隨著近年大臺北地區YouBike自行車廣受民眾喜好,政府應積極複製此成功經驗,並多推廣「電動機車」的發展,如此可讓臺北市既安靜又乾淨,民眾亦能節省燃料稅及汽油費用的開銷,同時,鼓勵業者廣設充電站及電池交換中心,才能讓綠色環保商品更加普及。(遠東銀行/周妏陵)
【七】
身處地球村,當中國大陸的霾害飄到臺灣、好山少水的埔里受到臺中化工廠的影響,我們也只能力求自保。口罩是我對抗霾害的好幫手,不只可以對付微浮懸粒,也能阻絕病原──這是經由擔任醫生的親戚所證實(平面防塵口罩無法對抗霾害或病原,醫藥用的口罩才有效),尤其臺北這類大都會,機汽車排放的廢氣造成大量微浮懸粒,即便是走在大馬路旁,也最好能戴上口罩。此外,由於呼吸容易造成口罩潮濕,建議口罩最好每天勤加更換。(遠傳電信/宋子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