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號 心動時刻
轉過身 留下美麗
遠紡工業(上海) / 周穎
我抬頭,看著匆忙的行人,熙攘的大街,人們的腳步是如此高頻率,女人們還伴隨著高跟鞋的擊打聲,這就是我生活的城市。我熟悉這裡,不單因為它的繁華或物質富裕,而是因為就連空氣中都漂浮著「上海」的味道。即便時不時出門遊玩,我仍然深愛著這裡,甚至從未想像過,是否有一天必須離開這個熟悉的環境,到他處生活。但是,我的長輩們卻曾經歷過,短則五年、長達十年的「知識青年下鄉」,我想知道,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於是,江西之行就這麼展開了。
在上海南站等車的時候,隨性發了一篇「追尋40多年前的腳步」,有人不解,畢竟我年紀並沒有這麼大。其實,這次是一大家子六個人出遊,心情各異。孩子當然興奮,長輩們則多是數十年後重回故土的感慨,而我是激動的,不是因為出遊,是因為想起當年媽媽小小年紀離開上海、前往江西時,心中的酸甜苦辣。
按照出行計畫,火車緩緩離開上海市,前往江西省廬山市。廬山是美麗的,但對於山,我沒有過多的興奮,只愛靜置的美,從別墅建築到空氣中所散發的氣味,每一分都是優美的。如此淡定,或許是因為期待後續的行程吧,暴雨之前的天空總是寧靜的。而小孩子是歡樂的,長輩們也歡樂,不過我知道,他們更期待下一站。
離開江西省廬山市,我們來到江西省修水縣。晃晃悠悠的坐車,換車,再坐車,到縣裡的熟人家吃了一餐飯。主人家是位年紀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曾經很是關照,現今依舊保持聯繫,她還特意準備了當地40年前過年時才吃的菜肴,喝的茶水也是當年時興的,在茶葉裡添加菊花、鹽炒過的黃豆和白芝麻,長輩們喝得很有回憶,歡樂的用不正宗的江西話聊著,其樂融融。
離開縣城,啟程前往江西省修水縣山口鎮。路越開越窄,房屋越來越簡單,人也越來越樸實,天空卻越來越寬廣。長輩們憑著記憶前進,雖然這麼多年沒有回來過,但記憶卻刻骨銘心。我坐在後一輛車子裡,看著前一輛車忽然掉頭,阿姨下車與一位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搭話,臉上掛滿了激動,我知道此行的終點站到了。
雖然聽不懂老鄉的話,卻能清晰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媽媽說,當年不到20歲,人生地不熟,生活是艱苦的,全靠老鄉們熱情的招待和幫忙,這次回來,除了重溫故土、看望老鄉,更多的是感謝當年的照顧。
拜訪了老鄉的家,屋舍雖然簡單,卻實實在在,黑黝黝的散發著勤勞的氛圍,有一家特地準備了六個蘋果,要給遠從上海而來的我們。菜肴儘管簡單,卻是他們過節才有的鋪張。每路過的家庭都奉上茶水,茶葉裡拌著菊花、鹽炒過的黃豆和蘿蔔乾,白芝麻只有來大客人才會放入,至於為何要加入鹽炒過的黃豆,據說是因為下地勞作流汗過多,需要補充足夠的鹽分。
說實話,在到這裡,吃不慣、住不慣,可是我的長輩們卻實實在在生活在此5年到10年,當中的艱苦,遠不是我所能體會。有一天,我們頂著烈日,足足走了快一個半小時,老鄉會用公里數計算,我卻只知道埋頭走路,一個半小時已是汗流浹背。此時,姨父指著遠遠的廢棄房屋說:「以前每天來回都要走這麼段路,還要下地呢。」看著曝曬的黃土地,不難想像下地勞作是何等辛苦。好不容易來到以前那座大房子,雖然荒廢了,但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年輕的記憶,充滿了故事。
絡繹不絕的老鄉來串門,聊著曾經的歡樂和艱苦。在這裡,我唯一學會的是「姑裡」、「仔裡」(男孩和女孩),轉眼間,幾天的行程就要結束,臨別前,老鄉期盼著大夥兒常來走走,長輩們也說會再來的,因為這裡留下了他們年輕時的記憶。
從年輕,步入老年,一轉身,熱血青春已成回憶,無論其他人在不在乎,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最重要、最美好的東西。
*******************************************
在上海南站等車的時候,隨性發了一篇「追尋40多年前的腳步」,有人不解,畢竟我年紀並沒有這麼大。其實,這次是一大家子六個人出遊,心情各異。孩子當然興奮,長輩們則多是數十年後重回故土的感慨,而我是激動的,不是因為出遊,是因為想起當年媽媽小小年紀離開上海、前往江西時,心中的酸甜苦辣。
按照出行計畫,火車緩緩離開上海市,前往江西省廬山市。廬山是美麗的,但對於山,我沒有過多的興奮,只愛靜置的美,從別墅建築到空氣中所散發的氣味,每一分都是優美的。如此淡定,或許是因為期待後續的行程吧,暴雨之前的天空總是寧靜的。而小孩子是歡樂的,長輩們也歡樂,不過我知道,他們更期待下一站。
離開江西省廬山市,我們來到江西省修水縣。晃晃悠悠的坐車,換車,再坐車,到縣裡的熟人家吃了一餐飯。主人家是位年紀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曾經很是關照,現今依舊保持聯繫,她還特意準備了當地40年前過年時才吃的菜肴,喝的茶水也是當年時興的,在茶葉裡添加菊花、鹽炒過的黃豆和白芝麻,長輩們喝得很有回憶,歡樂的用不正宗的江西話聊著,其樂融融。
離開縣城,啟程前往江西省修水縣山口鎮。路越開越窄,房屋越來越簡單,人也越來越樸實,天空卻越來越寬廣。長輩們憑著記憶前進,雖然這麼多年沒有回來過,但記憶卻刻骨銘心。我坐在後一輛車子裡,看著前一輛車忽然掉頭,阿姨下車與一位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搭話,臉上掛滿了激動,我知道此行的終點站到了。
雖然聽不懂老鄉的話,卻能清晰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媽媽說,當年不到20歲,人生地不熟,生活是艱苦的,全靠老鄉們熱情的招待和幫忙,這次回來,除了重溫故土、看望老鄉,更多的是感謝當年的照顧。
拜訪了老鄉的家,屋舍雖然簡單,卻實實在在,黑黝黝的散發著勤勞的氛圍,有一家特地準備了六個蘋果,要給遠從上海而來的我們。菜肴儘管簡單,卻是他們過節才有的鋪張。每路過的家庭都奉上茶水,茶葉裡拌著菊花、鹽炒過的黃豆和蘿蔔乾,白芝麻只有來大客人才會放入,至於為何要加入鹽炒過的黃豆,據說是因為下地勞作流汗過多,需要補充足夠的鹽分。
說實話,在到這裡,吃不慣、住不慣,可是我的長輩們卻實實在在生活在此5年到10年,當中的艱苦,遠不是我所能體會。有一天,我們頂著烈日,足足走了快一個半小時,老鄉會用公里數計算,我卻只知道埋頭走路,一個半小時已是汗流浹背。此時,姨父指著遠遠的廢棄房屋說:「以前每天來回都要走這麼段路,還要下地呢。」看著曝曬的黃土地,不難想像下地勞作是何等辛苦。好不容易來到以前那座大房子,雖然荒廢了,但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年輕的記憶,充滿了故事。
絡繹不絕的老鄉來串門,聊著曾經的歡樂和艱苦。在這裡,我唯一學會的是「姑裡」、「仔裡」(男孩和女孩),轉眼間,幾天的行程就要結束,臨別前,老鄉期盼著大夥兒常來走走,長輩們也說會再來的,因為這裡留下了他們年輕時的記憶。
從年輕,步入老年,一轉身,熱血青春已成回憶,無論其他人在不在乎,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最重要、最美好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