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4年10月號 生活情報

銀髮族 活到老 動到老

亞東醫院復健科 / 林宗慶醫師
  常言道:「要活就要動」,長輩們常因年紀增長出現諸多身體疾病,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糖尿病……等,導致對於運動有所顧忌,甚至因為疾病造成疼痛而不敢運動。事實上,根據近年國內外的研究,適度運動對於高齡者的健康維持其實有正面幫助。

  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發現,2012年,臺灣民眾平均餘命已達79.5歲,女性的平均餘命更高達82.8歲。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長,也造成人口結構高齡化,這幾乎是開發及已開發國家共同的趨勢。根據內政部統計,2012年臺灣高齡人口所佔比例持續升高,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佔11%,老化指數為78%,老化速度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和香港。

缺乏運動助長慢性病發生機率
  老化使得身體的各項機能衰退,隨著年齡增加,中老年人罹患慢性病的比例也增加。國民健康局針對「臺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高達88.7%有一項慢性病;而75歲以上的長者,則是90.9%有一項慢性病,56.4%有三項慢性病。其中,最常見的前五項慢性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以及關節炎。最新的研究調查也顯示,缺乏運動會增加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骨質疏鬆症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率,換言之,適度運動對於維持高齡者日常生活健康狀況有正面幫助,倘若因缺乏適當運動而導致罹患慢性病,也會造成心理層面和身體活動功能的限制,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獨立性,減少許多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
 
怕痛不敢運動是錯誤觀念
  高齡者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為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因為疼痛而不敢運動,認為疼痛會造成行動更加不便,使病情惡化;但最新研究調查發現,對於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最好的處置就是「運動」。一般人認為運動過量會造成關節磨損,導致骨關節發炎,其實這是錯誤觀念,事實上,運動並不會使正常的關節變成關節炎,反而可以增加軟骨的關節滑液,增強關節周圍肌肉、肌腱,以及韌帶結構,幫助關節承受重量以支撐身體。另外,有規律的運動也能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疏鬆症之產生。


運動使老年人遠離心理疾病
  在認知功能方面,國外有學者對於「運動能否改善老年人的認知行為」此項議題,進行深入探究,發現高齡者在運動後,能改善認知功能,並減緩退化;除此之外,芬蘭學者針對該國家的老年人自1988年至1996年進行追蹤,發現在這八年間,維持規律運動習慣之高齡者,罹患心理疾病的機率較未維持規律運動習慣者低,換言之,只要維持固定且規律的運動,比較不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憂鬱症)。

  至於高齡者適合哪些運動呢?亞東醫院建議可進行多面向的運動計畫,包括:肌力、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平衡訓練,對於身體及日常生活品質的改善都有幫助。而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適當運動則能改善關節活動功能及減輕疼痛。美國運動醫學會針對具有慢性病狀況之族群設計了一套運動處方,以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為例,建議由多次、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配合交替運動(如:游泳、走路、騎踩腳踏車)。從事柔軟度訓練時,關節活動度以不痛為原則,如果感覺疼痛、腫脹或關節活動度減少,應立刻停止。心肺運動則可由短時間(約10分鐘)開始,慢慢增加至30分鐘,避免過度激烈或重複使用不穩定的關節,且不要在急性發炎時從事關節運動。另外,進行有氧與阻力循環運動訓練,也能幫助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關節柔軟度,甚至改善肥胖問題。

  適度運動對於高齡者的健康具有正面效果,不僅可預防慢性疾病,也能改善心理狀態,因此,鼓勵高齡者多多運動,落實「活到老,動到老」的精神。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