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5年04月號 生活情報

慢啼未必是大雞 談兒童「語言治療」

亞東醫院復健科 / 周汝姍語言治療師
  人與人的溝通就發生在聽說讀寫之間,除了聽得到的言語,我們也常透過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音語調、手勢、文字、符號等訊息,來傳達彼此間的情意與想法。面對發展中的孩子,語言治療師的工作,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矯正孩子發音」之外,還會在溝通情境中誘發、引導孩子開口說話與學習溝通,依循孩子發展的里程及學習上的特質,不僅要讓孩子說得清楚,更希望提升孩子的溝通動機與達到應有的溝通能力。

  小翔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2歲半時能表達的詞彙不到10個,與同齡孩子能使用50個詞彙相比,明顯少了許多,常是以哭叫或嗯嗯啊啊的方式溝通,而且個性害羞、對於大人的聲音或動作模仿的動機較低。這些都讓小翔的媽媽很擔心,因此帶孩子來看復健科。經醫師轉介,來到門診進行語言評估與治療。

  從第一次接觸小翔,到現在他已經就讀大班了,回想起這些時日,我們與家長一起經歷孩子的成長。2歲半到3歲半間的治療,讓小翔漸漸跟上同齡孩子的程度,之後進入幼稚園就讀,增加了與其他人的互動機會,表達方式和內容從原本的哭鬧,慢慢進步到能夠用語言表達需求、請求協助,並分享生活經歷。現在小翔四歲了,媽媽帶小翔回診,希望針對小翔的構音狀況,也就是咬字、發音進行評估。

  不管是否需要接受治療,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別的學習速度、接收方式也都不同。家長與治療師應該要讓孩子在每一階段充滿適切、多樣的刺激,用適合孩子的技巧引導、激發其新能力,並讓他的學習能力更加純熟。留意孩子的發展並非為了贏在起跑點,而是若有些偏誤時,家長們應了解如何看待、如何早期發現並早期調整。因此,瞭解兒童發展的里程是為了檢視孩子是否在軌道上,父母的持續觀察、引導、示範,並進一步製造溝通機會,能夠讓孩子在環境中重複練習,愈來愈精熟。

  以下分享關於孩子語言發展的提醒與建議:
1.  聽覺感官輸入的重要
  孩子出生後,除了可接受嬰幼兒聽力篩檢外,照顧者也要留意孩子是否長時間處在過大或持續有噪音的環境中,若孩子常常感冒,還必須留意是否曾引發中耳炎,並追蹤後續治療與痊癒情況。

  除了聽到聲音,孩子還需學會辨識和理解聲音的意義,並且使用語音、語言和外界溝通。現代父母面臨最大的挑戰不是物質上的缺乏,而是3C產品媒材琳瑯滿目,強烈的聲光效果、簡單的一指神功,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而父母也常因為忙碌,不知不覺中讓3 C產品長時間陪伴與餵養孩子。在此提醒家長們,與人互動所傳遞的情感與聲音,是目前最自然也最珍貴的溝通方式,沒有任何高科技產品可以取代。

2.  營造自然的溝通情境
  與孩子溝通時,建議降低我們的高度,以平視的角度來與孩子互動。過程中,給予當下人、事、物的口語說明、示範,並耐心等候孩子的反應(約5秒),以孩子的所見、所要,來引導大人溝通。互動中,盡可能降低問問題的次數,多利用選擇題來引導孩子理解句子,並套用句子,當孩子理解口語的能力穩定後,再慢慢退除所給的引導或提示。

  臨床中常發現,孩子的口腔感覺、動作靈活度與模仿發音時的精準度,某些時候是有關聯性的。因此,家長可適度在餐後,利用小點心的質地、口感、味道,來增加孩子在味覺、觸覺、嗅覺、動作等各方面的刺激。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需嘗試使用不同的食器,學習成熟的吸吮、杯飲、咀嚼等進食方式,而這也能幫助孩子在口腔感覺與構音動作上的發展。

3.  開口說話的時機
  一般人常以為,說話才是溝通的開始,但其實在開口說話前,孩子會先用眼神、手勢、動作與我們溝通。12~18個月的孩子,能對著人或物說出可理解的語言,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因孩子所處的環境不同,第一個表達的詞彙有可能是爸爸、媽媽,或狗狗、車車等。若孩子已2歲,卻無法理解與表達約50個生活詞彙,可先考慮所處環境、互動對象及模式是否過於單純,以及在引導與陪伴中,我們提供的語言示範是否足夠?先透過環境、互動對象的調整,持續引導觀察1~2個月,或是直接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評估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並針對照顧者與孩子間的溝通模式,給予相關示範與建議。

4.  適度的期待
  2歲後,孩子持續學習新的詞彙,並嘗試將詞彙連結使用,會經歷詞彙的爆炸期,但整體口語清晰度則需要到七歲左右才能接近或達到成人的程度。雖然有些孩子一開口即清晰可辨,但2~3歲仍會有含糊不到位的語音,因此在孩子4歲前,請勿過於要求口語的清晰度,這樣可能抹煞孩子溝通的樂趣與動機。

  當孩子在模仿語音有明顯困難,或語音過於單一、缺乏變化時,建議先進行語言能力與語音發展的評估。語言治療師評估時,會考量孩子的認知與語言發展、口腔動作感覺、進食內容與方式、進食速度、口腔敏感度……等,治療時,將以該年齡應有的能力為目標,若治療已達所設定的階段性目標,就會暫停或結束。當孩子接受治療期間,家長也必須配合治療師建議,在自然情境中引導孩子,讓孩子將學習到的能力轉移到治療室以外的地方,不斷練習技巧,以達到成熟的階段。

5.  構音治療的時機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注重的是認知、語言能力的建立與提昇,會持續加強孩子對於複雜句子的應用與理解、物品細部的解說與精確描述等運用,此外,在語法結構上也要能更複雜。待孩子4~6歲,在認知、注意力、生活常規、符號與語音對應學習上都已建立基礎後,較能接受與進行有結構性的構音治療。小學前若能完成構音治療,就可幫助孩子的口齒更清晰,對於孩子在學習注音、拼音閱讀與溝通信心上都會有所幫助。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