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4年04月號 心動時刻

人生若只如初見──《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

遠東聯石化(揚州) / 王瑩

書名: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作者:高銘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是我加入公司讀書會讀到的第一本書。之前從未接觸過這方面的資訊,好奇心驅使我翻讀,沒想到卻一氣呵成的看完。

  本書以訪談形式,記載了
生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的獨特視角,挖掘他們真正的內心世界。書中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學、符號學,以及瑪雅預言……等眾多領域,真實性無法考究,但我願意相信它是真的。

  從精神病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斷質疑的世界,是本書的鋪陳方式。作者將主題分成三個部分,各自以短篇小故事的形態呈現,讓人可以沒有負擔的盡情閱讀。書中有些患者的世界觀,乍看真的很有道理,也讓我不禁問自己:為什麼非得用一般人的視角看世界才是正常?我們真的瞭解這個世界嗎?自詡為正常人的我們,不能因為他們被貼上「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就否定甚至剝奪他們思想裡的世界觀。我想作者應該也是抱持這樣的觀點,才選擇了這些故事,否則書名就只會出現「瘋子」而排除「天才」了。

  看過「角度問題」這個故事,直覺與作者對談的是一位哲學家、思想家,完全感覺不出一絲「精神」問題。我甚至花了兩天的時間,試著揣摩書中講述的境界──看樹木用花的角度,看花用水準的角度,看自己用別人的角度,卻沒找到法門;看來,面對這個多重宇宙並存的世界,我還少了一份空靈的機緣。

  作者提供了一批有價值的觀察樣本,如其所述──每一個牛人(厲害的人),都有自己強大、健全的邏輯。看到這麼多完美的邏輯後,序言裡「最美麗的事物,就是這個世界,珍惜這個世界上的自己,是最重要的事。」這句話真摯有力的觸動了我。那些所謂的精神病人,雖然不同於主流的價值體系,但在我看來,更像是對現實社會普遍道德迷失、精神荒蕪的一記諷刺。到底是我們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人生更有說服力?還是那些「病人」自成一派的邏輯更接近自己的靈魂呢?

  我必須承認,自己從沒為愛好而付出過心血,也就是說,還沒有真正接觸到自己的靈魂。就像作者研究「瑪雅文化」那個案例時講述到的,為自己浮躁不求深入的看書方式與生活方式,感到懺悔和羞愧。一個沒有看清自己靈魂的人,就是行屍走肉。

  我們常常質疑這個世界,例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活著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正常人也許只是從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往往會偏執於他們所執著的面向,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來看,以至於做出極端的事情。在一般人的眼裡,認為他們病了,於是冠以「精神病患者」的稱呼。書中提到,很多精神病醫師因為長期與精神病患接觸,最終也「病」了,但我猜想,也許他們內心深處本來就存在一些搖擺的因素,一旦平衡點被打亂了、觸動了,就「病」了。其實「天才」與「瘋子」只是一線之隔,關鍵在於內心的那個平衡點。

  書中有兩個愛情故事,一位是患有臆想症的老人,在老伴逝去多年後,依然認為他還活著,另一位是喪偶的中年人,不斷的學習生理學等課程,只為了讓愛人復活。正像書中所描寫,「指間的戒指不再閃亮,婚紗在衣櫃早就塵封,我們的容顏都已慢慢蒼老。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正是因為你,我才有勇氣說:永遠,永遠。」深情的思維,讓人讀來感觸頗深。

  我不認為他們說的都是子虛烏有,只是大部分人無法理解,但「不知道」並不代表「沒有」或「不正確」,也許只是我們的見識未達而已,就像書中所說,「蠟燭照不到的地方,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我們看不到罷了。」特別是看完幾個關於物理、科幻的章節時,他們所說的內容似乎是可以聯繫在一起的,也可以解開一些科學的謎團,姑且不論正確與否,至少思
新穎。

  也許,我們以往的觀念太過循規蹈矩,就像我們一直以為,生命必須要有
,總是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難免狹隘。書裡提到的很多東西都是前所未聞,讓我如同挖到寶藏,一邊看,一邊笑,一邊醒悟,感覺極好。其中有些做法我真想盡快嘗試……不過,這是不是意味著我的一隻腳已經踏進精神病院了呢?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