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0年04月號 心動時刻

實事求是,就事論事——曾國藩的處世與做事

遠鼎實業(上海) / 劉祖亮

  同光中興的功臣中,曾國藩恐怕是最「憨厚」的一個,他沒有左宗棠的才華橫溢、大開大闔(註1);也沒有李鴻章的手腕靈活、隨機應變;甚至他的對手——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與忠王李秀成,也多次在戰場上把他打得灰頭土臉,全軍覆沒。這樣一個人,怎麼會成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他的過人之處在哪裡?


  中學時曾經讀過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書》,坦白說,看不到20分鐘就開始打瞌睡。文中盡是告誡讀書治學要持之以恆、學問的底子要打紮實、待人接物必須謙虛、不可有官僚氣、必須戒奢侈驕矜…等,年少的我覺得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八股的一塌糊塗。令人驚訝的是,曾國藩硬是把這些修身治學的工夫用到了行軍打仗與為人處世上,而且非常成功。

  曾國藩率領的軍隊是在湖南辦理團練期間召募而來,主要以湖南人為骨幹,故稱湘軍。其特點是戰術平實,訓練有素,用兵謹慎。總結來說六個字:「紮硬寨,打呆仗」。什麼是「紮硬寨」?湘軍行軍到任何地方,哪怕只宿一晚,都要結營成寨,寨牆必須高八尺、寬一丈,上面還得設觀察哨;寨牆外則須挖二尺深的壕溝,溝內布置竹籤等尖韌之物。佈置這些防禦措施得花不少時間,導致湘軍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但也因為這樣,湘軍鮮少被太平軍偷襲成功。

  所謂的「打呆戰」,就是不輕舉妄動,在佔有絕對優勢前,絕不展開攻擊。二次大戰時,英國的陸軍元帥蒙哥馬利(Montgomery)就把這套戰術在北非戰場發揮得淋漓盡致。蒙哥馬利的對手是德國軍事奇才隆美爾(Rommel),論及雙方士兵素質、裝甲戰術、謀略機巧,蒙哥馬利未必討得了便宜;但英軍的優勢是,背後有美國龐大的物資援助與兵源,而納粹德國深陷東線戰場的泥沼,能夠提供隆美爾非洲軍團的補給非常有限。於是蒙哥馬利接手英國第八軍團,在北非阿拉曼地區和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對峙時,初期只守不攻,不斷蓄積力量,直到己方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時,才一舉突破僵局,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

  湘軍和太平軍的戰爭到了咸豐八年,太平天國能夠掌握稅收與糧食的地區越來越少,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漢及安慶也先後丟失,儘管驍勇善戰的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等,依然在大小戰役中擊敗清軍,仍無法挽回太平天國戰略與政治(註2)上的失敗,以湘軍為主的清軍開始掌握物質力量上的絕對優勢。此時,曾國藩穩紮穩打的「呆仗」戰術就開始發揮了效用,隨著湘軍對天京城(南京)的步步進逼,太平天國的領地也被不斷限縮,能夠發揮太平軍野戰與運動戰優勢的空間沒了,湘軍有如蟒蛇纏繞獵物,一點一點縮小包圍圈,最終在沒有打出顯著勝仗(註3)的情況下,硬是把曾經震動十八省的太平天國給終結了。

  「紮硬寨,打呆仗」其實是《孫子兵法》中:「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註4)的精確實踐。由於人力、物力上具有優勢,所以曾國藩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以步步進逼帶給對手壓力,再等待其犯錯。這套戰略平實無華,卻實事求是,不躁進、不虛浮,將自身的優勢有效轉化為最後的勝利。

  太平天國覆亡不久,又發生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此案肇因於當時民眾對西方文化不了解,而若干洋人及其手下的買辦、教民又狗仗人勢的欺負百姓,再加上當時訛傳西洋教堂有殺嬰、販嬰的情形,導致仇外情緒大暴發。衝突中,法國的教堂(望海樓天主堂)與法國領事館被毀,法國領事豐大業、三名領事館人員,以及修女、神父、中國籍教友合計40餘人被殺,受波及的還有三個俄國人,以及英美傳教士開辦的四間基督教堂。此事引起法、美、英、俄、普、比、西七國的抗議,並派遣軍艦陳兵天津港,更大的衝突一觸即發。

  當時距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甫將屆滿十年,離太平天國覆滅僅僅五年多,清廷完全沒有再應付一場戰爭的能力;但是,國內的清議卻對亂民頗為同情,認為洋人欺人太甚,乃有不惜一戰的輿論。慈禧太后左右為難之際,只好推出「王牌」——直隸總督曾國藩來處理此一燙手山芋。

  曾國藩以三個多月的時間平息此案,他的作法很簡單:就事論事。首先,查明事件的導火線,證實洋人教堂並無殺嬰、販嬰之事,於是將帶頭鬧事的16人處決,並將處置失當的官員撤職、流放。接著,他和法國以外的其他六國先達成協議,以賠償銀兩結案,如此只須單獨對應法國,避開以一對多的談判劣勢,將衝擊面縮小。最後達成懲兇、賠款,以及派特使(崇厚)赴法國道歉的協議。

  處理天津教案時,曾國藩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與批評,朝野清議認為其喪權辱國。但是,事隔150年後,拋開民族情緒,重看此案,你會覺得曾國藩處理得中規中矩,已經是當時時空背景下最好的結果了。殺人償命原本就無可厚非,懲處失當的官員也很合理,先和其他六國達成賠款的協議更是高明的談判手法,畢竟損毀了人家的教堂,傷了人家的傳教士,賠錢撫慰與重建教堂都是應該;或許有人覺得49萬兩白銀的賠償金過高,但是權衡當時的國力,加上自身理虧,花錢消災,避免兵戎相見才是上上之策。至於派專使道歉也說不上喪權辱國,我方畢竟有錯,賠個不是,取得諒解,希望以後好好相處,這和家中小孩打傷鄰居小朋友,父母上門道歉包個紅包又有什麼兩樣?雖然在當時的民族情緒與仇外氣氛下,曾國藩被形容成「漢奸」,但從他處理事件有條不紊來看,他確實做到了就事論事。

  實事求是、就事論事這兩種精神,放在今天的職場一樣受用。實事求是就不會癡心妄想,有多少實力做多少事。筆者30年的職場經歷中,看多了因為財務槓桿操作過度而倒閉的企業,唯有實事求是才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一個企業沒有技術優勢、沒有創新環境、沒有人才發掘的管道、沒有穩固的組織和財務,那麼一切「時來運轉」下的成功都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在經營政府與同業關係上更是如此,不要冀望吃頓飯、參加幾場活動就能和對方建立深厚的感情,當對方有困難、有危機時,將心比心、雪中送炭才是建立真實情誼的機會。

  就事論事的態度對於企業任何層級的主管而言都非常重要,不就事論事,就無法專注於事件本身,容易過度聯想。下屬做了一件對公司有助益的事,反而會猜想:「他是不是在搶我的鋒頭,意圖取代我」;若是下屬和自己所持的意見不同,就會揣測:「這小子是否有異心,想用唱反調來搞垮我」,無法就事論事的主管常常伴隨著疑神疑鬼的心態,除了俯首貼耳者之外,皆視為務必去之而後快的敵人,殊不知中國歷史上無數的反叛,十之七八都是被逼出來的!沒有曹爽的威逼,司馬懿未必會反;沒有楊國忠的疑心,安祿山也不見得會起兵。無尺度的猜忌,反而逼得有能力、有原則的人紛紛離去,斷絕了企業永續發展的血脈。

  晚清時代,中國面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局,西方的船堅炮利、歐美的工業科技,都讓技術落伍、統治力日漸衰落的清政府窮於應付。曾國藩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同時和洋人與太平天國叛軍周旋,最終力挽狂瀾,為滿清政府再續五十多年的國祚,和他實事求是的精神與就事論事的態度密不可分。


註:
1.左宗棠自視極高,早年在湖南鄉下教書時,就自稱為「今亮」(今世的諸葛亮),並在書齊親書「文章西漢兩司馬,經世南陽一臥龍」的對聯。不過,他確實當之無愧。
2.攻下南京後,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開始追求享樂,喪失了進取心,以致主力部隊未揮軍北伐,給了清廷喘息的機會,這是戰略上的失誤。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間的政權爭奪,導致嚴重內訌,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為太平天國在政治上的一大敗筆。
3.中國歷代爭奪天下,往往都有一場左右勝負的關鍵性戰役,例如:昆陽之戰決定了光武中興、官渡之戰促成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赤壁之戰確定了三國鼎立、薩爾滸之戰確認了滿清興起。但是湘軍和太平軍對峙的十餘年間,湘軍沒有打過一場殲滅太平軍主力的大勝戰,反而在靖港之役差一點全軍覆沒,曾國藩甚至投水自盡,幸為左右所救。
4.見《孫子兵法》軍形篇。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