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3年08月號 封面故事

亞泥多路並進 化碳足跡為綠足跡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採訪整理
播放语音

  「永續浪潮」近年在全球掀起一波波的產業革新,百工百業無不積極尋求更綠色的商業模式。然而,對於亞洲水泥而言,「三高一低」(高效率、高品質、高環保、低能耗)原就是企業的DNA,歷經逾一甲子的研發與進化,如今已成為這場永續戰役的領跑者。


降碳排 創業界新標竿

3960701

  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後,持續獲得各國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響應。目前全球水泥及混凝土協會(GCCA)、美國卜特蘭水泥協會(PCA)、歐洲水泥協會(CEMBUREAU)等國際水泥業的減碳措施,大致可歸納為「5C」策略,分別是針對熟料(Clinker)、水泥(Cement)生產的節省,混凝土生產(Concrete)、設計與施工效率的提升(design & Construction),以及再碳酸化反應(reCarbonation)。

  事實上,上述方向正與亞泥向來秉持的「三高一低」(高效率、高品質、高環保、低能耗)經營理念不謀而合。六十多年來,亞泥投入相當多的心力降低原燃料耗用,推出各式低碳水泥產品,獨家研發生產的低碳墁砌水泥,相較於一般水泥,不但能減少5%天然原料及18%煤炭耗用,還可降低17%溫室氣體排放。

  鑒於近年氣候變遷加劇,亞泥更是及早擘劃一系列淨零藍圖,並設定時程與目標,逐一實踐。一方面完成全臺第一套水泥窯廢熱回收發電設備,另方面也利用高溫旋窯,作為推動循環經濟的動能。值得一提的是,亞泥的循環經濟物料來源涵蓋政府部門以及鋼鐵、石化、石材、光電、造紙、紡織與營造…等行業產出的廢棄物及資源化產品,例如:花蓮廠協助花蓮縣政府,將下水道汙泥轉換為生質燃料、協助去化垃圾焚化後之底渣、協助環保署去化冷媒等;2019~2022年間,合計使用約192萬噸各種廢棄物或資源化產品,作為替代原、燃料,確保資源可持續回復及循環再生,去年執行循環經濟共降低約11.4萬公噸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296座大安森林一年的吸碳量。

  與此同時,亞泥也是臺灣第一家從原料、製程到產品完整盤查碳足跡的水泥業者,未來更將繼續推動碳捕捉及利用(CCU)基礎設施的建置和研究,並於2030年後,全面執行新減碳技術方案,搭配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及低碳水泥發展策略,期能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之目標。

   

策群力 為地球添韌性

  為了擴大企業永續影響力,亞泥今年特別響應財團法人臺灣綜合研究院發起的「1+N以大帶小碳管理計畫」,號召亞東預拌、亞利預鑄、振添水泥製品等集團子公司及重要客戶,參與公司製作碳盤查清冊及節能輔導,以了解自身排放熱點,共同力行減碳;而亞泥與工研院合作的「高效固碳技術研究計畫」亦於今年啟動,利用碳捕捉技術產生負碳粒料,並與中下游混凝土及製品業者合作,生產低碳排產品,達到產業鏈減碳加乘的效果。

3960702

  不僅如此,永續的基因也隨著亞泥企業版圖的拓展,同步傳承到海峽彼岸。亞泥(中國)長期參與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中國水泥協會、中國水泥網等組織的節能降碳論壇,以獲取行業最新技術資訊,為制定公司的降本增效、節能減碳、永續發展措施,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援。同時,每月檢討、優化旗下各公司的減碳措施,有效控制碳排放。目前各廠區已實現碳達峰,正積極推進各種碳中和措施,包括: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與危廢;使用生物質替代燃料取代部分煤炭,減少碳排放;使用多種工業廢渣生產水泥,做好資源綜合利用;將石灰石加入建築垃圾研磨成建築渣粉,配置成高低標號水泥,除了減碳,亦可降低成本;改造生產設備,控制熟料及水泥能耗符合政府GB16780規定的三級指標、水泥窯污染物排放亦符合主管機關規定,並持續改造及優化,進一步達成更高級的指標。

  此外,亞泥(中國)也加速研發以鋼渣研磨超細粉來吸附CO2減碳,摻入水泥及混凝土,延長其耐久性和使用壽命,並在確保各型水泥品質優良穩定的前提下,節約水泥中熟料配比,降低水泥碳排放強度,以因應即將推行的全國水泥行業碳市場交易,另研發在燃氣爐中,採用生物質替代燃料提供熱氣予粉磨站,降低成本又減碳。

  今年5月份,江西亞東水泥的智慧礦山大樓已正式啟用,未來亦將持續完善能源管理中心功能,協助各水泥公司優化生產系統操作、節約產品能耗、避開用電高峰以節約電費,並將旗下三座礦山的石灰石運礦車改為智能化無人駕駛,節約人力及成本。

 

護生態 讓礦山展綠意

3960703

  面對氣候變遷威脅,除了「減緩」碳排之外,「調適」及「提升韌性」也是重要的一環。亞泥自成立以來即十分重視礦山植生綠化和生態保育,花蓮廠素有「森林裡的工廠」之稱,江西亞東水泥轄下的五座礦山、黃岡亞東水泥的三座礦山,亦先後獲得省或國家級綠色礦山認證。近年亞泥更依循聯合國及當地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配合「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框架,推展多元措施,守護礦山及園區的生物多樣性。

  以花蓮廠為例,為了達成「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減輕環境影響」、「採礦場漸進恢復和最終復原」及「異地生物多樣性增強措施」等三項目標,亞泥在礦區生態系復育方面,採用仿自然造林法之植生綠化技術,回種原生樹種,形成森林生態系,逐步恢復生物棲息地環境,並建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調查基礎監測資料;在園區異地保育方面,不但推行廠區綠化,並於廠區周邊建置占地1公頃的原生植物園區,廣植臺灣原生樹種,形成小型森林生態系;另建置蝴蝶園區,推動全臺蝴蝶棲地營造,形成臺灣蝴蝶廊道,再以竹節蟲園區為基地,積極進行臺灣原生竹節蟲調查、研究、復育及各類推廣教育;同時,將礦區、園區、廠區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作為與成果,推廣至大專校院、中小學及社區與部落,進而結合公民科學家,共同推動各類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與行動。

  整合技術力、數位力與執行力,從低碳生產、循環經濟到生態保育,亞泥在永續發展的路上不斷努力,將碳足跡轉換為綠足跡,不僅打造企業的韌性,也提升地球的韌性,誓言在這場「零碳限時戰」取得最後的勝利!

3960704v2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