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3年10月號 生活情报

别低估无声疾病「骨质疏松症」

亚东医院骨科部 / 陈钰泓医师
播放语音

  骨质疏松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由于疾病症状不易察觉,又被称为隐形杀手,民众应提早预防,适当补充钙质,若经医师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也要及早治疗,才能确保治疗效果。


3983801

何谓骨质疏松

  骨头里有造骨细胞与蚀骨细胞,两者每天作用达到骨质重塑、新陈代谢。然而,成人自35岁起,随着年龄增加,造骨能力下降,蚀骨能力相对上升,导致每年骨质流失约0.5~1%;50岁起,流失速度更快,每年约1~3%。由于骨质减少,骨骼孔隙变大且疏松,造成骨头脆弱易断,增加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与骨折

  台湾已是高龄化社会,且正朝向「超高龄社会」迈进,而超高龄社会的两大重要流行病之一,即为骨质疏松症。国民营养调查报告指出,50岁以上男女骨质疏松症的盛行率分别为23.9%、38.3%,对病人与社会的冲击在于造成各种骨折之可怕后果,其中,髋部、嵴椎、手腕骨折为大宗,尤其前两种骨折均会增加死亡风险。

  台湾属于骨折高风险地区,50岁以上女性三分之一、男性五分之一,一生会发生一次髋骨、嵴椎或手腕骨折。以髋部骨折为例,50岁以上个案平均每年增加9.3%,尤其骨质疏松症病人一旦髋骨骨折,一年内死亡率女性为11.2%、男性为18%,相对于标准死亡率(女性仅2.8%、男性为3.6%)高出许多。

  此外,1994年台湾65岁以上嵴椎骨折盛行率,女性为19.5%、男性为12%。即使嵴椎骨折未必有断裂,但嵴椎体受压变形,可能产生驼背、身高变矮与背痛等症状,需做嵴椎X光检查。一旦确认为嵴椎骨折,须接受椎体成形或矫正手术,若未治疗,将严重影响肺与消化系统,并增加再次骨折的机率。

 

骨质密度检测

  「双能量X光吸光式测定仪(DXA)」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骨质密度检测方法,使用上应同时测量患者的「腰椎」及「髋骨」,若两处都不能正确测定时,则可于非惯用侧前臂桡骨三分之一处测定取代,再依据检测结果换算T值((骨密检测值-年轻白种女性骨密平均值)/标准差),判定骨质疏松程度,若大于-1,表示骨质正常;-1~-2.5,表示骨质已开始流失,通常可藉由补充营养与调整生活习惯以强化骨骼;假如小于-2.5,则代表骨质严重流失,受测者已罹患骨质疏松症,可能需要服用药物控制病情。

 

骨质疏松如何预防?

  骨质疏松症是骨质长期流失所引起,患病初期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轻忽。不过仍可透过补充钙质及维生素D、充足的运动量、远离菸酒,以及预防跌倒等方式,尽可能保护骨头,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

 

常见的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1.增加造骨

  治疗药物包含副甲状腺素,人工合成的副甲状腺素可增加造骨细胞的活性,使骨质增生并提高骨密度,但同时也会加速骨质流失。患者需每天接受一次皮下注射,副作用包含噁心、头晕等。

  2.减少蚀骨

  此为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能延缓骨质流失的速度。治疗药物包含:

  • 双磷酸盐类药物:可抑制蚀骨细胞活性,减少蚀骨作用,但药物容易累积在体内,需数月至数年才能排除,且易导致消化道不适。
  •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具有抑制蚀骨作用之效果,须每日服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腿部水肿、抽筋及静脉栓塞。
  • RANKL抑制剂及类保骨素:可减少蚀骨细胞作用,须每半年施行一次皮下注射,由于注射频率较少,患者接受度较高;副作用是可能产生皮肤过敏之不良反应。

  3.减少蚀骨+增加造骨

  • 抑硬素抑制剂:为药物治疗新选择,可达到减少蚀骨、增加造骨的双重效果。只要减少体内抑硬素浓度,即可多方面增加骨密度,延缓骨质流失。患者每月只需接受一次皮下注射,持续一年即可完成治疗,尔后接续使用抗流失药物即可。

 

预防胜于治疗

  骨质疏松造成骨折,将为个人、家庭与社会医疗带来负担,建议多了解此项疾病,接受骨密度检测,并避免跌倒,以「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共同防范骨折。

 

※陈钰泓医师专长:骨折外伤、骨折微创手术、一般骨科疾病、退化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与下背痛、骨质疏松、骨肿瘤/软组织肿瘤疾病、骨骼肌肉系统超音波等。

#

回上一页  回单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会喜欢的Recommend

活动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