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8年03月號 心动时刻

说谈巨流河女子——读齐邦媛《巨流河》

华煦供热 / 郭延山
  《巨流河》一书,从中国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作者齐邦媛以邃密通透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这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也是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更是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
 


  身为官三代,齐邦媛从出生就得到祖父的庇护,原本官宦人家的女子,唯贤良淑德为重,尤其那个时代,求学实属困难,但小邦媛显然是幸运的,兜兜转转的学习之路,加上父亲与父亲同事的影响,她的中文、英文程度可谓「一骑绝尘」。

  年幼的邦媛丰衣足食、有书为伴,不知社会复杂,不解生活艰辛,或许是父母刻意的打扮,抑或是尚缺爱美之心,尽管已成长至豆蔻时期,却仍无豆蔻之华。经人提点,邦媛终於首次正视自己。她在文中写到:「有一天早上我穿了一件浅蓝短祖的制服,从家门口小坡走上田梗,走那种长满了草的窄田梗需要灵活的平衡,两旁的稻用在大雨後积满了水,在一低头之际,我看到了稻田水里一个女孩的倒影,那是穿了长衫的我啊!我正伸着双手保持平衡,满脸的快乐与专注。头上的天那麽高,那麽蓝,变化不已的白云飞驰过去。十六岁的我,第一次在天地之间,照了那麽大的镜子。」对於自己成为大姑娘,邦媛的心中既有喜悦,也有对童年的依依不舍。

  与面对她的美丽一样,邦媛对待感情也是後知後觉,她热爱的文学,并没有在心头播下情爱的种子。张大飞出现在她的生活和学习中,有过同情,有过爱慕,点点滴滴留在往来的信件上。相见的冲动在彼此之间拉锯,兄妹的情义却始终是他们之间无法冲破的那一层纱。一个因为爱,选择了放手;一个因为失去,才知道是爱,因此还未真正得到,便已不在。而悲催的俞同学又表白的不是时候,於是那颗心随着信件渐渐沉沦,犹如烟花绽放的黑夜,闪亮过後归於漆黑。

  邦媛精彩的年华都奉献给热爱的书、诗,在炮火笼罩的岁月,她远离了出生的巨流河,辗转颠沛在黄河与长江,年轻的生命充满倔强。倔强的底气何来?她如是说:「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麽,能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些倚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麽大的国家,这麽多的人,这麽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及个人的命运;我还盼望年轻人能培养一个宽容、悲悯的胸怀。」

  她悄无声息的在轰隆的炮火声中完成学业,并且力排众议选择了台湾,从此活於台湾,忧於台湾,成就於台湾。

  美丽其实不是她擅长的,应该说,她并不是一个外貌出众的女子,虽然出生於官宦之家,但骨子里还是简朴的,能用的东西就拿来用,不论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或年纪,因此,爱慕她的男生应该是被她自带的气质所吸引。

  跨越海峡,远离父母,以为就此孤身一人,不过,思乡思亲之情到底还是抵不过爱情,与丈夫的结合并没有什麽花前月下,却是那麽真实。由於丈夫任职於台铁,邦媛在书中直言,「我的婚姻生活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铁路灾难……所有的台风、山洪、地震,他都得在最快时间内冲往现场指挥抢修。」因此,在丈夫退休前的四十年间,害怕、担忧总是困扰着她。

  至於政治,并不是她要表达的,但涉及自己的父亲,邦媛多少还是提了一些。男人的抱负曾让齐世英不顾一切的勇往直前,但现实却又如此脆弱不堪。「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令他毕生憾恨,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於此,其後蒋先生挥泪斩马谡,想来是偏居一隅,现实比理想更重要。

  综观来说,邦媛的个人成长过程,亦是台湾发展的历程。从刚离校园的女孩,到为人妇、为人母,再到鬓发花白,台湾的经济一路扬鞭奔腾,可喜的是,对她来说,丈夫、儿子固然重要,她仍从未放弃自己对文学的追求。

  特定的历史时期无法回避,苦难带来的是他人无法体会的经历,走过风雨的女子,心灵深处有风刮过的痕迹,雨淋过印记。这位生於民国的女子,骨子里终究属於民国。#

回上一页  回单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会喜欢的Recommend

活动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