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6年10月號 生活情報

關懷長者 認識失智症

亞東醫院 / 郭曄嶸醫師

  七十歲的劉女士,年輕時工作相當認真,是位很有耐心的女性,一直工作到65歲,才開始過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兩年前開始,劉女士的女兒發現媽媽常常忘記該做的事情,而且脾氣變得暴躁、沒耐心;一年前,兒子發現劉女士常說錢包被偷了,家中東西一直不見,其實是她自己忘記放在哪裡!以前她很忌諱到醫院,最近卻喜歡到處打針看醫生,家裡因此有許多不同的處方藥,有些藥物早已過期,因為她常常忘記吃藥,有時還會重複吃藥。

  最近半年,她甚至出現日夜顛倒的情形;子女正常上班的時間,她誤以為是假日;晚上喜歡往外跑,說已過世的親人要找她。因為劉女士的日常生活還可自行打理,一開始兒女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直到他們發現媽媽好像變成另一個人,才驚覺不對勁,帶她到神經內科求診。經過檢查發現,劉女士已罹患失智症,需要開始接受藥物治療。

如何區別失智症和正常的記憶力退化?
  由於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初期的失智症有時很難與正常老化區別,需要身旁親友細心觀察。民眾可在網路上搜尋「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該量表或下表均可用於自我評估。

失智症有哪些種類?
  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病」失智,這是一種腦細胞逐漸凋亡的過程。其次為「血管性」失智,最常發生於曾經中風,或具有中風高風險的人(其風險因素包含:抽菸、喝酒、檳榔、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等)。另外,如果先有動作變慢、顫抖、僵硬或走路愈走愈快、臉部表情變少,數年之後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則可能是「帕金森病」合併失智症。如果是明顯的個性改變、行為異常,甚至影響說話功能、對話出現障礙,則可能要考慮「額顳葉型」失智症。

如果父母都有認知功能障礙,子女是否屬於高風險群?
  如果血緣關係較親近的家人得了阿茲海默病,尤其是一等親,因遺傳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機會就會增加(可能增加10%~30%),如果家人在60歲以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病,則遺傳阿茲海默病的機會也會增加;反之,如果家人年紀很大才出現阿茲海默病失智,基因遺傳的影響就會降低。最重要的是,基因遺傳不是單一造成失智症的因素,如果好好調整生活型態,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何時應該尋求醫療諮詢?
  如果您身邊的朋友或親人出現上述認知功能障礙,就應該尋求協助。當然,記憶力下降、意識混亂不一定都是退化性疾病引起的失智,例如糖尿病的患者,平時血糖太低或太高,也會有記憶力變差、表現乏力、甚至嗜睡的現象,可以藉由調整藥物改善情況。

我應該接受哪些檢查?
  不是所有認知功能障礙都是失智症引起,有時憂鬱、焦慮、慢性腦部感染、維生素缺乏、甲狀腺功能異常、藥物、飲酒……等,也會引起相同的症狀。醫師需要先詳細問診,而家人朋友的觀察則可以提供重要訊息,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病史和理學檢查表現,安排相關檢測,如有必要,還會執行心智功能評估或腦部影像學檢查。

失智症會不會導致死亡?
  多數失智症病人並不會死於疾病本身,而是因為退化帶來的次發因素導致死亡,例如:反覆肺炎、泌尿道感染或跌倒的併發症,因此,必須特別留意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日常安全,開車、煮飯都可能帶來潛在危險;尤其有認知功能障礙的人,跌倒的風險亦高,浴室的防滑設施相當重要,且家中或社區應該明亮,走道要避免堆放雜物或電線,鞋子的選擇也應該慎重考慮。

如何避免失智?
  目前並沒有很好的預防方法,但是生活方式的改變相當重要,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生,規則的運動、參加社交活動,或是閱讀、創作等,都能讓您的腦筋隨時動一動,有助於延緩退化。#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