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號 心動時刻
體驗「媽祖遶境」的美好與感動
遠東新世紀 / 李宇駿
在臺灣,信仰媽祖就跟陽光、空氣和水一樣自然,有句閩南語諺語「三月瘋媽祖」,完全道出農曆三月間,媽祖遶境的盛況。雖然各地媽祖廟遶境的時間不盡相同,不過,中部最多人參與的「大甲媽遶境」通常在元宵節擲筊,決定當年遶境日期。
去年是我第四年參加「大甲媽遶境」,還記得第一年參加這個臺灣在地化的民俗信仰活動時,除了好不容易跟公司爭取到九天連假之外,事前幾乎沒有太多準備就從大甲出發,一路隨著媽祖鑾轎走到彰化,沒想到在彰基附近體力不支倒下,被送往醫院急診,意外結束了僅僅一天的初次遶境之旅。
躺在急診病房的當下,心中一直懊悔著:「好不容易請到的假期,竟然就這麼泡湯了,這趟遶境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雖然心裡十分失落,但或許是冥冥之中媽祖庇佑,我反而因此做了許多健康檢查,也開始早起運動,讓自己更健康,對於接近不惑之年的我來說,是個相當大的轉機。
這次我先上網看了許多人分享的紀錄與經驗,原本想在遶境途中好好拍照,為自己留下記錄,但總覺得想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最後我決定,把這一切分享給身邊的親友。
身處社群發達的年代,分享體驗最便利的方式,不外乎是拍照打卡發文或直播,但那種近乎流水帳式的旅程紀錄,其實很難深入人心,甚至很多時候人們只是指尖滑過手機,對於內文一點也不在意。於是我除了安排好假期、調整健康狀況之外,更整理了朋友的通訊地址,除了希望沿途順便拜訪友人,也想將過程中的體驗拍成照片、印成明信片、蓋上廟印和自己準備的戳章,好好寫上幾句話寄送給親友。沒想到這麼單純的想法,後來竟然成為遶境途中跟人互動的契機。
跟隨大甲媽祖繞境的過程中,在在感受到各地民眾信仰媽祖的虔誠,也體會到各地民情風俗的不同。第一天鑾轎從大甲起轎,經過清水、龍井、大肚,因為時間比較能掌握,沿途信眾都會為隨香信眾準備消夜及早餐,甚至還有歌曲節目提振大家的精神;到了彰化,因為民眾對媽祖信仰十分狂熱,常常造成行程耽擱,除了較有規模的點心站之外,路邊通常也提供飲水、食物,讓隨香客自由拿取;而在南彰化、雲林等地,幾乎是舉家出動在路邊發放手作傳統食物,或是當地的農特產,曾經有個阿嬤跟我說:「遶境經過我們這邊,一定不會讓大家餓著,如果你開著車子,忘記把車窗關起來,座位上肯定會堆滿食物。」
走了這麼多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臺中的豐盛、彰化的熱情,而是從雲林、西螺開始的夜晚。跟著鑾轎經過西螺大橋,進入西螺鎮上,那陣仗說是舉辦「大甲媽遶境路跑」也不為過,可是當晚從西螺鎮出發,卻跟之前熱鬧的路程、隨處可見的補給站完全不同,往往幾公里的路程只有少數幾盞路燈,或是進入當地廟宇才能碰到補給。
那天,我走進一個很小的庄頭,因為超前鑾轎有點距離了,街上幾乎沒有提供飲食的信眾,附近也不見便利商店。忽然,一個阿嬤緩緩拖出家中的長板凳,準備起大茶壺、茶杯,以及一鍋白飯和自家的醬瓜,接著她手持著香,開始等候媽祖鑾轎,看見我們這些隨香客,也熱情地招呼大家休息,那怕只是粗茶淡飯,都讓我心裡感動不已。
這時我才體會到,媽祖信仰的遶境文化其實是一種互助,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途中的香客,如果人跟人之間互動是緣分,這就是結緣。遶境,能讓人找回真誠而簡單的感動。
原本我打算邊走、邊拍、邊印、邊蓋、邊寫、邊寄的明信片,後來因為途中遇到結緣助我的人實在太多了,為了感謝他們,我將一張張蓋好廟印戳章的明信片,與這些信眾們結緣。
「用自己的方式、追尋自己的意義」,九天八夜的遶境過程,我發布了將近90篇的臉書貼文、500張照片,以及結緣明信片,每一則都記錄著我跟每件人、事、物的互動,當我看到朋友們開心的回應:「看你的臉書彷彿感同身受在遶境」、「發現自己沒有體驗過的遶境細節」、「比自己去更加有趣」,這就是我「分享繞境體驗」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