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號 封面故事
優化轉型 東聯化學塑造差異優勢
東聯化學提供 /
石化工業涵蓋大範圍日常生活需求,其景氣變化受各大經濟體興衰、原油價格、國家石化政策、重大事故及供需平衡等影響,過去都呈現循環波動現象。然而近年來,先進國家財經問題頻傳、新興市場國家快速成長,導致石化工業的景氣循環週期波動擴大,石化產品價格變化也愈趨劇烈。另外,美國頁岩氣的開發與中國煤化工挾低廉原料成本之優勢,使石化產業打破過去由中東產油國一方獨霸的局面,掀起新一波的汰弱扶強及合縱連橫效應。
|
三大市場崛起 臺灣競爭加劇
中東地區向來是全球傳統主要原油輸出國,近年利用當地廉價且豐富的天然氣及石油腦為原料,逐漸向石化中下游擴產,例如:塑膠原料聚乙烯(PE)、聚丙烯(PP)及化纖原料乙二醇(EG)等產品,使產業鏈更加完整。
至於位在西部大陸的美國,頁岩氣革命不僅衝擊全球能源供應結構,更掀起以天然氣為原料、大規模擴建石化產能的熱潮,也讓美國原來日漸萎縮的石化工業獲得新的成長動能而復甦重生,其以頁岩氣為石化原料之產品勢必為全球產業帶來新的區域競爭。
不容忽視的還有當前石化業的主要市場──中國,在其十一五與十二五計畫中,傾力發展石化工業,利用龐大的國內市場吸引國際資金投資、取得先進生產技術,並提升管理能力。不僅如此,中國近年來在煤化工業取得突破,由於煤炭的成本低廉,預期在製程技術成熟後,可望成為中東與美國之外,另一個極具競爭力之石化原料大國。
以上三大市場,挾其低廉的石化原料優勢,深深影響非原料產地的石化業,也使全球石化區域競爭版圖重新劃分。根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預測,2014年臺灣石化產業將可微幅成長1.5%~2%,然而,在外在環境的衝擊下,臺灣石化業又因使用傳統成本較高的輕油作為原料,長期的發展及獲利將受到威脅,加上臺灣長期面對國內環保爭議,產業政策空轉,多年來產業幾乎沒有任何新的投資,也將導致臺灣石化業在未來幾年內因原料成本偏高而失去以規模及營運成本為優勢的利基。
面對內外夾擊的環境,臺灣石化廠商開始思考不一樣的道路,如何搶得穩定且低廉之原料,並取得發展高值化特殊化學產品之技術,是當前業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擴大產能優勢 整合加強特化
為因應石化產業結構的變化,東聯積極研擬各種策略,除了尋求投資整合低價原料供應來源,透過擴大生產規模以降低成本,並持續開發各種環氧乙烷特用化學品(EOD),藉由強化研發創新技術及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逐步開拓新市場與新產品,期能在全球激烈競爭中持續成長。
東聯目前擁有臺灣高雄林園與中國江蘇揚州二處生產基地,其中,臺灣林園廠年產25萬噸乙二醇(EG)、8萬噸乙醇胺(EA)、6萬噸碳酸乙烯酯(EC)、4萬噸環氧乙烷衍生物(EOD)特殊化學品,以及58萬噸工業氣體;轉投資的中國揚州基地──亞東石化(揚州)公司,則自2012年起年產4萬噸乙醇胺(EA)與6萬噸環氧乙烷衍生物(EOD)特殊化學品。
目前林園廠正進行年產量12萬噸環氧乙烷(EO)擴產、乙醇胺(EA)第二廠改造,以及年產34萬噸工業氣體擴產計畫,預計於2014年底完工,2015年試車投產。核心原料(EO)擴產後,可滿足下游特用化學品生產需求,提供特用化學品開發新產品及新市場之擴展;而乙醇胺(EA)生產線改造後,除可降低能源耗用,亦可改善產品品質,提高產品競爭力。
另外,東聯與遠東新世紀在揚州基地合資成立之遠東聯石化(揚州)公司,年產40萬噸環氧乙烷(EO)與50萬噸乙二醇(EG)產品,配套投資的通達氣體(揚州)公司年產80萬噸工業氣體,負責提供遠東聯石化(揚州)氧氣使用,兩家公司也都將於2015年試車投產,擴大公司營運規模,為未來的成長轉型增添動能。
轉型加值中的東聯化學,2013年合併營業收入為新臺幣154億元,較2012年增加15%,稅後利益為12.7億元,增加10%,每股稅後淨利為1.45元,未來東聯將尋求投資整合低價原料供應來源,透過擴大生產規模以降低成本,並持續開發各種環氧乙烷特用化學品(EOD),藉由強化研發創新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東聯持續發展及整合核心優勢,發展成為一個以特用化學為主軸,多角化經營的化學公司,穩健不懈地追求獲利與成長,以達成永續經營之企業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