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號 乐活职人
创新总是冲出混沌的突破口──由「一带一路」的概念谈新思维
扬州总部 / 俞瀛琁

中国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後,经济成长就像脱缰野马一样,使尽全力往前狂奔了近30年,奔得出彩、奔得华丽,把原本家家户户贵重拥有的自行车,都奔成了宝马(BMW)与宾士(Benz),把狭窄局促的老公房,都奔成了高楼大厦。但在过程当中,有得必有失,糟蹋了环境,清水变浊流,蓝天起雾霾;人心也起了极大的变化,刚自文化大革命的断垣残壁中恢复的80年代、还在萌芽的精神文明,政府与人民的全副精力一把被拼经济抢走,结果证明,精神的沉沦更甚於环境。30年来,因为廉价的劳工成本及不计代价的牺牲环境,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过去全球「台湾制造」的风采,很快就被「made in China」取代,这个纪元很长,到现在仍持续,看不到任何继承者的身影,其中穿插的也只是越南、韩国的惊鸿一瞥罢了。不过,再优秀的马,如关公的赤兔马、古代大宛国的汗血宝马,跑久了也需要停下来休息与修整,才可以保持实力、继续发挥,中国这匹良驹目前正面临关键时刻,该如何减速?换什麽新品种接棒?往哪个方向跑?要不要跟其他的马揪团一起跑?不管如何继续,这个领跑的角色是不能被超越的。
前面虽把中国比喻为一匹良驹,但其实将她视为一个大工厂更具象化。年轻的工厂活力十足,耐操且产能旺盛,提升的想像空间无限,需要停下来大修的频率长,就像年轻人打起球来久久不累。现如今中国的处境与其说是筋疲力尽、老态龙锺,不如说是丢掉旧模式、甩开老框架後,如何创出新思路、打通新关节的问题。欧美经济、西方经济,或说发达国家经济,除了美国率先浮出水面,持续好转之外,其他成员还溺水极深、欲振乏力,对仍以旧思维扮演生产者角色的中国伤害至深,过去赚取大笔外汇的廉价出口之门受阻。在许多「中国通」专家不看好的氛围下,中国本身也正深陷在产能过剩、劳力密集产业过多、基础产业比例仍高的窘境,但中国已非过去的吴下阿蒙,国富民强是她牺牲环境与人民血汗换来的成果。此时政府及时的引导转型显得至关重要,过程中需要的中心思想、宣传主轴、行动方案、执行细节缺一不可,而「一带一路」就是这一连串政策的一环,一个创新的概念,一个未来具体的行动。
「一带一路」所描绘出的古今路线在公开资讯中已着墨甚多,不论陆路或海路,沿线的中亚、中东、东南亚与南亚,甚至非洲的东岸,都是西方势力泥潭深陷、进退维谷,而中国却能攻城掠地、步步紮营的地区。因为中国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崛起,周边如南方的东协诸国与印度,北方的俄罗斯及之前脱离苏联独立,像乌克兰、哈萨克、塔吉克斯坦等国,均透过不同形式的组织,建立结盟合作关系,俨然形成友善中国的非亲欧美阵营。围绕着这个架构,中国与各国间陆续展开了细部的工作,从外汇/贸易的角度来看,经济双边、汇率双边、或是换汇协定都一个个落实的签订,透过这些合同,顺利的让人民币国际化,让贸易的壁垒减至最低,帮助中国的建设能量与大军顺利拓展到海外。此外,亚洲投资银行的成立,亦是循「一带」的思路而组建,其中,中国为创始成员之首,占有最大的股份、享有最高的话语权,藉由资金的实力去支助周边的友邦,扩大经济影响力的同时,顺理成章的搭建起政治结盟与国际合作。在中国面临经济成长减速、产业调整的此时,正好藉由过去累积的财富与技术,将优势产业的触角延伸出去,既去化了过剩的产能,更巩固了区域的综合势力。
「一带一路」的概念同时也具备内部激励效益,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在缺乏动能的时候,「转型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在新领导班子提出「新常态」的一系列宣导後,境内展开严打贪腐的实际行动以稳固国本;推动依法行政、简政放权以稳定民心;整顿地方债务、汰换过剩产能以消弭金融风暴隐患;定向降准为中小/小微企业经营注入资金活水;开放资本管制与限制,调整银行存贷比以吸引外资持续投入,让更充裕的资金活化市场;多次(预期)降息以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同时引出适量储蓄资金转投资本市场,加速企业IPO(初次上市)进程;开放沪港通/深港通及争取A股纳入MSCI明晟指数,为资本市场引入国际资金,让优质的中国企业有双向募资的机会与管道。具备了内部改革的决心,以具体的施政推动改革,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拥有了深厚的家底,搭配强健的体魄,适时的打开一条向外发展的道路,结合天时、地利後,有了人和,等於换装了新的涡轮引擎,蓄势踩足油门,带领团队冲向新一轮的世界竞赛。
创新总是冲出混沌的突破口,虽然创新不是万灵丹,但不创新肯定是死胡同。在大陆工作近10年的历程中,看过许多病急乱投医的冒进、许多只顾指标的剑走偏锋,办法、意见、通知……多如牛毛的形式主义风气虽然无法一时改变,但经济成长与人均增收的数字会说话,总体挺进的速度与成果还是可圈可点、瑕不掩瑜。新一轮的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互联网的世代正风起云涌,「一带一路」是个主轴,新版「made in China」预期将席卷全球。
******************************************
前面虽把中国比喻为一匹良驹,但其实将她视为一个大工厂更具象化。年轻的工厂活力十足,耐操且产能旺盛,提升的想像空间无限,需要停下来大修的频率长,就像年轻人打起球来久久不累。现如今中国的处境与其说是筋疲力尽、老态龙锺,不如说是丢掉旧模式、甩开老框架後,如何创出新思路、打通新关节的问题。欧美经济、西方经济,或说发达国家经济,除了美国率先浮出水面,持续好转之外,其他成员还溺水极深、欲振乏力,对仍以旧思维扮演生产者角色的中国伤害至深,过去赚取大笔外汇的廉价出口之门受阻。在许多「中国通」专家不看好的氛围下,中国本身也正深陷在产能过剩、劳力密集产业过多、基础产业比例仍高的窘境,但中国已非过去的吴下阿蒙,国富民强是她牺牲环境与人民血汗换来的成果。此时政府及时的引导转型显得至关重要,过程中需要的中心思想、宣传主轴、行动方案、执行细节缺一不可,而「一带一路」就是这一连串政策的一环,一个创新的概念,一个未来具体的行动。
「一带一路」所描绘出的古今路线在公开资讯中已着墨甚多,不论陆路或海路,沿线的中亚、中东、东南亚与南亚,甚至非洲的东岸,都是西方势力泥潭深陷、进退维谷,而中国却能攻城掠地、步步紮营的地区。因为中国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崛起,周边如南方的东协诸国与印度,北方的俄罗斯及之前脱离苏联独立,像乌克兰、哈萨克、塔吉克斯坦等国,均透过不同形式的组织,建立结盟合作关系,俨然形成友善中国的非亲欧美阵营。围绕着这个架构,中国与各国间陆续展开了细部的工作,从外汇/贸易的角度来看,经济双边、汇率双边、或是换汇协定都一个个落实的签订,透过这些合同,顺利的让人民币国际化,让贸易的壁垒减至最低,帮助中国的建设能量与大军顺利拓展到海外。此外,亚洲投资银行的成立,亦是循「一带」的思路而组建,其中,中国为创始成员之首,占有最大的股份、享有最高的话语权,藉由资金的实力去支助周边的友邦,扩大经济影响力的同时,顺理成章的搭建起政治结盟与国际合作。在中国面临经济成长减速、产业调整的此时,正好藉由过去累积的财富与技术,将优势产业的触角延伸出去,既去化了过剩的产能,更巩固了区域的综合势力。
「一带一路」的概念同时也具备内部激励效益,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在缺乏动能的时候,「转型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在新领导班子提出「新常态」的一系列宣导後,境内展开严打贪腐的实际行动以稳固国本;推动依法行政、简政放权以稳定民心;整顿地方债务、汰换过剩产能以消弭金融风暴隐患;定向降准为中小/小微企业经营注入资金活水;开放资本管制与限制,调整银行存贷比以吸引外资持续投入,让更充裕的资金活化市场;多次(预期)降息以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同时引出适量储蓄资金转投资本市场,加速企业IPO(初次上市)进程;开放沪港通/深港通及争取A股纳入MSCI明晟指数,为资本市场引入国际资金,让优质的中国企业有双向募资的机会与管道。具备了内部改革的决心,以具体的施政推动改革,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拥有了深厚的家底,搭配强健的体魄,适时的打开一条向外发展的道路,结合天时、地利後,有了人和,等於换装了新的涡轮引擎,蓄势踩足油门,带领团队冲向新一轮的世界竞赛。
创新总是冲出混沌的突破口,虽然创新不是万灵丹,但不创新肯定是死胡同。在大陆工作近10年的历程中,看过许多病急乱投医的冒进、许多只顾指标的剑走偏锋,办法、意见、通知……多如牛毛的形式主义风气虽然无法一时改变,但经济成长与人均增收的数字会说话,总体挺进的速度与成果还是可圈可点、瑕不掩瑜。新一轮的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互联网的世代正风起云涌,「一带一路」是个主轴,新版「made in China」预期将席卷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