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0年03月號 生活情報

嚴重病毒感染再返──認識新型冠狀病毒

亞東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感染管制中心 / 廖俊星主任

  2020年最震撼世界的新聞,非「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莫屬,尤其臺灣曾有SARS的慘痛經驗,對防疫更是不敢大意。本期「保健網」有請專業醫師深入介紹這個新型冠狀病毒,並提供實用的預防之道。


  冠狀病毒在1960年代就被發現,當中有兩型可以引起人類的上呼吸道感染,分別是human coronavirus 229E和human coronavirus OC43,歷來文獻上發表的死亡率都很低,極少導致嚴重的病情。但在2003年爆發的SARS-CoV(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冠狀病毒,有別於之前的病毒,容易引起肺炎,且死亡率大約10%左右。全世界第一個SARS病例發生在2002年11月中國廣東,然而,一開始並未引起全球大流行,直到2003年2月,一名來自中國廣東的病患將SARS傳染給其他12名在旅館中的人,之後這個冠狀病毒就在短短幾個月內傳播至許多國家,包括臺灣。最後臺灣總共有346個感染個案,37個死亡案例。在全球的努力之下,這一波大流行終於在2003年7月宣告結束。

  然而,另一個嚴重的冠狀病毒感染在2012年又被發現,這次地點在中東國家,發現的過程和SARS相似,先有病人得到嚴重的不明原因肺炎,後來才發現是由新型的冠狀病毒引起(MERS-CoV,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2012年9月發佈全球警訊,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2,000例個案。MERS的源頭來自蝙蝠,中間透過駱駝傳播到人類身上,致死率比SARS還高(超過30%),而且和SARS相同的是,也可以在院內傳播,導致其他病人與醫護人員感染。2015年,韓國某家醫院因為一個從中東回來的病人帶有MERS病毒,後來傳播給超過100個個案,並導致30人以上死亡。因此,臺灣疾病管制署一直要求醫療同仁針對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做詳細的詢問,並做好院內感染的監控與防治。

  當臺灣各大小醫院仍針對MERS進行定期演習之際,2019年12月,中國武漢開始出現不明原因肺炎,2020年1月,個案數大量增加,中國官方於1月9日公開確認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月12日將此病毒命名為2019 novel coronavirus(2月12日正名為COVID-19),1月13日,泰國發現有境外移入個案,臺灣也在1月21日發現第一例境外移入個案,自此全球個案快速累積,截至2月18日,全球已有超過71,400例的確定個案,死亡人數超過1700人,超越當年SARS的紀錄。

  根據目前基因比對結果,高度懷疑COVID-19是來自蝙蝠的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約為2~14天,死亡率約在2~2.5%,其主要徵狀為發燒、咳嗽、肌肉痠痛和呼吸困難。和SARS不同的是,得到SARS的病人超過99%都會發燒,而且發燒後才有傳染性,但感染COVID-19的病人只有80%會發燒,且在病人沒有發燒的情況下就會傳播。因此,專家們預期這個病毒並不像SARS容易被控制,但COVID-19的嚴重度與死亡率應低於SARS。

  要確認是否感染COVID-19,需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來偵測呼吸道是否有病毒,從一開始只有疾病管制署提供相關的檢驗,至2月已經有超過10家以上的醫療院所可以執行這項檢查。原本對冠狀病毒的感染並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需靠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和醫院提供的支持療法來對抗病毒。不過,令人振奮的是,好幾個國家在成功培養病毒之後,發現許多成分都可以在體外測試有效地抑制病毒,也有少數的病例報告展現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目前關於這些藥物能否真正減少病人死亡的研究已在進行中。

  隔離疑似/確診的病人、完整的防護、多洗手、確實的清潔消毒,是控制所有傳染疾病的標準做法。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或是直接、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而得到感染。因此,在沒有特別的狀況下,多洗手和在人口密集區域配戴外科口罩是預防的最好方法。而在沒有社區感染之前,有臨床症狀與旅遊史的病人,會接受胸部X光檢查,以評估是否有肺炎,一旦符合通報定義,會將病人安置於單人負壓隔離病室,若無負壓隔離病室,則安置於有衛浴設備的單人病室。照護人員的防護標準為長袖防水的隔離衣、非無菌的外科手套、N95口罩,以及護目鏡或面罩。如果發生社區感染,旅遊史的參考價值就沒有那麼高,此時反而接觸史與群聚現象更為重要。只要有群聚現象,不管在家庭、工作場所或是醫院,都要小心發生傳染性疾病。在中國的疫情還沒被控制之前,最好避免前往中國,最近曾至中國旅遊的民眾,若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公衛人員進行後續檢查,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

  隨著科技進步,防疫體系對傳染病的偵測與瞭解已有大幅進步,以COVID-19來說,短時間內就確定了病毒,也有了治療的方向。但是,面對所有的傳染病,注意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仍然是最重要的。此外,公共衛生觀念的提升、疫情的透明與民眾的配合,亦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能否順利控制的關鍵。

防疫TIPS──如何落實「勤洗手」?
  用肥皀洗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課題之一,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可預防腹瀉、呼吸道傳染病及腸道寄生蟲等疾病。呼籲大家牢記以下洗手時機——
※吃東西前:吃東西時,雙手難免接觸到食物,容易將病菌帶入口中。
※碰觸、逗弄、照顧嬰幼兒前:嬰幼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因感染病菌而生病,家中大人或大孩童即使無症狀,仍可能從外帶回病菌,因此大人或大孩童返家後應更衣洗手,嬰幼童照顧者於摟抱、親吻或餵食嬰幼兒前,更應先洗手。
※看病前後:無論是病人或陪同家屬,進入醫院前都應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保護其他抵抗力弱的病人。另外,在醫院的就診環境中,容易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病菌,故看病後、離開醫院前也要洗手,保護自己,也避免把病菌帶回家中。
※上廁所後:如廁過程中,雙手難免會接觸到尿液或糞便,甚至在翻馬桶蓋、開關門、沖水等動作時,也可能沾染到病菌,因此上廁所後應洗手。
※擤鼻涕後:平時應避免用手碰觸口鼻,以避免吃進病菌,特別是出現呼吸道症狀時(如:流鼻涕),鼻腔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即使用手帕、衛生紙等擤鼻涕,雙手仍可能沾染分泌物或病菌,一定要洗手,避免病菌傳播。
(以上資料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與防疫專區)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