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號 封面故事
以永续发展为蓝图 台北远东通讯园区跃升生态社区
远东资源开发 / 廖佳佩
工业革命带动全球经济发展,引爆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面临全球暖化与气候变迁的威胁。自1997年制定京都协议书後,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都市热岛效应,已成为都市开发、建筑设计、空间规划的热议焦点。
减碳既是目标,隐含其中的具体行动就是在当地经济发展下,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复育、都市空间结构的检讨与调整、交通行为的改变、水循环与绿色能源的使用,强调生态、节能、减废、循环、安全、健康的永续发展思潮,透过跨领域整合,改变传统工程导向的观念与作法,例如:传统上视为单项工程的雨水排水系统,经由永续发展的观点设计,将雨水排水系统与再生能源、绿色经济、微气候、绿建筑设计、生物多样性等环环相扣,各新兴城市也开始透过创新思维,修正治水、防洪作法。
创新城市中的河流空间
德国占地1.3公顷的波兹坦广场即是其中一例,承载着东西德分裂的历史伤痕,透过生态价值观下的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可持续性水循环概念,重新找回向前迈进的新动力,展现出城市中的河流景观,创造动植物自然休憩点,成为柏林着名的旅游场所,并获得2011年「DGNB可持续性城市区域设计」银奖。
从纺织厂转变为适合居住、工作的生态园区
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堡宣言」中,揭示都市生态化发展的诉求,全球开始进行各种实验和示范计画,欧盟理事会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实验,架构整体都市空间环境、都市空间结构、交通运输、能源与材料、社会经济等五大核心概念,并验证地理与城市文化差异,营造出不同的生态城市风格。远东纺织板桥总厂的旧址转型成「台北远东通讯园区Tpark」,亦是从这五大核心概念规划出的特有生态社区愿景。
「台北远东通讯园区Tpark」依都市计画变更为通讯数位产业园区,60%土地做为产业用地,陆续投入研发办公大楼、住宅专区、商业展售空间的建设,希望搭起科技创新平台,扮演未来台湾新经济推手,并创造在地就业机会。而为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设计团队从场域开发规划、动植物群落设计、人文历史空间、暴雨管理、景观型态等多面向,发展出绿色公共空间、生态水管理系统、绿色街道结构、人行与自行车流动系统的各项策略,在开放空间展现水岸绿地的「中央公园」、以人行为核心活动的「林荫大道」、呼应纺织厂历史的「织纹广场」、关怀老树的「琉球松广场」、舒适宽敞的「人行道与自行道」系统,以及雨水再利用的水循环管理,打造园区特有文化价值、环境艺术、人本交通、减碳节能的生态社区愿景。
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台湾气候、降雨特色与当地水文现象,设计团队结合绿屋顶、雨水渗透带、生态滞洪池,建构完整的暴雨管理系统,创造基地保水、治洪防灾、景观水景的宜人环境,更被内政部营建署视为国内低冲击开发案例(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藉由远资、远东建经在园区开发的经验,结合远扬营造的通力合作,今年2月完成园区北公园建置。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各团队密集沟通,基於对生态保育与友善环境的坚持,尽可能采用天然材料,包含利用原土层地表设置草沟与由石头垒砌的砌石沟来收集地表迳流等,并且以多样性植栽,塑造出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创造对人、环境、生物的友善空间,让旧厂房空间重生为生命律动的生态公园。
此外,团队也以多种类乔木群、中央水体区、水扑满、水质生态净化区、微型图书馆、远东纺织旧厂房、落叶堆置区等设计,呼应园区的生态社区愿景。
1.多种类乔木群:以园区既有榕树架构绿色空间,搭配常绿乔木与开花乔木,形成多种类的乔木群,提供鸟类与昆虫觅食、休憩、生育所需空间。
2.中央水体区:主要目的为雨水收集、处理和再利用,平时则做为植栽浇灌、候鸟饮用水、气候蒸散等用途,暴雨时,则以调节水位高低的滞洪机制,减轻公共排水系统的负担。
3.水扑满:运用「地下滞洪池」的概念,在公园走道下挖置水扑满,以收集储存雨水,待有需要时再抽取利用。
4.水质生态净化区:利用帮浦,将水抽到生态净化区,由水生植物净化、过滤水质後,以高低差、重力流让水自然流动,减少耗能设备的使用,达到水体净化。
5.微型图书馆:配合新北市立图书馆总馆,设置户外微型图书馆,提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6.远东纺织旧厂房:保留老烟囱与旧建物,打造远东纺织厂走过台湾纺织荣景与创造地方经济繁荣的人文历史意象。
7.落叶堆置区:收集、处理公园内落叶,转化成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料,让资源回归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