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號 領航者的話
Envisioning Tomorrow ──徐旭東董事長於遠東百貨廠商聯誼會致詞
遠東新世紀 / 楊雅森
時間過得真快,彷彿不久前,我才在遠百廠商聯誼會發表過談話,此刻又站在臺上,與大家分享零售業的趨勢。今天的談話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全球經濟與零售產業的發展概況;第二部份則是我近期對於零售業的發展觀察。
首先,我們來談談整體經營環境的挑戰。觀察近期景氣走勢,IMF與EIU均下修2016年全球經濟及貿易成長率預測,這是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低水準。就區域而言,美國與新興國家是2016年成長的主要動能,而歐元區與日本則持續低迷。此一下修,主因6月底英國公投由脫歐派獲勝,這隻黑天鵝不僅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也對未來景氣走勢投下新的變數;其次,甫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由於外交上傾向保護主義,財政上採緊縮政策,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經濟,加上他主張減稅及削減支出,很可能導致利率與通膨提高及財政赤字擴大;另外,在保護主義及全球經濟成長減緩的壓力下,全球股市及風險性資產將備受打擊,仰賴全球貿易的新興市場可能變得更脆弱。此一重大變數,將大大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走向。根據主要機構預測,相較於2016年,2017年或許能微幅成長,特別是美國與新興國家仍有成長動能,惟仍需觀察川普的政策走向。所以,面對未來的經營環境,我們必須謹慎以對。
全球經濟雖然面臨多項風險,但零售業依然具有成長動能,尤其電子商務的比重將持續增加。目前全球零售業營收成長主要來自兩個面向:一是全球中產階級人口持續增加且亞洲國家的收入水準提升;二是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讓零售業可以24小時提供服務。但是亞洲各國零售業的發展,受到經濟前景未明、中國成長趨緩的影響,消費者對於經濟發展信心不足,連帶影響消費意願,整體零售業營收波動幅度偏大,其中尤以香港、中國、泰國、越南等地為甚。
臺灣經濟在歷經幾年低迷之後,2016年的成長主要來自內需的支撐,特別是民間消費力。根據Global Insight預測,臺灣2017年整體發展將較2016年好轉,而成長的主要原因在於,除了內需之外,出口亦將明顯轉好。近三年臺灣綜合商品零售業營業額總額仍有小幅成長,凸顯市場飽和與網購無國界現象。今年因新商場(Outlet)、長假及氣候等因素,帶動臺灣各業態成長,尤其百貨及超市成長更高。
歸納近期臺灣零售市場發展重點,首先是新業態──Outlet 業者持續投入市場,目前已知有七家Outlet將陸續投入營運;其次是軌道經濟持續發展,因應越來越完善的交通建設路網,更多商場仰賴捷運、臺鐵及高鐵站區,掌握廣大的人潮。再者,線上銷售仍舊火紅,尤其臺灣的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行動購物已成為重要銷售通路。此外,臺灣瘋路跑運動的風潮,亦帶動各項運動時尚機能產品的銷售。至於新穎多元的餐飲服務,在百貨營收中的佔比也越來越高,成為零售賣場不可或缺的商品組合。最後則是快時尚陸續搶進,從Uniqlo開始,包括:ZARA、H&M、GAP……等業者紛紛布局臺灣市場。這些發展,著實帶動了臺灣整體零售市場的質變。
零售業這幾年面臨速度、技術,以及市場持續改變帶來的挑戰,零售商如果不跟上腳步,未來也只有走上消失這條路。特別是網路通訊科技的發展,讓零售業無所不在,根據Forrester研究報告指出,預計2017年,美國零售營收將有60%來自網路,因此,零售商競逐的將是如何掌握消費者的心。而要掌握顧客的心,必須做到以下各點:
首先,快還要更快。根據研究,送貨速度與方便性是優化消費者體驗的重要因素。由於買東西越來越方便,大家都希望能更快拿到自己所購買的商品,現在網購業者標榜的「一日到貨」服務,未來可能變成購物的基本門檻;最後,真正的贏家將會是能夠幫顧客省時、快速取得商品的零售商。
其次,個人化的消費體驗日益受重視。由於科技進步,零售業者對於消費者的購物決策行為資訊掌握度越來越高,也迫使大家競相投入物聯網及大數據技術,整合線上/線下通路各項資訊,來描繪顧客的全貌,希望掌握顧客的偏好與需求,進而提供產品或服務。
而數位服務持續成長,顧客買東西越來越方便,廠商送貨也越來越快速的情況下,如何讓消費者付款更快、更方便,就成為零售商持續努力的目標。預期未來行動支付將呈爆炸性的成長,以遠傳電信旗下的friDay電子錢包為例,消費者出門只要帶著手機,就能把遠東商銀快樂信用卡與快樂有錢卡放進數位錢包,在遠東集團各零售通路盡情消費。
近年來,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人們透過網路社群討論商品、分享心得,並且根據所在地,尋找相關店家、瞭解商品實際情形,然後透過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買到合適且便宜的商品。自去年起,Facebook與Instagram等大型社群網站,也在原本的社群分享頁面,加上購物及拍賣功能,形成一種新興的銷售管道。
全球行動通訊用戶不斷成長,預期將超過48億人口,在智能手機的帶動下,電子商務從傳統PC、Notebook,快速移轉到手機螢幕;越來越多零售業也追逐著手機小螢幕的眼球關注,讓購物行為越來越不受環境及時間限制,徹底做到anytime, anywhere的銷售通路。
掌握消費客群一直是零售業行銷的核心。根據統計,千禧世代目前約有20億人口,其消費總額卻佔全球零售支出的一半,而且這群人線上/線下消費經驗豐富,不在意零售商是否Omni-Channel,只在乎個人的消費體驗是不是Omni-Experience。因此,如何透過科技及服務設計,抓到這群人的心,是零售商的決勝關鍵。
今年阿里巴巴「11.11全球狂歡節」甫開市一小時,交易額即突破353億人民幣(約新臺幣1,648億元),已超過2013年的全年交易總額350億。不僅如此,雙11在行動、跨境兩方面也有好表現,開賣33分鐘,支付寶交易總筆數達1億4千多萬筆,行動消費佔比高達90%。為了落實國際化策略,阿里巴巴今年喊出「買全球、賣全球」的口號,跨境交易前五名國家依序為: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式推出服務的阿里巴巴Buy+,運用VR等虛擬實境的技術,在阿里天貓「雙11」活動中,提供全新的娛樂體驗,增加商家和消費者,以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不僅實現「消費購物無國境」的概念,也成功展演虛擬實境、線上/線下零售商結合的服務案例。
根據Gartner分析指出,過去零售商強調為顧客提供個性化(personalize)、無縫購物體驗(seamless shopping experience)的能力,未來顧客的體驗將是競爭差異化的主要基礎。具有前瞻性的零售商必須創造出能回應客戶需求的購物路徑,將店內的科技、行動、雲端、大數據分析和社群媒體整合到統一的系統,以提高客戶參與度。#
首先,我們來談談整體經營環境的挑戰。觀察近期景氣走勢,IMF與EIU均下修2016年全球經濟及貿易成長率預測,這是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低水準。就區域而言,美國與新興國家是2016年成長的主要動能,而歐元區與日本則持續低迷。此一下修,主因6月底英國公投由脫歐派獲勝,這隻黑天鵝不僅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也對未來景氣走勢投下新的變數;其次,甫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由於外交上傾向保護主義,財政上採緊縮政策,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經濟,加上他主張減稅及削減支出,很可能導致利率與通膨提高及財政赤字擴大;另外,在保護主義及全球經濟成長減緩的壓力下,全球股市及風險性資產將備受打擊,仰賴全球貿易的新興市場可能變得更脆弱。此一重大變數,將大大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走向。根據主要機構預測,相較於2016年,2017年或許能微幅成長,特別是美國與新興國家仍有成長動能,惟仍需觀察川普的政策走向。所以,面對未來的經營環境,我們必須謹慎以對。
全球經濟雖然面臨多項風險,但零售業依然具有成長動能,尤其電子商務的比重將持續增加。目前全球零售業營收成長主要來自兩個面向:一是全球中產階級人口持續增加且亞洲國家的收入水準提升;二是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讓零售業可以24小時提供服務。但是亞洲各國零售業的發展,受到經濟前景未明、中國成長趨緩的影響,消費者對於經濟發展信心不足,連帶影響消費意願,整體零售業營收波動幅度偏大,其中尤以香港、中國、泰國、越南等地為甚。
臺灣經濟在歷經幾年低迷之後,2016年的成長主要來自內需的支撐,特別是民間消費力。根據Global Insight預測,臺灣2017年整體發展將較2016年好轉,而成長的主要原因在於,除了內需之外,出口亦將明顯轉好。近三年臺灣綜合商品零售業營業額總額仍有小幅成長,凸顯市場飽和與網購無國界現象。今年因新商場(Outlet)、長假及氣候等因素,帶動臺灣各業態成長,尤其百貨及超市成長更高。
歸納近期臺灣零售市場發展重點,首先是新業態──Outlet 業者持續投入市場,目前已知有七家Outlet將陸續投入營運;其次是軌道經濟持續發展,因應越來越完善的交通建設路網,更多商場仰賴捷運、臺鐵及高鐵站區,掌握廣大的人潮。再者,線上銷售仍舊火紅,尤其臺灣的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行動購物已成為重要銷售通路。此外,臺灣瘋路跑運動的風潮,亦帶動各項運動時尚機能產品的銷售。至於新穎多元的餐飲服務,在百貨營收中的佔比也越來越高,成為零售賣場不可或缺的商品組合。最後則是快時尚陸續搶進,從Uniqlo開始,包括:ZARA、H&M、GAP……等業者紛紛布局臺灣市場。這些發展,著實帶動了臺灣整體零售市場的質變。
零售業這幾年面臨速度、技術,以及市場持續改變帶來的挑戰,零售商如果不跟上腳步,未來也只有走上消失這條路。特別是網路通訊科技的發展,讓零售業無所不在,根據Forrester研究報告指出,預計2017年,美國零售營收將有60%來自網路,因此,零售商競逐的將是如何掌握消費者的心。而要掌握顧客的心,必須做到以下各點:
首先,快還要更快。根據研究,送貨速度與方便性是優化消費者體驗的重要因素。由於買東西越來越方便,大家都希望能更快拿到自己所購買的商品,現在網購業者標榜的「一日到貨」服務,未來可能變成購物的基本門檻;最後,真正的贏家將會是能夠幫顧客省時、快速取得商品的零售商。
其次,個人化的消費體驗日益受重視。由於科技進步,零售業者對於消費者的購物決策行為資訊掌握度越來越高,也迫使大家競相投入物聯網及大數據技術,整合線上/線下通路各項資訊,來描繪顧客的全貌,希望掌握顧客的偏好與需求,進而提供產品或服務。
而數位服務持續成長,顧客買東西越來越方便,廠商送貨也越來越快速的情況下,如何讓消費者付款更快、更方便,就成為零售商持續努力的目標。預期未來行動支付將呈爆炸性的成長,以遠傳電信旗下的friDay電子錢包為例,消費者出門只要帶著手機,就能把遠東商銀快樂信用卡與快樂有錢卡放進數位錢包,在遠東集團各零售通路盡情消費。
近年來,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人們透過網路社群討論商品、分享心得,並且根據所在地,尋找相關店家、瞭解商品實際情形,然後透過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買到合適且便宜的商品。自去年起,Facebook與Instagram等大型社群網站,也在原本的社群分享頁面,加上購物及拍賣功能,形成一種新興的銷售管道。
全球行動通訊用戶不斷成長,預期將超過48億人口,在智能手機的帶動下,電子商務從傳統PC、Notebook,快速移轉到手機螢幕;越來越多零售業也追逐著手機小螢幕的眼球關注,讓購物行為越來越不受環境及時間限制,徹底做到anytime, anywhere的銷售通路。
掌握消費客群一直是零售業行銷的核心。根據統計,千禧世代目前約有20億人口,其消費總額卻佔全球零售支出的一半,而且這群人線上/線下消費經驗豐富,不在意零售商是否Omni-Channel,只在乎個人的消費體驗是不是Omni-Experience。因此,如何透過科技及服務設計,抓到這群人的心,是零售商的決勝關鍵。
今年阿里巴巴「11.11全球狂歡節」甫開市一小時,交易額即突破353億人民幣(約新臺幣1,648億元),已超過2013年的全年交易總額350億。不僅如此,雙11在行動、跨境兩方面也有好表現,開賣33分鐘,支付寶交易總筆數達1億4千多萬筆,行動消費佔比高達90%。為了落實國際化策略,阿里巴巴今年喊出「買全球、賣全球」的口號,跨境交易前五名國家依序為: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式推出服務的阿里巴巴Buy+,運用VR等虛擬實境的技術,在阿里天貓「雙11」活動中,提供全新的娛樂體驗,增加商家和消費者,以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不僅實現「消費購物無國境」的概念,也成功展演虛擬實境、線上/線下零售商結合的服務案例。
根據Gartner分析指出,過去零售商強調為顧客提供個性化(personalize)、無縫購物體驗(seamless shopping experience)的能力,未來顧客的體驗將是競爭差異化的主要基礎。具有前瞻性的零售商必須創造出能回應客戶需求的購物路徑,將店內的科技、行動、雲端、大數據分析和社群媒體整合到統一的系統,以提高客戶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