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號 領航者的話
嘿!臺灣,你要往哪裡去? ——徐旭東董事長於「經濟50大論壇」專題演講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採訪整理
很高興參加經濟日報50周年論壇,希望藉由這些資訊的分享,讓各位對於國家發展方向有新的啟發。因此,除了分析臺灣近年的發展狀況之外,也將以其他國家的發展作為參考,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臺灣未來會更好。
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首都阿布達比、阿國最大的城市杜拜、卡達的首都杜哈這幾個城市的天際線不難發現,即使在氣候不佳的沙漠地區,只要妥善規劃,依然能發展經濟和觀光產業,甚至阿聯酋航空A380 客機還提供創新的機上淋浴服務,讓商務旅客能在飛機降落前,先行梳洗完畢,下飛機之後就能立即上班。相較之下,臺灣擁有更好的先天條件,發展的機會絕對更大、更多。
不只是面積遼闊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昔年與臺灣並列「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如今城市的現代化與快速發展,似乎也讓臺灣望塵莫及。以人均GDP來說,新加坡52,888美元、香港42,390美元,臺灣只有22,288美元;而在IMD世界競爭力排名,61個受評比國家當中,香港排名第1、新加坡第4,臺灣則是第14。
回顧臺灣產業發展歷經四個階段:1950年代的進口替代、1970年代的出口導向、1980年代電子產業逐步帶動工業升級,直到1990年代推行金融與電信自由化,也帶動產業結構的多元性。一路走來,從勞力密集、資本密集,再到技術密集,如今進入知識密集時代,我們的知識水平並不比鄰國差,經濟成長率卻逐年下降,歸究其因,是因為缺乏整體策略。以基礎建設為例,近期各縣市積極爭取「前瞻計劃」的預算,爭議不斷,如果政府能更全面的衡量各地需求,安排出合適的配比,就能避免太多紛爭。目前各國都積極佈建大型經濟區,中國也利用五座超級大城市,串連起更大的經濟力量,臺灣應可以參考類似做法。
另一方面,聯合國「2016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全球FDI增至1.76兆美元,大增38%,但臺灣的外資投資金額卻連年衰退。相較之下,中國、香港、新加坡、越南都持續上揚。在世界銀行「2017經商環境報告」中,臺灣的經商便利度全球排名第11,於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根據臺北美國商會發布的《2017商業景氣調查》,受訪美商認為,影響在臺營運的關鍵因素分別是:政府行政體制、臺海兩岸關係,以及勞基法的不確定性。而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的「高階主管意見調查」結果,外資在臺灣經商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政策不確定性、創新力缺乏、稅賦制度,以及政府行政體制。這些都是外界對我們的看法,如果臺灣不改弦易轍,未來很難繼續吸引投資者。
反觀鄰國新加坡,WEF對於其競爭力評比,在政府法規法制、基礎建設、技術創新能量等面向,新加坡都有卓越的表現。因此,探討臺灣未來如何前進之際,也許不妨參考新加坡的經驗。
1.金融政策與金融科技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經商環境指數」、「全球創新指數」,綜合評比全球21個金融中心的科技發展現況,新加坡名列第2,究其原因,首先是提供簡便的流程,解除新創公司無法輕易融資的困境。其次,對於FinTech的發展,新加坡持續在設計的沙盒法規(sandbox act)中,推動金融科技的創新。臺灣的金融政策若能鬆綁,積極投入金融科技的創新,將有助於提昇獲利,帶動經濟發展。
當然,對於國家財政來說,「開源」很重要,不少亞洲國家設立非資源型主權基金,投資國內外各項標的,挹注國家財政收入。以新加坡GIC、Temasek兩個主權基金為例,成立至今,ROE至少都有4%~15%。臺灣的四大基金(退撫、勞保、勞退及郵政儲金)合計約3500億美金,規模雖然不如其他國家的主權基金,但是近幾年臺灣央行資產報酬率只有2%左右,如果能積極投資,提升績效,或許有助於解決爭議許久的年金改革或其他社會福利議題。
此外,臺灣的資金充沛,超額儲蓄約美金800億元,儲蓄固然很好,但缺乏管理運用十分可惜,政府如果能夠鼓勵積極投資,對於活絡市場將有很大的幫助,才能發揮金流的力量,做更多事。
2.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國家發展的影響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用蒸氣為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到現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整合實體生產線與虛擬資料,達到智慧製造,不但產業必須思考,如何從機械化到智慧製造,以提升效率、速度與靈活性;國家更應該審思,如何以更開放、整合的心態,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提出的遠景是,讓新加坡成為智能國家,透過數位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由政府扮演領頭羊,在政策上提供政策優惠鼓勵新創,讓創業生態系統持續正向循環。在智能國家的平臺中,人民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也會有更好的商業機會,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強健。
臺灣也應該摒棄單一案子的推動,重新整體規劃。例如ETC,除了能方便用路人不需停靠收費站之外,也可以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建構上做更多貢獻。
3.新加坡如何營造新創事業生態圈
新加坡在全球新創事業生態圈排名第12,而在人才取得的項目排名第1。反觀臺灣,優秀人才紛紛外流,甚至很難吸引外來人才。擔心引入太多外勞影響本地勞工工作權的同時,也應該思考,如果勞力不足,對於勞力密集的廠區來說,勢將成為難題。
4. 經濟與永續的平衡
臺灣與新加坡都是以電子、資通訊及機械產品為主,不過,石化產業其實也是新加坡的核心產業之一。石化業對於產業上下游的關聯度很大,對於投資與就業亦有很大的影響。臺灣曾是東南亞地區石化業最強的國家之一,時至今日,新加坡竟也擁有三百萬噸的乙烯產量,與我們不相上下。希望各界思考環保策略之餘,也不能犧牲了工業的發展。
5. 觀光會展產業的發展
新加坡政府將觀光產業分為三個部份,分別是:一般觀光、醫療觀光,以及會展觀光,尤其會展觀光,新加坡每年舉辦約3,200場大型會議活動,來自各行各業的商務客為當地帶來極大的商業產值。未來臺灣發展觀光產業時,也應該思考,如何更全面性的推動觀光產值。
6. 人口與移民
少子化與高齡化是臺灣與新加坡同樣面臨的問題,這樣的趨勢也衍生出社會結構的變化、勞動力的減少,以及相關照護的需求。為此,新加坡政府規劃,藉由每年輸入新公民、鼓勵外籍人士永久居留,以強化人口結構,希望2030年外來移民人口佔比能達到45%,當然,引入外來人口的同時,也必須準備住宅、養育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7. 教育與人才
對於教育,新加坡與德國都有非常明確的政策。臺灣的面積不算大,卻擁有150所大學,高教育水平固然是好事,但是我們對於人力規劃需要重新檢視。畢竟技術是國家產業發展的根基,因此未來必須更加強調技職教育、產學合作,降低技能不符的問題,讓就學與就業能夠良好銜接。
8. 住宅政策
新加坡政府嚴格管制土地資源,主導住屋的開發與建設,透過住者有其屋及住宅補貼等政策,穩定房屋價格。臺灣也可以思考,如何增加公有土地興建國宅,以增加供給,平抑房價。
9. 資源政策
新加坡缺乏水資源,因此積極推動再生水與海水淡化。《經濟學人》雜誌說,「沒有一個國家比新加坡更擅長管理水資源。」臺灣雖然水資源來源豐沛,但流失也十分嚴重,導致經常缺水,未來應積極做好水資源的控管。
而在電資源政策方面,新加坡致力推動潔淨能源,其天然氣發電佔整體供應量95%,廢物再生發電也是積極推動的項目。臺灣應該思考,倡導廢除核能之外,如何尋求乾淨的替代能源?畢竟工業要前進、民生要發展,都需要電資源的支持。
結論
聯合國提出17項的永續發展目標,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經濟成長類,包括可負擔能源、就業與經濟成長。二為社會進步類,強調消除貧窮、追求健康福祉、教育品質、性別平等、減少不平等及和平正義的制度。三為環境保護類,保護海洋與陸地生態、氣候及淨水。上述項目都必須兼顧,不能有所偏廢。例如,環保固然重要,卻不能因此全面禁止水泥的開發,畢竟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不生產水泥,更何況採礦所用的礦石,只佔整座山的一小部份。
而在上述17個項目中,個人認為「教育品質」很重要,臺灣的學生數量逐年減少,教育經費不斷增加,卻沒有因此擁有更好的教育政策與教育品質?此外,「永續城市」也是未來應該努力的目標。今年世界移動大會(GSMA)對於智能城市提出八個面向,分別是:運輸、安全、健康照護、觀光、環境、公共設施、政府,以及商業活動等。我們應該努力讓臺灣各城市智能化、整個國家智慧化。但是這些數位轉型發展,需要領導和機構的合作,以及可行的政策與法規,加上有品質的基礎建設。
最後,提出幾個議題請大家深思。首先,南向政策是不是目前最好的發展?畢竟南向的市場規模不到大陸的五個省份,且部份市場的發展甚至已經超越臺灣;其次,政策溝通只有群眾抗爭一條路嗎?政黨政治的政策溝通,執政與在野只能對立嗎?當然,稅賦制度的穩定很重要,穩定的制度才能吸引外商投資,此外,人口政策的開放也值得重視,目前聘請國外技師來臺手續困難重重,影響產業發展;至於國防武器採購與實際需求、兩岸關係與九二共識、高齡化長照需求的資源規劃等,也都是必須研究的課題。
誠如莎士比亞所說,「口頭的推測不過是一些懸空的希望,實際的行動才能夠產生決定的結果。」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讓我們一起努力,給國人一個友善且良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