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號 樂活職人
創新總是衝出混沌的突破口──由「一帶一路」的概念談新思維
揚州總部 / 俞瀛琁
中國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經濟成長就像脫韁野馬一樣,使盡全力往前狂奔了近30年,奔得出彩、奔得華麗,把原本家家戶戶貴重擁有的自行車,都奔成了寶馬(BMW)與賓士(Benz),把狹窄侷促的老公房,都奔成了高樓大廈。但在過程當中,有得必有失,糟蹋了環境,清水變濁流,藍天起霧霾;人心也起了極大的變化,剛自文化大革命的斷垣殘壁中恢復的80年代、還在萌芽的精神文明,政府與人民的全副精力一把被拼經濟搶走,結果證明,精神的沉淪更甚於環境。30年來,因為廉價的勞工成本及不計代價的犧牲環境,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過去全球「臺灣製造」的風采,很快就被「made in China」取代,這個紀元很長,到現在仍持續,看不到任何繼承者的身影,其中穿插的也只是越南、韓國的驚鴻一瞥罷了。不過,再優秀的馬,如關公的赤兔馬、古代大宛國的汗血寶馬,跑久了也需要停下來休息與修整,才可以保持實力、繼續發揮,中國這匹良駒目前正面臨關鍵時刻,該如何減速?換什麼新品種接棒?往哪個方向跑?要不要跟其他的馬揪團一起跑?不管如何繼續,這個領跑的角色是不能被超越的。
前面雖把中國比喻為一匹良駒,但其實將她視為一個大工廠更具象化。年輕的工廠活力十足,耐操且產能旺盛,提升的想像空間無限,需要停下來大修的頻率長,就像年輕人打起球來久久不累。現如今中國的處境與其說是筋疲力盡、老態龍鍾,不如說是丟掉舊模式、甩開老框架後,如何創出新思路、打通新關節的問題。歐美經濟、西方經濟,或說發達國家經濟,除了美國率先浮出水面,持續好轉之外,其他成員還溺水極深、欲振乏力,對仍以舊思維扮演生產者角色的中國傷害至深,過去賺取大筆外匯的廉價出口之門受阻。在許多「中國通」專家不看好的氛圍下,中國本身也正深陷在產能過剩、勞力密集產業過多、基礎產業比例仍高的窘境,但中國已非過去的吳下阿蒙,國富民強是她犧牲環境與人民血汗換來的成果。此時政府及時的引導轉型顯得至關重要,過程中需要的中心思想、宣傳主軸、行動方案、執行細節缺一不可,而「一帶一路」就是這一連串政策的一環,一個創新的概念,一個未來具體的行動。
「一帶一路」所描繪出的古今路線在公開資訊中已著墨甚多,不論陸路或海路,沿線的中亞、中東、東南亞與南亞,甚至非洲的東岸,都是西方勢力泥潭深陷、進退維谷,而中國卻能攻城掠地、步步紮營的地區。因為中國政治與經濟實力的崛起,周邊如南方的東協諸國與印度,北方的俄羅斯及之前脫離蘇聯獨立,像烏克蘭、哈薩克、塔吉克斯坦等國,均透過不同形式的組織,建立結盟合作關係,儼然形成友善中國的非親歐美陣營。圍繞著這個架構,中國與各國間陸續展開了細部的工作,從外匯/貿易的角度來看,經濟雙邊、匯率雙邊、或是換匯協定都一個個落實的簽訂,透過這些合同,順利的讓人民幣國際化,讓貿易的壁壘減至最低,幫助中國的建設能量與大軍順利拓展到海外。此外,亞洲投資銀行的成立,亦是循「一帶」的思路而組建,其中,中國為創始成員之首,佔有最大的股份、享有最高的話語權,藉由資金的實力去支助周邊的友邦,擴大經濟影響力的同時,順理成章的搭建起政治結盟與國際合作。在中國面臨經濟成長減速、產業調整的此時,正好藉由過去累積的財富與技術,將優勢產業的觸角延伸出去,既去化了過剩的產能,更鞏固了區域的綜合勢力。
「一帶一路」的概念同時也具備內部激勵效益,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在缺乏動能的時候,「轉型與創新」是非常必要的。中國在新領導班子提出「新常態」的一系列宣導後,境內展開嚴打貪腐的實際行動以穩固國本;推動依法行政、簡政放權以穩定民心;整頓地方債務、汰換過剩產能以消弭金融風暴隱患;定向降准為中小/小微企業經營注入資金活水;開放資本管制與限制,調整銀行存貸比以吸引外資持續投入,讓更充裕的資金活化市場;多次(預期)降息以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同時引出適量儲蓄資金轉投資本市場,加速企業IPO(初次上市)進程;開放滬港通/深港通及爭取A股納入MSCI明晟指數,為資本市場引入國際資金,讓優質的中國企業有雙向募資的機會與管道。具備了內部改革的決心,以具體的施政推動改革,就是一種創新的行為。擁有了深厚的家底,搭配強健的體魄,適時的打開一條向外發展的道路,結合天時、地利後,有了人和,等於換裝了新的渦輪引擎,蓄勢踩足油門,帶領團隊衝向新一輪的世界競賽。
創新總是衝出混沌的突破口,雖然創新不是萬靈丹,但不創新肯定是死胡同。在大陸工作近10年的歷程中,看過許多病急亂投醫的冒進、許多只顧指標的劍走偏鋒,辦法、意見、通知……多如牛毛的形式主義風氣雖然無法一時改變,但經濟成長與人均增收的數字會說話,總體挺進的速度與成果還是可圈可點、瑕不掩瑜。新一輪的五年計劃正如火如荼,互聯網的世代正風起雲湧,「一帶一路」是個主軸,新版「made in China」預期將席捲全球。
******************************************
前面雖把中國比喻為一匹良駒,但其實將她視為一個大工廠更具象化。年輕的工廠活力十足,耐操且產能旺盛,提升的想像空間無限,需要停下來大修的頻率長,就像年輕人打起球來久久不累。現如今中國的處境與其說是筋疲力盡、老態龍鍾,不如說是丟掉舊模式、甩開老框架後,如何創出新思路、打通新關節的問題。歐美經濟、西方經濟,或說發達國家經濟,除了美國率先浮出水面,持續好轉之外,其他成員還溺水極深、欲振乏力,對仍以舊思維扮演生產者角色的中國傷害至深,過去賺取大筆外匯的廉價出口之門受阻。在許多「中國通」專家不看好的氛圍下,中國本身也正深陷在產能過剩、勞力密集產業過多、基礎產業比例仍高的窘境,但中國已非過去的吳下阿蒙,國富民強是她犧牲環境與人民血汗換來的成果。此時政府及時的引導轉型顯得至關重要,過程中需要的中心思想、宣傳主軸、行動方案、執行細節缺一不可,而「一帶一路」就是這一連串政策的一環,一個創新的概念,一個未來具體的行動。
「一帶一路」所描繪出的古今路線在公開資訊中已著墨甚多,不論陸路或海路,沿線的中亞、中東、東南亞與南亞,甚至非洲的東岸,都是西方勢力泥潭深陷、進退維谷,而中國卻能攻城掠地、步步紮營的地區。因為中國政治與經濟實力的崛起,周邊如南方的東協諸國與印度,北方的俄羅斯及之前脫離蘇聯獨立,像烏克蘭、哈薩克、塔吉克斯坦等國,均透過不同形式的組織,建立結盟合作關係,儼然形成友善中國的非親歐美陣營。圍繞著這個架構,中國與各國間陸續展開了細部的工作,從外匯/貿易的角度來看,經濟雙邊、匯率雙邊、或是換匯協定都一個個落實的簽訂,透過這些合同,順利的讓人民幣國際化,讓貿易的壁壘減至最低,幫助中國的建設能量與大軍順利拓展到海外。此外,亞洲投資銀行的成立,亦是循「一帶」的思路而組建,其中,中國為創始成員之首,佔有最大的股份、享有最高的話語權,藉由資金的實力去支助周邊的友邦,擴大經濟影響力的同時,順理成章的搭建起政治結盟與國際合作。在中國面臨經濟成長減速、產業調整的此時,正好藉由過去累積的財富與技術,將優勢產業的觸角延伸出去,既去化了過剩的產能,更鞏固了區域的綜合勢力。
「一帶一路」的概念同時也具備內部激勵效益,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在缺乏動能的時候,「轉型與創新」是非常必要的。中國在新領導班子提出「新常態」的一系列宣導後,境內展開嚴打貪腐的實際行動以穩固國本;推動依法行政、簡政放權以穩定民心;整頓地方債務、汰換過剩產能以消弭金融風暴隱患;定向降准為中小/小微企業經營注入資金活水;開放資本管制與限制,調整銀行存貸比以吸引外資持續投入,讓更充裕的資金活化市場;多次(預期)降息以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同時引出適量儲蓄資金轉投資本市場,加速企業IPO(初次上市)進程;開放滬港通/深港通及爭取A股納入MSCI明晟指數,為資本市場引入國際資金,讓優質的中國企業有雙向募資的機會與管道。具備了內部改革的決心,以具體的施政推動改革,就是一種創新的行為。擁有了深厚的家底,搭配強健的體魄,適時的打開一條向外發展的道路,結合天時、地利後,有了人和,等於換裝了新的渦輪引擎,蓄勢踩足油門,帶領團隊衝向新一輪的世界競賽。
創新總是衝出混沌的突破口,雖然創新不是萬靈丹,但不創新肯定是死胡同。在大陸工作近10年的歷程中,看過許多病急亂投醫的冒進、許多只顧指標的劍走偏鋒,辦法、意見、通知……多如牛毛的形式主義風氣雖然無法一時改變,但經濟成長與人均增收的數字會說話,總體挺進的速度與成果還是可圈可點、瑕不掩瑜。新一輪的五年計劃正如火如荼,互聯網的世代正風起雲湧,「一帶一路」是個主軸,新版「made in China」預期將席捲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