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號 心動時刻
家書
亞東石化(上海) / 孫濤
近來整理家中的書櫃時,再次看到滿滿一盒子父親在20多年前寫給我的家書,隨手拿起一封,厚厚的牛皮紙信封和微微發黃的信紙,握在手中沈甸甸,彷彿是昨天剛寄來的。
父親做了一輩子中學語文教師,一手鋼筆字寫得極好,據說是小時候和弄堂裡的清朝宮女學的。攤開一封1990年臨近春節的來信,洋洋灑灑十幾頁,將我帶入那久遠的時光。
那是我到上海的第一個春節,作為1989年第一批從新疆返滬的知青子女,我考入了上海的學校。學校占地很大,到處綠油油一片,讓我這個從新疆回來的「土巴子」感到新奇不已。不過對於上海的冬天實在不太能適應,尤其臨近春節特別冷,到處寒風陣陣,還不時下著小雨,室內和室外的溫度都一樣。
初次離家過春節,越臨近節日越想家,每週最高興的時候就是收到家信。白天還捨不得看,晚上偷偷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有時還一邊看信,一邊抹淚。信裡說,家裡今年冬天早早就燒煤供暖了,過年分配的豬肉和一菜窖的大白菜、土豆,準備得滿滿當當。他們一切安好,還囑咐我注意冷暖,認真學習,迎接期末考試。有時間的話,回去看望一下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字裡行間,體會到他們濃濃的愛意和依依不捨之情,眼睛不禁濕潤了起來。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改成了電話、語音聊天等即時通信工具,像書信這種動輒幾天,甚至一周才能抵達的古老手段,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然而,親手書寫的家信中,那濃濃的情意,卻是所有通訊工具都不能表達的。在我們那個年代,「親愛的爸爸媽媽」這樣的話,只會出現在信中,很少能說得出口。這可能是傳統年代的通病吧,羞澀且不善於表達。雖然當時還有長途電話,但話機很少,收費也很貴,整所學校只有小賣部有一部話機,一般都是有比較緊急的事情需要溝通,匆忙說完事情就必須掛斷,和家信比起來,始終缺少了那種帶著書香的親切味道。哪裡像現在人手一機,想什麼時候聯繫就什麼時候聯繫。
最近三十年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年代,科技、文化的飛躍式進步,讓我們這代人目不暇給。為了緊跟時代變化,我們不得不加倍努力,以適應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也因此無暇顧及很多重要的事情——例如,父母正在慢慢變老,生活品質不停下滑,尤其他們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兒女又很少回去,老人家的伙食也變得越來越簡單,像父親就明顯消瘦許多。自從他上次在公園裡昏迷休克後,迫使我重新思考目前繁忙的生活。
每天辛苦工作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讓親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我們卻在工作中迷失了初心,反而忽略了身邊的親人,甚至帶著工作中各種糟糕的情緒回家。因此我和二弟商量,每週都要有人回家看看,陪伴父母走過晚年。作為炎黃子孫,血脈的傳承和優良的文化傳統,不能因時代的變化而丟棄,正所謂「百善孝為先」,應該由我們這代人扛起責任,並傳承給下一代。
電視裡傳來「常回家看看」的歌聲,聽得我不由得一陣失神,今夜註定是個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