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5年08月號 心動時刻

飆風之夏

豫章工商 / 王振良
  認識雪莉以前,牠連名字都沒有。或者說,被遺棄的時候,牠連名字也一起失落了。所以,我一直叫牠小可,意思是「小可憐」。

  去年夏天,我跟我的兩個毛小孩──小斑、Waku一起散步的每一個早晨,總會在親水公園遇見牠。晨光下的露珠晶瑩閃爍,在每一片草葉上滾動,小可總是全身濕淋淋的跑來找我們玩。憨厚的小斑對牠不置可否,一心只在意追逐草地上各種新鮮的氣味;天性敏銳的Waku則略顯敵意,但並沒有明顯的排斥行為,小可因此得以跟在我身旁陪走一段路。直到我們要回家時,示意牠不要再跟了,牠才乖巧的蹲坐在馬路邊,眼裡滿溢著落寞與渴望。

  看得出小可一直在尋找一個願意收養牠的人,可是,我已經有了小斑跟Waku,不能再多養第三隻了,只能狠心拒絕牠。但即使我往前走了百多公尺,只要不轉彎,回頭時仍可看見牠蹲坐原地,癡心望著已經走遠的我們。

  而這也讓我不禁擔心牠在親水公園靠什麼維生?附近並沒有住家,公園外,一邊是連綿廣闊的稻田,另一邊則是分岔的快速道路,路的盡頭需各自穿越長約三十米的隧道,才是連接社區住家的道路。彷彿遺世獨立的親水公園,除了泉水,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吃?夜晚來臨時,小可睡在哪裡?是雨季裡幫忙排水的涵洞?或是路旁總是綴滿露珠的草叢?否則為何牠每回出現,身體總是濕的?

  這個時候,我也會想起第一次遇見Waku的情景。牠倒臥在花蓮火車站的售票臺下,才三個月大,送交獸醫掃瞄確定牠並未被植入晶片後,我很快就決定收養牠,並為牠取了一個阿美族語發音的名字——Waku(意思為「狗」),紀念我們相遇的地方——花蓮,因為這是臺灣各縣市中,阿美族原住民最大的聚落所在。

  相較於Waku,小斑幸運多了,是我直接從臺北建國花市「流浪動物之家」設立的攤位領養回來。雖然出生在流浪動物之家,但小斑從沒真正流浪過,流浪的是牠的媽媽──一隻懷孕路倒被救的臺灣虎斑犬。小斑剛到家時,也差不多三個月大,當時我們特別從一群虎斑幼犬中,挑出活潑好動的,後來才發現是一個錯誤。因為小斑很快就長到成犬的體型,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跳上一米六的圍牆上,對著來往路人快樂地搖尾巴。有些路人很喜歡,我卻略感困擾,如果有一天牠目迎目送闖空門的小偷,一點都不足為奇。除了漸漸習慣小斑「飛」牆而過,溜到外面玩,我也同時學會了分辨出Waku不同的吠叫聲,其中有一種一長串發怒急促的吠叫聲特別好認,那是在告狀——「小斑又貪玩飛走了」。

  跟小斑、Waku相比,小可慘多了。牠已經具有成犬的體型,但雙眼滿佈紅色的血絲,加上輕微皮膚病,皮毛稀疏,尾巴就像一根乾枯的樹枝在風中來回擺盪。一個夏日的早晨,我們照例在晨光中相遇並且一起散步,卻發現小可竟然把路旁其他狗的大便含在嘴裡,在我驚訝的斥喝聲中,牠慌張吐掉口中的髒東西,像犯了錯的小孩,蹲坐在原地。這一刻我驀然明白,小可是如何生存下來……

  隔天的早晨,陽光像一層薄紗輕撫過美麗的田野,遠山含翠,夏日瀲艷,小可在我家的庭院──一個全新的環境中醒來。是的,牠正式成為我們家的一份子,我的第三個毛小孩。那一天起,我不再叫牠小可,換了另一個貴氣的名字「雪莉」。獸醫說,雪莉約一歲半,雖然有皮膚病,不過,是一隻非常健康的狗。

  至今十個多月過去,夏天再度到來。我的三個毛小孩——小斑,三歲半,台灣虎斑犬;Waku,三歲,血統不詳;雪莉,兩歲半,黃金獵犬與拉布拉多混種,仍然會在早晨陪我晨跑或散步。沿著稻田旁的產業道路,再穿越一條有一整片臺灣土肉桂樹林沿路遮蔭的自行車道,我們來到親水公園的泉水旁。雪莉每回都迫不及待的縱身躍入湧泉,來回游上一圈,本來不喜近水的Waku也跟著有樣學樣,而狂野的小斑必然飛馳而過,所經之處水花四射。這是雪莉流浪時初始的家,而我也終於了解為什麼之前見到牠總是全身濕淋淋。雪莉多麼喜歡面向湧泉出口處豪邁的甩動身體,在激流與水花飛濺全身時,開心微笑。

  初夏的一期有機稻作漸漸收割了,空出一大片鋪滿金黃色稻梗的田野,野鴨與紅冠水雞會悠遊其間,尋找食物;白鷺鷥來回滑翔,倘佯上空。我的三個毛小孩總被稻草的香味深深吸引,在上面翻滾,像獵豹般飆風奔跑。

  在我還只有小斑與Waku時,路人會說:「按照民俗的說法,兩犬謂之『哭』,寓意不好。」當時我不以為意,而現在我更不在乎了,畢竟三犬謂之「飆」,我如此認為。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1)

好有愛心的人,貼個讚!

顯示全部留言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