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2年10月號 生活情報

別以為「骨鬆」離你很遠

亞東醫院骨科部 / 吳凱文醫師
播放语音

  「骨質疏鬆症」是骨科診間常見的疾病,卻是最常被忽略的疾病,因為症狀初期不易察覺,等到對身體造成影響,後果往往不堪設想。本期「保健網」將帶您了解這個沉默的疾病。


386N03幾歲會出現「骨鬆」?

  許多人以為「銀髮族」才會罹患骨質疏鬆症,其實不然。曾有一位40歲出頭的輕熟女,因為腰椎骨折前來就診,原以為該名患者是因為從事勞力工作或是出車禍,才導致骨折,問診後發現,受傷的原因竟然只是「移機車」。

  相信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移機車會造成嚴重的腰椎骨折?原來患者停經得早,加上家族遺傳,使得骨質疏鬆症提前找上門。最終經過2~3年的復健治療,症狀才稍有好轉。

 

認識「骨質疏鬆症」

  人的骨骼會隨著年齡產生變化,在臺灣,約有3成50歲以上的民眾患有骨質疏鬆症,尤其是女性停經後,雌激素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更快,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比男性多出6至8倍。除此之外,生活習慣和個人身體狀況也會影響骨本流失速度,當骨頭被掏空到無法執行原有的支撐功能,骨質疏鬆症已經纏身。

  症狀初期,大多數患者僅發覺自己身高縮水,認為是老化現象,不以為意,但隨著骨質流失到一定程度,骨頭隨時可能因為輕微外力碰撞就斷裂,嚴重者甚至連咳嗽、搬東西…等日常行為,都可能導致骨折。

  一旦骨折,最可怕的是後續照護成本和併發症。診間常見骨質疏鬆症患者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根據統計,一位髖部骨折患者的醫療花費平均達NTD20萬以上,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更高達20%,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此外,若是患者開刀後長期臥病在床,也容易併發泌尿道發炎、褥瘡,甚至無法咳痰引發肺炎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嚴重者可能危及性命。不僅如此,數據也顯示,曾發生嚴重骨折的患者,5年內再次骨折的比率高達30%,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才是正確的觀念。

 

如何自我檢測?

  民眾可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了解是否出現骨質疏鬆症狀。首先,將屁股與背部緊貼牆壁,如果後腦杓無法貼到牆壁,且空隙超過3公分,表示駝背狀況異常,建議盡速到醫院進行骨密度測試。

 

「骨鬆」的預防與治療

  骨質密度大約在20~35歲時達到最高峰,之後每年以0.5~2%的速度流失,因此建議自35歲開始存骨本,並保持適度運動、曬太陽、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

  若是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目前治療的藥物大致分為口服與注射劑型,使用頻率從每日一次到一年一次不等,選擇相當多元。其中,雙磷酸鹽類的藥物效果較持久,45~64歲的患者只需兩年注射一劑,65歲以上則是一年半注射一次,即可長時間保護骨質,且使用上相對方便。雖然藥物難免會有副作用,但不必過於憂心,應規律的接受治療、每兩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測,盡可能維護骨骼健康。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