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6年05月號 封面故事

高齡化社會 亞東醫院建構全方位照護生活圈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採訪整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高齡(老年)係指65歲以上。當高齡人口達總人口的7%,即邁入「高齡化社會」;若高齡人口達總人口的14%,即邁入「高齡社會」。臺灣在1993年已邁入「高齡化社會」,並將在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躋身「老人國」行列。行政院更預估10年後(2026年),每5人中,即有165歲以上的老人,屆時每2位成年人必須負擔與照護一位高齡人口,可預見未來與高齡化相關的醫療和照護需求勢將大增。本期「封面故事」邀請亞東醫院林芳郁院長與大家分享,面對銀髮時代的來臨,醫療院所除了具備專業醫療技術,在思維、作法上應有哪些改變與調整。


服務轉型 開創高齡照護模式
  對臺灣社會來說,高齡化已是現在進行式,此一趨勢也逐漸影響政策與產業的發展,不僅政府已著手主導多項遠距醫療、穿戴裝置、遠距療測的專案,更提出十年長照政策的規劃;民間也大舉投資在相關的科技研發與設置長照機構、興建銀髮住宅等。身為第一線的醫療人員,林芳郁院長當然深刻感受到高齡化帶來的改變,以亞東醫院為例,高齡的門診患者已達27%,且多數每一、兩個月就需要求診。這樣的轉變也促使林院長開始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過去醫療院所多將重心放在急重症上,未來則必須多考量高齡者的慢性疾病照護需求,提供多樣化的照護模式,如:遠距醫療、居家照護、整合友善門診、巡迴門診、支援機構或電話諮詢……等,讓高齡者減少奔波就醫。」

  此外,有鑒於高齡族群的健康狀態不一,林院長認為,未來醫療產業應根據不同的狀況,量身打造最適切的服務,「以健康良好者為例,院方可透過疫苗接種、適度提高運動量、健康飲食、菸害防治、定期疾病篩檢等作為,幫助民眾維持良好健康狀態;針對身體輕微異常,但未達慢性病階段的亞健康族群,則是以正確飲食與運動、調整生活習慣等方式,協助民眾調整至健康狀態或進行慢性病早期治療;另外,對於急性期需住院照護的病患,則是以減少死亡、縮短住院天數為目標,待急性照護任務達成後,再由醫院協助提升其日常生活功能,讓病患順利回歸社區或家庭。至於穩定的慢性病患、長期照護族群……等,亦各有不同的需求,就連疾病末期的病人也是獨立的族群,院方必須以善終為目的,提供進一步居家安寧療護。」可以預期,臺灣的醫療服務產業將由醫療服務,發展成全面性的健康照護產業。

體貼入微 打造友善就醫環境

  高齡少子時代的來臨,正說明「養兒防老」的觀念已逐漸式微,林院長觀察到,「愈來愈多長者都是自行或由配偶、外籍看護陪同就醫,隨著就醫模式的改變,院方對於銀髮族就醫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重新斟酌和設計。」擴建後的亞東醫院,不僅院區環境更加寬敞明亮,在流程及服務上,也力求創新、貼心,更契合高齡者的就醫需求。包括:老花眼鏡、拐杖等輔助器具的租借,以及符合輪椅高度、提供長者免抽號的「高齡友善櫃檯」快速服務;還有針對年齡大於88歲的銀髮族,預留「敬老號」提供優先看診,更有專屬批價櫃檯、友善志工協助、電子看板與語音叫號及行動繳費車……等服務。其中,行動繳費車是利用亞東醫院完整的無線網路,直接至診區提供銀髮族或行動不便的民眾繳費,將批價櫃檯行動化。林院長預告,「未來,我們還計畫推出全新『病房互動』App,讓住院病患與家屬可以使用手機查詢病患的就醫動態、訂餐狀況、治療計畫、注意事項與繳費等資訊,達到更好的醫病溝通。」

  不僅如此,有鑒於高齡族群的疾病模式較為慢性且多元,不能只專注「單一器官」的治療,必須以全人照護的觀點,提供連續性的個案管理服務,因此,亞東醫院特別推出整合門診,著重全人評估與跨科整合治療,目前已有「糖尿病」、「高血壓」、「更年期」整合門診,並在新院區地下一樓規劃全新的「高齡整合門診」,結合多科醫師、社工師、藥師與個案管理師,提供全面評估與後續追蹤諮詢,協助病人與家屬了解高齡者的生理/心理健康狀況、認知力、行動力、社會支持程度與治療情形,林院長強調,「雖然跨科整合治療勢必拉長每位病患的看診時間,但這個溝通平臺可以讓醫師們討論治療內容,增進效率與品質,並減少重複用藥;更重要的是,患者不需為了看診,三天兩頭跑醫院,一次就可看完所需的科別。」多項貼心措施,充分展現亞東醫院建構高齡友善就醫環境的決心,也因此於2015年通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認證,獲列「高齡友善醫院」,更榮獲內政部「友善醫療設施」特優獎。

  提供友善就醫環境的同時,為了更進一步服務不便就醫的高齡長者,遠距醫療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展開。然而,由於醫師無法真正看到、觸摸到病人,診斷、開方上難免產生爭議,加上現階段法令仍有諸多限制,林院長坦言,「目前仍無法實際執行遠距『醫療』,只能先以諮詢、監測的模式來協助病患。」

  在遠距醫療尚未成熟之前,社區醫療似乎是更可行的方式,林院長指出,「愈來愈多醫護人員和志工深入社區,提供長者們日常關懷、宣導衛教資訊,甚至是監測生理數據,在社區中落實健康照護,減少長者往返就醫的奔波。」多年來,亞東醫院也在板橋地區提供失能者「到宅沐浴」服務、慢性病長者憂鬱關懷……等,並實施「老人托付帶診」服務,雙薪家庭若無法陪伴殘病長者就醫時,可先與醫院聯絡,由志工協助接待與帶診,讓家屬無後顧之憂。

  針對偏遠地區,亞東醫院甚至提供巡迴醫療服務,「我們自2012年承接公部門『偏遠地區巡迴醫療服務計畫』,開始將醫療服務帶入資源缺乏的石碇區,醫療團隊隔週六下午都會進駐石碇區烏塗里活動中心,就像開設在石碇區的行動診間,目前已服務2,854人次,深受當地民眾支持。」

深入社區 啟動健康樂齡生活
  「銀髮族的『生活』比『治療』更重要。」林院長深信,「要讓高齡者健康老化,享受生活,就必須加強他們的活動力。」因此,亞東醫院的服務內容除了治療疾病,也包含身心靈的照顧與預防保健,「我們與社區發展協會、里長、樂齡學習中心合作,辦理多元的健康促進活動,並訓練在地志工,協助長者走入社區。」2012~2015年間,亞東醫院已辦理197場保健諮詢(服務13,672人次)、690場健康講座(服務75,150人次)。除此之外,院方也建構失智者社區照護模式,透過衛教宣導,讓民眾了解早期失智症的症狀,並進行失智症篩檢,高風險者亦可藉由電話諮詢,轉介有關資源。2013~2015年,亞東醫院開辦瑞齡學堂課程,服務近2,000人次,提供失智長者刺激學習、延緩疾病發生的環境。

  而為了將保健觀念推廣至每個家庭,亞東醫院與遠傳電信合作推出「Health健康+」雲端管理系統,「高齡者常需監控血壓、血糖等生理數值,以往這些數據只存在於各紀錄表單或醫療院所,病患或家屬無法隨時掌握,有了『Health健康+』行動APP,便可以互相串聯,免除長者每日量測抄寫的不便,還能讓家屬透過網路,共同關心長者的健康。推行至今,吸引許多兒女為家中長輩購買,目前已超過十萬人次體驗服務,會員累積達14,000多人。」林院長開心的表示。

  不論是院內或社區醫療,面對高齡社會衍生的新服務模式,醫院第一個挑戰便是人力需求。林院長強調,「老人照護是全面向的,醫護人員除了需要廣泛的知識與照護技巧,還要具備熱情、體力和溝通能力。另外,由於醫療服務連接健康照護時,需要不同領域專業共同合作,因此,跨領域人才也是必要條件之一。」為此,亞東醫院持續培育包括:家醫科醫師、社區護理的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師……等長期照護團隊,並接受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專業人力培訓課程,以迎接長照服務法與長照保險法正式上路。而為了向下紮根,亞東醫院也與亞東技術學院護理系建教合作,使人才輸送無縫接軌。

  另一方面,老人照護的知識探索和輔具研發也是至關重要的議題,「我們除了與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合作,投入輔具、機器人等相關研發,也密切留意高齡族群的醫學知識。過去總認為高齡者應控制飲食和體重,但根據醫界的最新研究,BMI小於22的高齡者,死亡率較高;另外,高齡者正常的血壓數值其實較年輕人高,過低反而不好。這些資料都有賴醫院和學校進一步挖掘,找出正確的數據,才能幫助長者健康生活。」對於醫院在銀髮時代所扮演的角色,林院長充滿期待。未來不論在老人照護研究或是社區醫療,亞東醫院都將不斷強化與地區的連結,造福更多民眾,成為銀髮族最堅實的醫療後盾。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