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8年03月號 心動時刻

說談巨流河女子——讀齊邦媛《巨流河》

華煦供熱 / 郭延山
  《巨流河》一書,從中國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臺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作者齊邦媛以邃密通透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這不僅是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也是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更是臺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
 


  身為官三代,齊邦媛從出生就得到祖父的庇護,原本官宦人家的女子,唯賢良淑德為重,尤其那個時代,求學實屬困難,但小邦媛顯然是幸運的,兜兜轉轉的學習之路,加上父親與父親同事的影響,她的中文、英文程度可謂「一騎絕塵」。

  年幼的邦媛豐衣足食、有書為伴,不知社會複雜,不解生活艱辛,或許是父母刻意的打扮,抑或是尚缺愛美之心,儘管已成長至豆蔻時期,卻仍無豆蔻之華。經人提點,邦媛終於首次正視自己。她在文中寫到:「有一天早上我穿了一件淺藍短祖的制服,從家門口小坡走上田梗,走那種長滿了草的窄田梗需要靈活的平衡,兩旁的稻用在大雨後積滿了水,在一低頭之際,我看到了稻田水裡一個女孩的倒影,那是穿了長衫的我啊!我正伸著雙手保持平衡,滿臉的快樂與專注。頭上的天那麼高,那麼藍,變化不已的白雲飛馳過去。十六歲的我,第一次在天地之間,照了那麼大的鏡子。」對於自己成為大姑娘,邦媛的心中既有喜悅,也有對童年的依依不捨。

  與面對她的美麗一樣,邦媛對待感情也是後知後覺,她熱愛的文學,並沒有在心頭播下情愛的種子。張大飛出現在她的生活和學習中,有過同情,有過愛慕,點點滴滴留在往來的信件上。相見的衝動在彼此之間拉鋸,兄妹的情義卻始終是他們之間無法衝破的那一層紗。一個因為愛,選擇了放手;一個因為失去,才知道是愛,因此還未真正得到,便已不在。而悲催的俞同學又表白的不是時候,於是那顆心隨著信件漸漸沉淪,猶如煙花綻放的黑夜,閃亮過後歸於漆黑。

  邦媛精彩的年華都奉獻給熱愛的書、詩,在炮火籠罩的歲月,她遠離了出生的巨流河,輾轉顛沛在黃河與長江,年輕的生命充滿倔強。倔強的底氣何來?她如是說:「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麼,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這麼複雜,環環相扣的歷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我還盼望年輕人能培養一個寬容、悲憫的胸懷。」

  她悄無聲息的在轟隆的炮火聲中完成學業,並且力排眾議選擇了臺灣,從此活於臺灣,憂於臺灣,成就於臺灣。

  美麗其實不是她擅長的,應該說,她並不是一個外貌出眾的女子,雖然出生於官宦之家,但骨子裡還是簡樸的,能用的東西就拿來用,不論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或年紀,因此,愛慕她的男生應該是被她自帶的氣質所吸引。

  跨越海峽,遠離父母,以為就此孤身一人,不過,思鄉思親之情到底還是抵不過愛情,與丈夫的結合並沒有什麼花前月下,卻是那麼真實。由於丈夫任職於臺鐵,邦媛在書中直言,「我的婚姻生活裡,佈滿了各式各樣的鐵路災難……所有的颱風、山洪、地震,他都得在最快時間內衝往現場指揮搶修。」因此,在丈夫退休前的四十年間,害怕、擔憂總是困擾著她。

  至於政治,並不是她要表達的,但涉及自己的父親,邦媛多少還是提了一些。男人的抱負曾讓齊世英不顧一切的勇往直前,但現實卻又如此脆弱不堪。「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令他畢生憾恨,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於此,其後蔣先生揮淚斬馬謖,想來是偏居一隅,現實比理想更重要。

  綜觀來說,邦媛的個人成長過程,亦是臺灣發展的歷程。從剛離校園的女孩,到為人婦、為人母,再到鬢髮花白,臺灣的經濟一路揚鞭奔騰,可喜的是,對她來說,丈夫、兒子固然重要,她仍從未放棄自己對文學的追求。

  特定的歷史時期無法迴避,苦難帶來的是他人無法體會的經歷,走過風雨的女子,心靈深處有風刮過的痕跡,雨淋過印記。這位生於民國的女子,骨子裡終究屬於民國。#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