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號 乐活职人
影子银行在中国
远东扬州总部 / 俞瀛琁
当次贷危机随时间远扬,当全球金融风暴在美国量化宽松的粉饰下,勾勒出一片荣景假像,世界经济真的走出了阴影,朝康庄大道迈进了吗?答案应该是阴霾中透露了些许微弱的亮光。
次贷动乱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在貌似引领金融创新、管理先进的制度下,美国联准会(大陆称「美联储」)近乎放任的让房贷衍生性产品,如癌细胞恣意生长泛滥,并以邻为壑的将糖衣金融炸弹销售给无知的投资者。一旦金融环境陡变,资金链断裂,癌细胞便如溃堤洪水,肆虐全球,导致世界哀鸿遍野,投资人血本无归,肥的是这个准老鼠会顶端的投资银行。失职的美国金融监管机关非但不承认错误,还反过来运用狂印美钞的招数,为加温自家的通货膨胀,将热钱的洪流强迫倒入别人家里。一边是道琼指数屡创新高的一家欢乐,一边是金融免疫力低的国家发冷发热。中国身为地球村的一份子,虽然尚处金融逐步开放阶段,依然无法幸免於此波货币浩劫。
回首2007年,中国正沉浸於连年经济两位数成长的空前盛世中,上海沪指攻占6000点,新增贷款屡创新高,低成本资金泛滥於市,全民逐利的结果,将股市、房市吹弹可破的泡沫推向崩盘的边缘。中国人民银行此时猝不及防的使出紧缩资金杀手鐧,在该年第三季粗暴的掐死新增资金的源头,欲遏止这场风狂雨骤的金融灾难。无奈2008年下半年,全球次贷危机爆发,中国为求自保,并掌握这次扮演经济泱泱大国的机会,政策180度回转的向国内市场下了一剂人民币4万亿的猛药,让奄奄一息的企业与老百姓,顿时接上了续命的氧气。平心而论,这颗急就章的救命仙丹发挥了治标的绝对效果,命是保住了,国际名声是鹊起了,但猛药终究是有强烈副作用的。为了去化这股庞大的资金,地方政府在完全没有规划还款来源的情况下,举债投入了各项可能重复或不必要的基础建设中,种下了未来以债养债、寅食卯粮的恶果。自2009年以降,虽然资金市场及成本堪称平稳,但中国政府为避免资产泡沫再现,同时希望将过剩的游资导入经济转型的适当管道,一手打压股市、房市不遗余力,另一手则严控货币的膨胀。透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及限制新增贷款,渐进式的营造一个稳中带紧的资金局面。
政府/央企/国企财大气粗、银行额度用之不竭,民企/中小微企业嗷嗷待哺是中国企业的特色生态,走文至此,为「影子银行」出场的铺垫大致完成。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PIMCO)执行董事麦卡利(Paul McCulley)之口,产业界/金融界的众专家们对影子银行的定义繁多,相关的介绍与分析俯拾可得。由於中国大陆在金融层管理上尚属相对封闭的市场,金融活动与金融创新也因此滞後,以个人自2006年至今七年的大陆企业金融经历而言,较认同以下划分方式:
1. 商业银行销售畅旺的理财产品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产品(如信托产品)。
2. 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前者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企业间委托借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与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後者则包括了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与典当行……等。
不论经济处於上行或下行,当整体市场资金挹注稳定,自银行取得资金容易,成本便宜或存放资金收益合理时,绝大部分的金融活动会在,也愿意在受监管的金融系统中运作。当投资、融资管道通畅,如股市/债券/基金市场活络健全、品种齐全、风险收益选择多样,银行授信灵活、全面不偏颇,那资金供给/需求的发生,也会自然的留在正规受监管的体系中完成。此外,参与金融活动的全体成员对法令的遵循及金融机构代理监管的尽责与否,对於曝露在阳光下的金融结构之枯荣,也具决定性的影响。
相对於前者,「影子银行」顾名思义就是阳光机制背後的阴影,一个不受(或目前未受)监管的灰色、虚拟的机制。当台面功能不健全、无法满足需求时,灰色地带自然开始活络、扩大,甚至蔓延。若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纾解,这个邪恶的变形虫就会肆虐,轻则对基层借贷体系小范围的伤筋动骨,重则动摇企业基石,甚至撼动国本。次贷危机以来,国外企业、银行倒闭的实例历历在目,国家濒临破产的个案记忆犹新,都间接、直接与影子银行这个黑洞有关。
「影子银行」并不可怕,在有效的管理与诱导下,也许能在正规的金融体系外,为实质需求者指引一条生路,但可怕的是,不论在阳光或阴影下,那个法纪荡然无存的黑洞!严刑重罚,以儆效尤,防堵与疏导互用,以造活水。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只能往前,无路可退,立法执法更须与日俱进,前人种好树,後人在影子下才好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