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號 封面故事
遠東建經施展綠色魔法 以建築登上世界舞台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輯
大樓樓頂的空中花園、廣場中的水景設計、公園裡的樹木植栽……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空間設計,其實背後藏著許多「綠色」秘密。在世界各國節能減碳熱潮的推進下,傳統建築營造產業也掀起一股綠建築風,希望以「消耗最少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建造出融合「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物,在減輕環境負擔的同時,也達成人類永續發展的夢想。 本期將由鍾陳輝協理與劉志隆專案經理為大家介紹,集團旗下建築產業──遠東建經,如何透過創新思維,打造出更適合人類與環境共存的空間,而這些巧妙的設計,又如何為環境保育帶來最大的效益! |
認識綠建築
提起「綠建築」,就必須先認識「綠建築」認證標準。1990年,英國首先提出全球第一部綠建築評估系統「BREEAM」,隨後美國於1996年提出「LEED」評估,加拿大則在1998年公佈了「GBTool」評估,而臺灣的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也在1999年問世,是全球第四個上路的系統。截至目前,全球擁有綠建築評估系統的國家已有26國之多。
「臺灣為了鼓勵大家興建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的建築物,建立舒適、健康、環保的居住環境,因此發展出以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健康(Health)四大範疇為主軸的綠建築(EEWH)評估系統及標章制度。」劉志隆專案經理介紹。不但各大範疇均設有評估指標,綠建築的評定等級也分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及鑽石級等五級。「目前施工中的遠東百貨板橋購物中心二期辦公大樓與亞東紀念醫院二期新建大樓,即分別取得台灣綠建築(EEWH)銀級與銅級候選證書。」
永續共生的綠色城市學
遠東百貨板橋購物中心二期辦公大樓與亞東紀念醫院二期新建大樓能夠取得臺灣綠建築認證,全仰賴遠東建經團隊的環保巧思。鍾陳輝協理指出,「這些建案在結構上均採用輕量化設計,高樓層以鋼骨建築構造,除了可有效減低一般RC鋼筋混擬土施工階段所產生的粉塵,還能減少建材的使用量,達到廢棄物減量的指標。」此外,節能也是綠建築的重點之一,鍾協理進一步說明,「大樓外牆以玻璃帷幕系統為主,並特別採用LOW-E或複層玻璃,一方面能有效隔絕熱傳導及冷氣的散逸,另方面也能在白天充份引入光線,搭配LED燈具,大幅節省室內照明需求。至於在空調部分,除了採用部分變頻主機之外,更增設儲冰系統,利用夜間離峰時段製冰,以供日間空調使用,當空調冰水由7度C循環交換至13度C回水時,還可經空調廢熱回收系統轉換為熱能,作為用戶生活熱水,充分利用每一份能源。」
事實上,遠東建經早在規劃台北遠東通訊園區時,即意識到資源利用的重要性,當時曾特別邀請國際知名景觀建築師、德國載水道設計案共同主持人──迪特爾‧格勞(Dieter Grau)與其團隊,協助規劃園區的水資源利用,無論綠屋頂、地下滲透帶、生態滯洪池的設置,都是為了儘可能保留下每一滴雨水,以灌溉園區內一千多棵植木,藉由樹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使台北遠東通訊園區成為台灣首座都心型的生態高科技園區。如今,延續同樣的概念,板橋遠百購物中心二期及亞東醫院二期也分別設置了75噸及350噸之雨水貯留供水系統與雨水回收裝置,利用回收過濾之雨水澆灌景觀植栽,達成對水資源的充分運用。
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對於鍾協理來說,看似不起眼的垃圾也是可再生資源,「我們在新建案中,特別規劃日後業主垃圾分類回收管理系統及處所,並將不可再回收的部分,以中央冷凍壓縮方式處理;此外,為了避免水源二次污染,所有生活之雜廢水將全部納入污水處理設備中,經合格處理後才排出。」至於新建案日後的室內裝修材料,屆時也將使用超過60%的綠色建材,希望打造出真正的綠色環境。
除了建物內在藏有的玄機,鍾協理認為,外觀的美化也十分重要,「以亞東醫院二期工程為例,我們在新舊院區裙樓規劃一座綠意盎然的開放式屋頂花園,讓就診病患及來院訪客能夠親臨大自然,提升療癒效果;而這些景觀植栽也能同時調節日照溫度,達到節能減碳之效果,有如一棟會呼吸的綠建築。」
繼板橋遠百購物中心二期及亞東醫院二期工程之後,遠東建經也正緊鑼密鼓的準備台北遠東通訊園區相關建案,包括:TPKB遠傳總部大樓、TPKC遠傳資料中心、TPKD第二棟研發辦公大樓、遠揚T-Park住宅B案……等,為響應政府環保節能之政策與法令,並符合國際節能減碳之趨勢,未來也都將申請台灣綠建築(EEWH)銀級或黃金級以上之認證。
接軌國際綠建築
遵循臺灣本身的規範之外,綠建築認證也需要與國際接軌。劉經理指出,「目前國際間最具公信力、應用最廣泛的綠建築評估認證系統,當屬LEED(Lead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這是由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簡稱USGBC)制定,為全美最具共通性及市場導向之綠建築評估準則。根據該協會統計,已導入LEED認證之建築與未導入認證之標的物相比,平均可節省30%能源、減少35%排碳、節省30%~50%水資源、減少50%~90%廢棄物,目前全世界已有13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LEED各類系統的登記和認證,合計約45,500個案件,其中,臺灣也有67個登記和認證個案,包括:台北101大樓、AIT美國在台協會內湖新館、花旗銀行、Intel、德州儀器、遠雄金融中心、台北巨蛋、台積電、聯電、中華電信……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均紛紛響應。為了讓TPKD第二棟研發辦公大樓成為國際級辦公大樓,鍾協理也預告,「我們已規劃導入LEED及智慧建築認證,未來將會是集團第一棟申請LEED認證之新建辦公大樓。」
不但建物要跟上時代脈動,遠東建經也鼓勵團隊成員與時俱進。鍾協理細數,「目前已有四名同仁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所頒發之LEED GA認證,並有十餘位同仁擁有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頒發之受訓合格證明,還有更多同仁正在進修,全力吸收最新的綠建築相關專業知識。」在團隊的努力下,後續所有營建工程專案都將以取得綠建築認證為目標,透過這些規範的實踐,持續朝低碳環保的理想家園前進,也期待這些建案能起示範作用,引導臺灣成為亞洲領先的綠城市,如同一顆顆綠色種子,假以時日,將一一綻放芬芳。
綠建築小學堂:臺灣綠建築(EEWH)九項評估指標 一、 生物多樣性指標: 所謂「生物多樣性」,是為顧全「生態金字塔」中,最基層的生物生存環境,目的在保全蚯蚓、蟻類、細菌、菌類之分解者、花草樹木之綠色植物生產者,以及甲蟲、蝴蝶、蜻蜓、螳螂、青蛙之較初級生物消費者的生存空間。過去許多人談到生態,都直接聯想到黑面琵鷺、台灣彌猴或梅花鹿等樣版動物,殊不知生活於屋角石縫下的蟾蜍、蜈蚣,或生長於枯樹上的苔蘚菇菌等,均屬於生態的一環,唯有確保這些基層生態環境的健全,才能使高級生物有豐富的食物基礎,促進生物多樣化。 二、 基地綠化指標: 所謂「基地綠化」,是利用建築基地內的自然土層,以及屋頂、陽台、外牆、人工地盤上之覆土層,栽種各類植物(以原生種或可誘鳥誘蝶類植物為佳),因此,在確保容積率條件下,應盡量降低建築物建蔽率,以擴大綠地空間。 三、 基地保水指標: 係指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與人工土層涵養水分、貯留雨水的能力,基地的保水性能愈佳,涵養雨水的能力愈好,愈有益於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進而改善土壤之活性,維護基地內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 四、 日常節能指標: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長達五、六十年之久,從建材生產、營建運輸、日常使用、維修、拆除等各階段,皆需消耗不少能源,其中尤以長期使用的空調、照明、電梯等日常耗能量佔最大宗,特別是空調與照明耗能影響甚鉅,因此,綠建築之「日常節能指標」即以空調及照明耗電為主要評估對象,同時將此指標定義為「夏季尖峰時期空調系統與照明系統的綜合耗電效率」。 五、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係指所有建築物軀體構造的建材(暫不包括:水電、機電設備、室內裝潢,以及室外工程的資材),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能源所換算出的CO2排放量。 六、 廢棄物減量指標: 臺灣鋼筋混凝土建築,每平方米樓地板在施工階段約產生1.8公斤粉塵,對人體危害不淺,中層住宅大樓在施工階段約產生0.14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日後拆除階段則約產生1.23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均會造成大量廢棄物處理負擔。因此,任何建築開發案最好能以土方之零排放與零需求為原則,多餘土方與不足土方均有害於地球環保,建築設計前,應慎重考慮地形地貌變化設計,並於地下室開挖時,取得最佳的挖方填方平衡計畫。 七、 室內環境指標: 主要在評估室內環境中的隔音、採光、通風換氣、室內裝修、室內空氣品質……等,影響居住健康與舒適之因素,希望藉此喚起國人重視室內環境品質,並減少室內污染傷害,以增進生活健康。 八、 水資源指標: 係指建築物實際使用自來水的用水量與一般平均用水量的比率,又稱「節水率」,包括:廚房、浴室、水龍頭的用水效率,以及雨水、中水再利用……等,均需列入評估。 九、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此項指標著重於建築空間設施及使用管理相關的具體評估項目,是一種可讓業主與使用者在環境衛生上具體控制及改善的評估指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