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8年10月號 封面故事

创新进化 三十有成 远东联合诊所高品质服务迈向新里程

远东人月刊 / 编辑室采访整理

  在台北市博爱特区的老商圈里,除了公务机关、餐厅商家外,还有一个「隐藏版」地标──远东联合诊所。虽然名为「诊所」,其规模、空间完全是综合医院等级,医师阵容甚至可媲美医学中心,因此每天总是门庭若市。然而,在成功经营的背後,远东联合诊所也曾历经三大转折,靠着努力不懈与灵活应变,才能化危机为契机,成为守护在地居民30年的健康顾问。


应变 创新定位再出击
  位於永绥街上的远东联合诊所,过去曾是远东百货首家店点,也曾有银行进驻,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特别显眼,现任所长,同时也是台大医院前副院长、台大北护分院前院长的骨质疏松权威蔡克嵩教授,回忆起诊所设立的缘起,感性表示,「这里曾是远东洋房牌门市部,堪称集团的发源地,徐有庠创办人将建物捐出,创设医疗机构,便利民众就医,可谓别具意义。」

  创建之初,原本规划为千坪大小、六层楼高的小型综合医院,「当时不论病房或厨房都已完工,但受限於大台北地区病床数总量管制,未获得病房配额,迟迟无法营运。」行政部李俊铭主任苦笑着说。为了顺利服务民众,团队快速应变,於1988年变更为「联合诊所」形式,成为全台第一所财团法人基金会设立的大型联合诊所。只可惜考验仍未结束,「当地基层诊所担心垄断医疗资源,因而诉诸台北市医师公会提出抵制,甚至在电视上举行好几场公开辩论,几经协商後,才取得开业执照。」李主任娓娓道出诊所设立初期的艰辛。

  从综合医院到联合诊所,是危机也是转机,蔡所长指出,「联合诊所集结了各种专科医师,共享检验科、X光、超音波等设备,若有任何问题,医师们还能共同讨论,让病人获得更方便、高效的专业照顾。此种创新模式不仅在30年前是一项创举,也成为诊所的一大特色,甚至出现不少追随者仿效。」

成长 策略联盟求突破
  虽然在团队的积极应变下,远东联合诊所於1988年3月12日开始营运,由亚东医院负责经营管理,并延聘荣总、三总和亚东医院的良医驻诊,但或许是临近台大医院,受地缘影响,开业前10年,每日门诊人次不足百人,医务毛收入年仅2,000万元。直到1999年,在台大医院前副院长庄哲彦教授引荐下,远东联合诊所再次启动创新步伐,与台大医院策略联盟,由庄哲彦教授担任首任所长,同时,诊所斥资1亿1千余万元整修内部、添购医学中心等级的医疗仪器设备、增聘专业医事及行政人员,注入新血轮,而台大医院也选派66位各领域专科、次专科的教授及主治医师,每周一次支援驻诊,「新型态诊所於8月1日正式上线,堪称是全台最大、阵容最坚强、高品质的超级基层诊所。」谈起这段历史,蔡所长忍不住竖起大姆指。

  扩大服务後,营运初期每月仍亏损超过500万元,随着前来就诊人次逐日成长,至2002年第4季,单日门诊服务量已突破千人。2003年8月,台大医院核子医学部主任黄博昭教授接任第二任所长,从细节着手,积极检讨制度、提升服务品质,并立下愿景──成为病友们「门诊就医」的首选医院,此後13年间,诊所门诊量蓬勃发展,在2008年後,终於反转财务亏损的情况。目前每日门诊人次已高达1,500人次,服务病友横跨各县市,堪称是「台湾第一」的诊所。

成熟 羽翼渐丰守品质
  看似顺利突破经营困境,但是接踵而来的考验仍然不少,其中,最令人深刻的事件莫过於SARS的冲击,蔡所长回忆起,「2003年4月25日,和平医院因SARS疫情失控,宣布封院隔离;4月29日起,台大医院为减少SARS感染,暂停所属主治医师支援各医院,远东联合诊所因此少了大半的医生,除了紧急商请亚东医院增派医师支援,所内专任医生也尽可能加开诊次,避免影响病患就医权益。」

  同年8月,SARS疫情获得控制,虽然台大医院恢复支援,但翌年4月,又突然中止策略联盟,历经三个月的协商,才重新签订「医疗合作合约」。「这两次事件都使诊所陷入医师短缺的窘境,却也使我们发现,本所强大的医师群与同仁团队,已经有能力撑起业务。」蔡所长语气中难掩欣慰。

  与台大医院签订新约後,虽然营运成本增加许多,所幸诊所医师阵容已臻成熟,可大量减少由台大支援的医师,「目前20项的专科门诊中,共有32位是本所的专任医师,兼任主治医师则有台大医院8位、亚东医院26位,以及其他医学中心18位,医师总人数84位。」值得一提的是,32位专任医师中,资深的教授级医师比例即高达1/4,远较台北市乃至北台湾医学中心的密度更高,蔡所长笑道,「高度专科化的结果,吸引了不少病人特别从医学中心转来诊所进行医疗谘询,堪称是医疗界的奇谈。」

  远东联合诊所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好医师、高品质、低收费」的好口碑上,蔡所长强调,「我们是以诊所的收费标准,提供医学中心等级的门诊医疗照护,让病患拥有高品质及高效率的就医环境。」目前主要的医疗服务包括:各科门诊、血液透析中心、门诊手术、复健中心、生理检查中心、免住院全身健康检查、健保成人健康检查,以及劳工体检等业务。除了医护人员之外,诊所也具备高效率的行政团队,使病友就诊流程更顺畅,加上地处博爱特区,交通便捷,在在增加病友前来看诊的意愿。

  对品质的坚持也反映在药品的选用上,尤其近日药安事件频传,不肖商人私自向中国进口原料,伪制降血脂药物;还有四款降血压药物,也因为使用大陆问题原料,经检出含有致癌物,造成病患人心惶惶。蔡所长充满自信的说,「诚信与安全是我们的用药原则,诊所的药品都是直接向代理商购买,不经过任何经销商,保证是原厂药品。不仅如此,考量健保给付药品通常是较为普遍、安全的一线药,且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水准,因此诊所极少建议病人购买自费药,避免增加病患额外的负担。」


进化 永续发展新挑战
  随着诊所就诊人数持续成长,许多医师即使超过门诊时间仍在看诊,病患挂不到号的情况更是时有所闻,「1999年诊所改装时,预估每日门诊量最多800人,如今已成长至1.5~2倍。」为了因应与日俱增的病人数,蔡所长於2016年8月接任第三任所长後,立即检视所内闲置空间,规划增设诊间,「目前已将原来的收发室、仓库、接待室都改为诊间,原本12个诊间已扩大至20个,希望能多服务一些病患。」

  趋近饱和的空间难免影响病患就诊的舒适度,蔡所长认为,当务之急应把资源运用在重点科别上,淘汰需求较低的项目,才能使病患获得更高品质的服务。「远东联合诊所的强项在於成人内科,尤其心脏、新陈代谢和肠胃领域备受好评;至於小儿科,由於诊所地处商业区,加上未设产房,需求较少,因此决定取消小儿科,让空间发挥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为优化流程,蔡所长也决定逐步建置数位化系统,「第一步便是将病历电子化,预计明年下半年可望有初步成果。」

  除了空间之外,人力调度对蔡所长来说,也是另一项挑战,尤其「一例一休」制度上路後,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供服务,绝对是一大课题。考量目前门诊多集中於平日白天,假日和夜间的就诊人次已大幅减少,蔡所长评估,「未来若将门诊时间提早,也许能服务更多的病患。」不但如此,蔡所长也观察到,「邻近的台大医院新门诊大楼扩建完工在即,不远处的台大癌症医疗中心也将开业,势必影响诊所医师招募与病人就医情形,未来诊所需要更有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持续觅才、培养人才,凝聚员工向心力,才能避免医护人力的断层,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

  至於在经营上,蔡所长坦言,「由於健保署对检查、检验及诊疗给付采『院所分级制』,在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及基层诊所等四层医疗等级当中,远东联合诊所属於西医基层诊所级,给付设限相当多,并非根据医师专业及院所医疗设施来评估,不但容易造成病人往大医院集中,也使诊所在扩充及经营上愈形困难。」除了给付限制,健保署每年一次的「药价调降」政策,亦是基层诊所面临的难题,「目前门诊的收入约占全年度医务毛收入85%以上,药价调降将造成药品费短收,金额约占全年医务毛收入2.2%,影响甚钜。」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7月1日起,健保署已开始推动分级医疗,落实双向转诊制度,以遏止无限成长的医学中心与区域医院门诊量,区域级以上医院,每年必须减少2%门诊量,预计五年後减少10%。蔡所长分析,「邻近的台大医院以每日9,000人次门诊量计算,一天需释出180人次,下转至附近的基层院所,对诊所将更加有利,但也是服务品质的重要考验。我们已准备好迎接新挑战!」据了解,目前诊所与台大医院、亚东医院已开始洽谈合作事宜,未来可直接查看此两大医学中心下转之病患病历,使双向转诊更为顺畅。

  走过创立初期的风风雨雨、开业後的业务低迷、SARS期间的人力短缺,以及健保制度下的经营困境,远东联合诊所总是以创新的思维灵活应变,唯一不变的只有医者仁心,诚如蔡所长所言,「诊所成立的目的是公益,因此我们不做商业性的广告宣传,不希望为了冲高业务而牺牲品质。」未来远东联合诊所也将秉持这样的坚持,继续为维护民众的健康迈向下一个30年!#

回上一页  回单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会喜欢的Recommend

活动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