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8年10月號 封面故事

創新進化 三十有成 遠東聯合診所高品質服務邁向新里程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採訪整理

  在臺北市博愛特區的老商圈裡,除了公務機關、餐廳商家外,還有一個「隱藏版」地標──遠東聯合診所。雖然名為「診所」,其規模、空間完全是綜合醫院等級,醫師陣容甚至可媲美醫學中心,因此每天總是門庭若市。然而,在成功經營的背後,遠東聯合診所也曾歷經三大轉折,靠著努力不懈與靈活應變,才能化危機為契機,成為守護在地居民30年的健康顧問。


應變 創新定位再出擊
  位於永綏街上的遠東聯合診所,過去曾是遠東百貨首家店點,也曾有銀行進駐,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特別顯眼,現任所長,同時也是臺大醫院前副院長、臺大北護分院前院長的骨質疏鬆權威蔡克嵩教授,回憶起診所設立的緣起,感性表示,「這裡曾是遠東洋房牌門市部,堪稱集團的發源地,徐有庠創辦人將建物捐出,創設醫療機構,便利民眾就醫,可謂別具意義。」

  創建之初,原本規劃為千坪大小、六層樓高的小型綜合醫院,「當時不論病房或廚房都已完工,但受限於大臺北地區病床數總量管制,未獲得病房配額,遲遲無法營運。」行政部李俊銘主任苦笑著說。為了順利服務民眾,團隊快速應變,於1988年變更為「聯合診所」形式,成為全臺第一所財團法人基金會設立的大型聯合診所。只可惜考驗仍未結束,「當地基層診所擔心壟斷醫療資源,因而訴諸臺北市醫師公會提出抵制,甚至在電視上舉行好幾場公開辯論,幾經協商後,才取得開業執照。」李主任娓娓道出診所設立初期的艱辛。

  從綜合醫院到聯合診所,是危機也是轉機,蔡所長指出,「聯合診所集結了各種專科醫師,共享檢驗科、X光、超音波等設備,若有任何問題,醫師們還能共同討論,讓病人獲得更方便、高效的專業照顧。此種創新模式不僅在30年前是一項創舉,也成為診所的一大特色,甚至出現不少追隨者仿效。」

成長 策略聯盟求突破
  雖然在團隊的積極應變下,遠東聯合診所於1988年3月12日開始營運,由亞東醫院負責經營管理,並延聘榮總、三總和亞東醫院的良醫駐診,但或許是臨近臺大醫院,受地緣影響,開業前10年,每日門診人次不足百人,醫務毛收入年僅2,000萬元。直到1999年,在臺大醫院前副院長莊哲彥教授引薦下,遠東聯合診所再次啟動創新步伐,與臺大醫院策略聯盟,由莊哲彥教授擔任首任所長,同時,診所斥資1億1千餘萬元整修內部、添購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儀器設備、增聘專業醫事及行政人員,注入新血輪,而臺大醫院也選派66位各領域專科、次專科的教授及主治醫師,每週一次支援駐診,「新型態診所於8月1日正式上線,堪稱是全臺最大、陣容最堅強、高品質的超級基層診所。」談起這段歷史,蔡所長忍不住豎起大姆指。

  擴大服務後,營運初期每月仍虧損超過500萬元,隨著前來就診人次逐日成長,至2002年第4季,單日門診服務量已突破千人。2003年8月,臺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黃博昭教授接任第二任所長,從細節著手,積極檢討制度、提升服務品質,並立下願景──成為病友們「門診就醫」的首選醫院,此後13年間,診所門診量蓬勃發展,在2008年後,終於反轉財務虧損的情況。目前每日門診人次已高達1,500人次,服務病友橫跨各縣市,堪稱是「臺灣第一」的診所。

成熟 羽翼漸豐守品質
  看似順利突破經營困境,但是接踵而來的考驗仍然不少,其中,最令人深刻的事件莫過於SARS的衝擊,蔡所長回憶起,「2003年4月25日,和平醫院因SARS疫情失控,宣布封院隔離;4月29日起,臺大醫院為減少SARS感染,暫停所屬主治醫師支援各醫院,遠東聯合診所因此少了大半的醫生,除了緊急商請亞東醫院增派醫師支援,所內專任醫生也盡可能加開診次,避免影響病患就醫權益。」

  同年8月,SARS疫情獲得控制,雖然臺大醫院恢復支援,但翌年4月,又突然中止策略聯盟,歷經三個月的協商,才重新簽訂「醫療合作合約」。「這兩次事件都使診所陷入醫師短缺的窘境,卻也使我們發現,本所強大的醫師群與同仁團隊,已經有能力撐起業務。」蔡所長語氣中難掩欣慰。

  與臺大醫院簽訂新約後,雖然營運成本增加許多,所幸診所醫師陣容已臻成熟,可大量減少由臺大支援的醫師,「目前20項的專科門診中,共有32位是本所的專任醫師,兼任主治醫師則有臺大醫院8位、亞東醫院26位,以及其他醫學中心18位,醫師總人數84位。」值得一提的是,32位專任醫師中,資深的教授級醫師比例即高達1/4,遠較臺北市乃至北臺灣醫學中心的密度更高,蔡所長笑道,「高度專科化的結果,吸引了不少病人特別從醫學中心轉來診所進行醫療諮詢,堪稱是醫療界的奇談。」

  遠東聯合診所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好醫師、高品質、低收費」的好口碑上,蔡所長強調,「我們是以診所的收費標準,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門診醫療照護,讓病患擁有高品質及高效率的就醫環境。」目前主要的醫療服務包括:各科門診、血液透析中心、門診手術、復健中心、生理檢查中心、免住院全身健康檢查、健保成人健康檢查,以及勞工體檢等業務。除了醫護人員之外,診所也具備高效率的行政團隊,使病友就診流程更順暢,加上地處博愛特區,交通便捷,在在增加病友前來看診的意願。

  對品質的堅持也反映在藥品的選用上,尤其近日藥安事件頻傳,不肖商人私自向中國進口原料,偽製降血脂藥物;還有四款降血壓藥物,也因為使用大陸問題原料,經檢出含有致癌物,造成病患人心惶惶。蔡所長充滿自信的說,「誠信與安全是我們的用藥原則,診所的藥品都是直接向代理商購買,不經過任何經銷商,保證是原廠藥品。不僅如此,考量健保給付藥品通常是較為普遍、安全的一線藥,且治療效果也有一定的水準,因此診所極少建議病人購買自費藥,避免增加病患額外的負擔。」


進化 永續發展新挑戰
  隨著診所就診人數持續成長,許多醫師即使超過門診時間仍在看診,病患掛不到號的情況更是時有所聞,「1999年診所改裝時,預估每日門診量最多800人,如今已成長至1.5~2倍。」為了因應與日俱增的病人數,蔡所長於2016年8月接任第三任所長後,立即檢視所內閒置空間,規劃增設診間,「目前已將原來的收發室、倉庫、接待室都改為診間,原本12個診間已擴大至20個,希望能多服務一些病患。」

  趨近飽和的空間難免影響病患就診的舒適度,蔡所長認為,當務之急應把資源運用在重點科別上,淘汰需求較低的項目,才能使病患獲得更高品質的服務。「遠東聯合診所的強項在於成人內科,尤其心臟、新陳代謝和腸胃領域備受好評;至於小兒科,由於診所地處商業區,加上未設產房,需求較少,因此決定取消小兒科,讓空間發揮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為優化流程,蔡所長也決定逐步建置數位化系統,「第一步便是將病歷電子化,預計明年下半年可望有初步成果。」

  除了空間之外,人力調度對蔡所長來說,也是另一項挑戰,尤其「一例一休」制度上路後,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提供服務,絕對是一大課題。考量目前門診多集中於平日白天,假日和夜間的就診人次已大幅減少,蔡所長評估,「未來若將門診時間提早,也許能服務更多的病患。」不但如此,蔡所長也觀察到,「鄰近的臺大醫院新門診大樓擴建完工在即,不遠處的臺大癌症醫療中心也將開業,勢必影響診所醫師招募與病人就醫情形,未來診所需要更有效率的人力資源管理,持續覓才、培養人才,凝聚員工向心力,才能避免醫護人力的斷層,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至於在經營上,蔡所長坦言,「由於健保署對檢查、檢驗及診療給付採『院所分級制』,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等四層醫療等級當中,遠東聯合診所屬於西醫基層診所級,給付設限相當多,並非根據醫師專業及院所醫療設施來評估,不但容易造成病人往大醫院集中,也使診所在擴充及經營上愈形困難。」除了給付限制,健保署每年一次的「藥價調降」政策,亦是基層診所面臨的難題,「目前門診的收入約佔全年度醫務毛收入85%以上,藥價調降將造成藥品費短收,金額約佔全年醫務毛收入2.2%,影響甚鉅。」

  值得慶幸的是,今年7月1日起,健保署已開始推動分級醫療,落實雙向轉診制度,以遏止無限成長的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門診量,區域級以上醫院,每年必須減少2%門診量,預計五年後減少10%。蔡所長分析,「鄰近的臺大醫院以每日9,000人次門診量計算,一天需釋出180人次,下轉至附近的基層院所,對診所將更加有利,但也是服務品質的重要考驗。我們已準備好迎接新挑戰!」據了解,目前診所與臺大醫院、亞東醫院已開始洽談合作事宜,未來可直接查看此兩大醫學中心下轉之病患病歷,使雙向轉診更為順暢。

  走過創立初期的風風雨雨、開業後的業務低迷、SARS期間的人力短缺,以及健保制度下的經營困境,遠東聯合診所總是以創新的思維靈活應變,唯一不變的只有醫者仁心,誠如蔡所長所言,「診所成立的目的是公益,因此我們不做商業性的廣告宣傳,不希望為了衝高業務而犧牲品質。」未來遠東聯合診所也將秉持這樣的堅持,繼續為維護民眾的健康邁向下一個30年!#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