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號 生活情報
揮別藍色晚年──認識老年憂鬱症
亞東醫院精神科 / 周秉萱醫師
2000年起,臺灣65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8.6%,已超過聯合國訂定的7%標準,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年化國家」。邁入老年,所要面對的不僅是身體機能的衰退,心理層面也有許多轉折,因此,關心家中的長輩,除了身體上的病痛之外,還要進一步照顧他們精神上的需求,才能讓長輩「健康的增齡」。以下將介紹銀髮族常見的精神疾病──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的症狀
根據研究顯示,臺灣患有老人重鬱症的比例為5.9%、輕鬱症15.3%,其實並不低。在探討老年憂鬱症前,讓我們先了解傳統憂鬱的9大症狀:
1. 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很憂鬱,且幾乎天天如此。
2. 對日常活動皆失去興趣。
3. 胃口不佳(體重減輕)或食慾增加(體重上升)。
4. 失眠或過度睡眠。
5. 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
6. 疲勞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過度的罪惡感。
8. 思考力、注意力減退,或容易猶豫不決。
9. 反覆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企圖自殺等情形。
老年憂鬱的表現和傳統憂鬱症其實並不相同,一般而言,老年憂鬱症可分為典型及非典型症狀兩類,典型的老人憂鬱症時常混合焦躁、緊張焦慮、甚至恐慌症、常抱怨身體不舒服,由於老人較不會表達心情「憂鬱」,而用心情差、悶悶的、煩躁、易怒、常發脾氣或想哭來表現,所以生病初期,詳細詢問其心情的快樂與否十分重要。老年憂鬱症經過一段時間,患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憂鬱情緒,而是出現體力下降、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的情形,家人可以觀察長輩平常的活動狀況,如果看電視、看報、和鄰居喝茶、聊天……等事都不想做,整天愁眉苦臉、易流淚、時常搖頭嘆息,或是抱怨身體不舒服,有些老人還會看什麼都不順眼、易怒,嚴重時整天臥床、食慾下降、不動、少說話,因此造成體重下降、反應變慢、動作遲緩、睡不好、出現想死及自殺的念頭,甚至有自殺企圖之行為,就要警覺是否已罹患老年憂鬱症。
另一種非典型老年憂鬱症則是以認知功能衰退為主要症狀,患者常抱怨記憶力變差,馬上就忘記東西放在哪兒,也突然記不起朋友的名字,因而擔心自己罹患痴呆症(失智症)。其實病人通常在智能方面是正常的,是因為憂鬱症的情緒而影響記憶力。另外也有「以身體症狀為主之憂鬱症」,患者主要抱怨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便秘、食慾不振……等,擔心自己得了某種重病或是不治之症,常在各大醫院進出,做了許多檢查,結果都正常,最後才轉介到老年精神科。這些患者幾乎都不會主動抱怨心情不好或憂鬱,但都有一些心理壓力,不知道如何處理,導致以身體症狀呈現,希望藉此喚起家屬的注意和關心,如果家屬不了解而懷疑患者裝病,反而會讓患者覺得不被關心而發生衝突。
如何診斷及治療
針對老年憂鬱症,目前並沒有單一、快速的診斷方法,仍需要同住者(照顧者)提供平日生活狀態,和患者進行詳細會談,以評估其情緒的變化,有無出現食慾、睡眠的困擾,失去興趣或是某些負面的想法(例如:老了沒有用、活著很累、很辛苦……等),是否有某些心理壓力(家庭內的衝突、擔心自己身體狀況不好),才能對患者的狀況做全面性評估。除此之外,銀髮族常見的一些疾病,例如:缺少維他命B12、缺乏葉酸、貧血、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是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巴金森氏症、長期飲酒、癌症或使用某些藥物……等,都可能導致憂鬱症狀的出現,因此在診斷時,也會進行身體方面的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
如確診為老年憂鬱症,其治療的基本原則如下:
1. 藥物治療:選擇副作用少的藥物(如:抗憂鬱劑),緩慢加藥,藉由足夠劑量持續治療,但必須考量是否有使用其他內科藥物,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2. 合併心理治療:提供老人心理建設、支持、陪伴及享受快樂時光。
3. 避免依賴酒精及鎮靜類藥物。
4. 必要時,使用情緒平穩藥物與進一步檢查。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認為,老年憂鬱症至少需治療6個月,2/3病人經過藥物治療,可在幾週內改善症狀,但若有再發則需要維持治療12個月。
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是每個人的期待,除了擁有良好的健康習慣、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之外,在增齡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善待自己,學習調適壓力的方法,出現問題時,勇於向家人及專業醫師尋求協助,都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享受更圓滿的人生。
*********************************************
老年憂鬱症的症狀
根據研究顯示,臺灣患有老人重鬱症的比例為5.9%、輕鬱症15.3%,其實並不低。在探討老年憂鬱症前,讓我們先了解傳統憂鬱的9大症狀:
1. 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很憂鬱,且幾乎天天如此。
2. 對日常活動皆失去興趣。
3. 胃口不佳(體重減輕)或食慾增加(體重上升)。
4. 失眠或過度睡眠。
5. 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
6. 疲勞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過度的罪惡感。
8. 思考力、注意力減退,或容易猶豫不決。
9. 反覆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企圖自殺等情形。
老年憂鬱的表現和傳統憂鬱症其實並不相同,一般而言,老年憂鬱症可分為典型及非典型症狀兩類,典型的老人憂鬱症時常混合焦躁、緊張焦慮、甚至恐慌症、常抱怨身體不舒服,由於老人較不會表達心情「憂鬱」,而用心情差、悶悶的、煩躁、易怒、常發脾氣或想哭來表現,所以生病初期,詳細詢問其心情的快樂與否十分重要。老年憂鬱症經過一段時間,患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憂鬱情緒,而是出現體力下降、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的情形,家人可以觀察長輩平常的活動狀況,如果看電視、看報、和鄰居喝茶、聊天……等事都不想做,整天愁眉苦臉、易流淚、時常搖頭嘆息,或是抱怨身體不舒服,有些老人還會看什麼都不順眼、易怒,嚴重時整天臥床、食慾下降、不動、少說話,因此造成體重下降、反應變慢、動作遲緩、睡不好、出現想死及自殺的念頭,甚至有自殺企圖之行為,就要警覺是否已罹患老年憂鬱症。
另一種非典型老年憂鬱症則是以認知功能衰退為主要症狀,患者常抱怨記憶力變差,馬上就忘記東西放在哪兒,也突然記不起朋友的名字,因而擔心自己罹患痴呆症(失智症)。其實病人通常在智能方面是正常的,是因為憂鬱症的情緒而影響記憶力。另外也有「以身體症狀為主之憂鬱症」,患者主要抱怨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便秘、食慾不振……等,擔心自己得了某種重病或是不治之症,常在各大醫院進出,做了許多檢查,結果都正常,最後才轉介到老年精神科。這些患者幾乎都不會主動抱怨心情不好或憂鬱,但都有一些心理壓力,不知道如何處理,導致以身體症狀呈現,希望藉此喚起家屬的注意和關心,如果家屬不了解而懷疑患者裝病,反而會讓患者覺得不被關心而發生衝突。
如何診斷及治療
針對老年憂鬱症,目前並沒有單一、快速的診斷方法,仍需要同住者(照顧者)提供平日生活狀態,和患者進行詳細會談,以評估其情緒的變化,有無出現食慾、睡眠的困擾,失去興趣或是某些負面的想法(例如:老了沒有用、活著很累、很辛苦……等),是否有某些心理壓力(家庭內的衝突、擔心自己身體狀況不好),才能對患者的狀況做全面性評估。除此之外,銀髮族常見的一些疾病,例如:缺少維他命B12、缺乏葉酸、貧血、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是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巴金森氏症、長期飲酒、癌症或使用某些藥物……等,都可能導致憂鬱症狀的出現,因此在診斷時,也會進行身體方面的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
如確診為老年憂鬱症,其治療的基本原則如下:
1. 藥物治療:選擇副作用少的藥物(如:抗憂鬱劑),緩慢加藥,藉由足夠劑量持續治療,但必須考量是否有使用其他內科藥物,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2. 合併心理治療:提供老人心理建設、支持、陪伴及享受快樂時光。
3. 避免依賴酒精及鎮靜類藥物。
4. 必要時,使用情緒平穩藥物與進一步檢查。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認為,老年憂鬱症至少需治療6個月,2/3病人經過藥物治療,可在幾週內改善症狀,但若有再發則需要維持治療12個月。
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是每個人的期待,除了擁有良好的健康習慣、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之外,在增齡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善待自己,學習調適壓力的方法,出現問題時,勇於向家人及專業醫師尋求協助,都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享受更圓滿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