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3年07月號 生活情報

愛在工作.樂在生活--80後讀《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揚州總部 / 酈蕊
  關於人生的理想與追求,友人曾與我分享過一位大師的觀點:大致將人生的追求分為三重境界,最底層的是追求成功,追求被認同、被肯定與被仰慕,追求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以及被人崇拜的快感。第二重境界是追求卓越,這類人已然是社會裡精英中的精英,世人所定義的成功對他們而言已經沒有意義,他們不斷在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生命的價值在自我提升中得到昇華。最高的境界則是追求愛,熱愛生活,喜愛自己從事的事業,愛周圍的人與自然。

  漸漸明白,這最高的境界,正體現在林語堂先生所著《生活的藝術》裡。他說:「
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他是引導我們去「熱愛」吧,因為理想和追求必須是基於現實中,對生活的熱愛為前提,意即理想與追求必須是在「熱愛之心」驅使下,順其自然地一步步實現。

  什麼是愛?如何去愛?我以為,樂於去打一場球、讀一本書、交一個朋友,甚至是做一件事,以致到了忘我的程度,便可稱為愛了。這種「樂於」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沒有外在的壓力,而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就像歌詞中所描述:「莫名我就喜歡你,深深地愛上你,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愛是一種感受,當生活中充滿愛,我們才能感受到快樂、激情與活力,否則多是痛苦、掙扎與糾結的胡攪蠻纏。但是,快樂和痛苦,又像是鋼琴的黑白鍵般,相伴相隨。痛苦來自於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來自於太多的理智,來自於過度的追求名利,來自於要求完美但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來自於以有限的生命去窮究那無窮的未知。生命就像是首樂曲,要想奏出悅耳的篇章,白鍵和黑鍵缺一不可,就像快樂與痛苦同時存在的必然,或此起彼伏,或此消彼長。沒有痛苦的刻骨,就體會不出快樂的甜美,反之亦然。工作與生活就應當以這樣的情緒及態度,來迎戰痛苦,以豁達與樂觀的力量棒喝痛苦,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享受快樂有愛的生活,嘗試去觸摸人生的最高境界。

  關於痛苦的規避,《生活的藝術》一書中,指引我們「放棄往往比佔有更重要」的道理。放棄是艱難的選擇,也是智者的抉擇。植物放棄了枝頭盛開的繁花才有碩碩的果實,這是大自然的規律;蘇東坡言「浮名浮利,虛苦勞神」,這是聖人對名利的淡薄;莊子說「為善,不近名」,這是大智慧者的選擇。從古至今「絕利易,絕名心難」,對此,語堂先生感歎道:「有修養的人士能避開利的誘惑,只有最偉大的人物才能杜絕名的誘惑。」在他看來,只有熱愛生活,才能看淡一切名與利,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熱愛,讓我們放下世俗的判斷,放慢腳步去欣賞生活沿途的風光。他說:
「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領略悠閒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樂趣。他須有豐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於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閒的生活。」我深以為然。

  林語堂先生出生於牧師家庭,早年就讀聖約翰大學,家人希望能培養他成為一名牧師,但這並不是他所喜愛的。20歲出頭,他即轉入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系,後來又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及文學。他出任過大學教授、教務長和系主任,也做過外交部秘書,受人尊敬與仰慕,但他明白,這些都不是自己的理想。他厭倦官場政治,他要保持自己「鮮活的生命」,於是放棄已經擁有的功成名就,擺脫家庭和社會的眼光,轉而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潛心學術研究、翻譯和文學創作,使自己的才華得到最充分的施展,取得了流芳後世的成就。語堂先生對事業的放棄與重新選擇,就像他書中闡述的思想那般,體現了他的胸懷和智慧,更完美闡釋了高境界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我們只是凡夫俗子,無法看透放棄的真諦,對於已經得到的一切依依不捨,但生活中存在太多應該割捨的身外之物,而人們卻視為奇珍異寶,就如那一文不值的面子、他人鄙視的眼光、複雜的人情世故、沒有愛情的婚姻,以及形同嚼蠟的朋友關係……等。讀好書的效用如同縱身躍進一泓清水做心靈洗滌,如同盤坐百尺瀑布下接受醍醐灌頂,讀上個世紀30年代語堂先生《生活的藝術》,為80後的我立起一面明鏡,讓我得以窺探人生,看淡名利,愛在工作,樂在生活。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