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號 心动时刻
家书
亚东石化(上海) / 孙涛
近来整理家中的书柜时,再次看到满满一盒子父亲在20多年前写给我的家书,随手拿起一封,厚厚的牛皮纸信封和微微发黄的信纸,握在手中沈甸甸,彷佛是昨天刚寄来的。
父亲做了一辈子中学语文教师,一手钢笔字写得极好,据说是小时候和弄堂里的清朝宫女学的。摊开一封1990年临近春节的来信,洋洋洒洒十几页,将我带入那久远的时光。
那是我到上海的第一个春节,作为1989年第一批从新疆返沪的知青子女,我考入了上海的学校。学校占地很大,到处绿油油一片,让我这个从新疆回来的「土巴子」感到新奇不已。不过对於上海的冬天实在不太能适应,尤其临近春节特别冷,到处寒风阵阵,还不时下着小雨,室内和室外的温度都一样。
初次离家过春节,越临近节日越想家,每周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收到家信。白天还舍不得看,晚上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有时还一边看信,一边抹泪。信里说,家里今年冬天早早就烧煤供暖了,过年分配的猪肉和一菜窖的大白菜、土豆,准备得满满当当。他们一切安好,还嘱咐我注意冷暖,认真学习,迎接期末考试。有时间的话,回去看望一下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他们浓浓的爱意和依依不舍之情,眼睛不禁湿润了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成了电话、语音聊天等即时通信工具,像书信这种动辄几天,甚至一周才能抵达的古老手段,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亲手书写的家信中,那浓浓的情意,却是所有通讯工具都不能表达的。在我们那个年代,「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话,只会出现在信中,很少能说得出口。这可能是传统年代的通病吧,羞涩且不善於表达。虽然当时还有长途电话,但话机很少,收费也很贵,整所学校只有小卖部有一部话机,一般都是有比较紧急的事情需要沟通,匆忙说完事情就必须挂断,和家信比起来,始终缺少了那种带着书香的亲切味道。哪里像现在人手一机,想什麽时候联系就什麽时候联系。
最近三十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年代,科技、文化的飞跃式进步,让我们这代人目不暇给。为了紧跟时代变化,我们不得不加倍努力,以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也因此无暇顾及很多重要的事情——例如,父母正在慢慢变老,生活品质不停下滑,尤其他们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儿女又很少回去,老人家的伙食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像父亲就明显消瘦许多。自从他上次在公园里昏迷休克後,迫使我重新思考目前繁忙的生活。
每天辛苦工作为了什麽?不就是为了让亲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在工作中迷失了初心,反而忽略了身边的亲人,甚至带着工作中各种糟糕的情绪回家。因此我和二弟商量,每周都要有人回家看看,陪伴父母走过晚年。作为炎黄子孙,血脉的传承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不能因时代的变化而丢弃,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应该由我们这代人扛起责任,并传承给下一代。
电视里传来「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听得我不由得一阵失神,今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