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號 封面故事
整合多元支付 遠銀行動應用平臺串起指尖上的生活圈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採訪整理
行動支付浪潮風起雲湧,不僅電信業者、通訊軟體、團購業者紛紛跨界搶進,國際三大支付工具更陸續兵臨城下,與本土業者上演土洋大戰。然而,身為金流正規軍的遠東商銀,又將扮演什麼角色?本期「封面故事」特別邀請遠東商銀數位金融事業群團隊,為您解析這場行動支付戰局,以及遠銀在新支付時代的利基。
支付新貌 改變消費樣貌
提到行動支付,相信很多人都立刻聯想到中國大陸便捷的行動支付環境。經常到大陸差旅的遠銀數位金融事業群戴松志副總經理對此感受尤其深刻,「在大陸,無論食衣住行育樂,無論大型購物中心或小雜貨店、小吃攤,手機裡只要有支付寶或微信,完全不需要現金,就能夠滿足各項支付需求。近日社群網站瘋傳一對結婚新人身上掛著QRCode條碼,讓賓客直接掃瞄交付禮金的照片,雖然好笑,卻也相當程度反應了QRCode條碼在支付的便行性,以及當地行動支付應用的盛行。」
行動支付之所以能顛覆13億人口的消費習慣,導因其歷史背景,戴副總分析,「大陸地區金流不便,只要跨銀行或跨城市提款,都必須支付手續費。相較之下,臺灣金融服務的滲透率高,不但提款機密度居全球之冠,連便利商店都可以協助收付款,即使國際金融之都——香港,取付款、轉帳都沒有臺灣方便,因此降低了臺灣消費者對於行動支付的需求,更影響了行動支付的發展速度。」
儘管如此,當席捲全球的行動支付浪潮吹進臺灣,依然讓許多廠商、新科技追隨者躍躍欲試,尤其Apple Pay、Samsung Pay等國際品牌陸續登臺,也為熱鬧的行動支付戰局再掀風雲。負責數位行銷的周昕妤部長指出,「從行銷的角度來看,Apple Pay的上市對於臺灣支付市場的發展具有正面影響,它擁有足夠的可信度與話題性,能吸引大家試用,加上銀行端趁勢投入行銷預算,因此上路初期,無論綁定的信用卡或消費筆數都有亮眼成績,對於其他支付工具來說,也有相對拉抬的作用。」
重重屏障 考驗市場推展
雖然近期市場上出現許多行動支付的品牌,不過,根據戴副總的觀察,「目前行動支付在臺灣仍處於消費者適應與萌芽期,無論街口支付、歐付寶、friDay錢包的市佔率,都還無法趨動或影響市場行為。換言之,大家都有機會。」
為了擴大市場規模,臺灣的支付業者積極投入行銷資源,希望透過優惠,培養消費者使用習慣,甚至嘗試發展相關應用,試圖以齊備的功能,加強消費者的黏著度。然而,戴副總發現,臺灣的行動支付進程仍存在不少待解決的問題。「首先,發展行動支付一定要有開放式平臺,如果堅持exclusive(獨家)的模式,只限單一銀行或特定支付體系使用,很難蔚為風潮。」戴副總以信用卡的應用舉例,「儘管各店家與不同銀行合作刷卡機收單業務,但仍開放任何銀行的信用卡都能刷卡,否則臺灣的信用卡使用率不可能如此蓬勃。金融卡也是如此,全臺統一的規格,才能方便消費者在不同金融機構的自動提款機使用。」大陸在強勢業者的推動下,提供開放式應用平臺,其擁有的使用端人數,足以吸引各式商家加入,反觀臺灣許多支付業者都提出不同的規格和平臺,是戴副總認為較為可惜之處,「即使是Apple Pay,目前在不同店家也有不同的規定,例如:全家便利商店只能用台新銀行的信用卡、7-11只能接受中國信託的信用卡,對消費者來說,要記清楚這些場域有其難度,連帶也影響了使用的意願,這就是封閉規格的弊端。」
「其次,行動支付要成功,一定要能廣泛運用在不同的場景,讓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隨手使用。若試圖從供應端驅動消費者需求,將困難重重。」戴副總舉支付寶為例,「它並非強調錢包的付款功能,而是將支付建立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之下,消費者依需求選擇場景,要坐車可以使用『滴滴出行』,要訂餐只要點擊『外賣』選項,美食、甜品、果蔬、生鮮都可以直送到府,彈指間就能完成支付流程。」
除了使用場景,供需面也影響行動支付推展的成敗。戴副總分析,「即使Apple Pay有足夠的影響力吸引消費者試用,但它其實只是把實體晶片信用卡上的資料放進手機,換成感應式支付,只能使用在原本感應式信用卡就能刷卡的場景,並沒有擴大行動支付的使用範疇,在感應式機器只佔30%的臺灣,單憑Apple Pay或任何一家行動支付工具很難改變消費習慣。反觀大陸的支付寶,由於QR Code條碼支援正、反向掃瞄,只要商家擁有條碼,任何一支手機都能化身POS機,因此應用通路十分廣,不但個人營業的小商家能使用,也讓更多消費者願意從現金消費改變為行動支付。」
「事實上,行動支付只是工具或技術,如果業者只專注於推出新工具,卻忽略了觀察消費者行為、拓展使用場景/通路,解決相關的支付應用問題,絕對難以擴大行動支付的使用客層。」戴副總如是說。
瞄準需求 創造三贏
既然找到行動支付發展的軟肋,接下來當然是要對症下藥、化軟肋為盔甲。「行動支付一定要透過業者攜手,才能擴大市佔率。」長期觀察臺灣數位服務發展的黃承昱部長強調,「以今年二月份來說,全臺的消費金額高達1,800億,但即便是目前臺灣市場使用率最高的行動支付業者,對於整體金流量的影響也只是1/1,800,因此,與其壁壘分明,追求不到1%的市場,不如合力將戰場擴大,才真正有利可圖。畢竟行動支付真正的敵人是現金和信用卡,只要能搶到這兩個市場,就能將餅做大。」
那麼,長久以來提供金融工具與相關商品服務的遠銀,又將在這場支付革命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大體來說,銀行的角色有兩種,一是作為支付的主導者,二是在支付體系扮演串接的角色。」不過,戴副總認為,「目前遠銀投入行動支付的利基不夠,與其作為新型態支付工具的提供者,不如居中扮演帳務清算、服務維運、資料應用的角色,因為無論何種支付方式,最後仍必須經過金流的處理和控制。」
一般店家為了因應進、銷、存貨的控管,大多配備POS機,然而,多元支付工具的崛起,造成每引入一款支付工具,就必須更新硬體設備,無疑加重了店家的成本負擔。為此,戴副總帶領遠銀數位金融團隊推出開放式的行動應用平臺,「我們希望搭建起一座橋,讓各種工具都能在同一平臺上使用,商家只要以POS端掃瞄,即可完成前端的結帳工作,後續的拆單清算流程則由遠東銀行來包辦,不但能大幅降低商家更換設備的成本,對消費者來說,無需再區分支付寶、FriDay錢包或其他支付工具,反而有更多場域可使用行動支付,當然能提高使用意願;而對於各家行動支付業者而言,也能擴大行動支付的市場,創造三贏。」
身為集團金流整合的要角,遠銀的首要之務,自然是幫助集團零售體系建起完整的生態圈,並協助集團的支付工具,走出更寬廣的路。「集團在零售、金融、電信、會員管理上深耕多年,累積雄厚的實力,邁入新支付時代,應透過科技,發展出更大的效益。不過,血管沒有銜接好,就無法推展相關的應用,」因此,戴副總規劃,「六月底之前,將完成集團遠百、SOGO、愛買等零售體系八千多部POS機的整合,確保基礎的支付功能可以流暢進行。」
不僅如此,遠銀數位金融團隊也發現,從行動支付的觀點去推動行動支付,其實容易忽略消費者實際使用的感受,例如,行動支付已有完備的安全機制,消費者卻仍需簽署傳統簽單,而且發票明細無法直接存入行動載具,甚至直接進行後續的自動發票對獎流程。黃部長直言,「政府和業者都應該思考,行動支付除了能快速完成支付流程,還可以幫大家簡化哪些動作?必須產生真正的便利,而非形式上的便利,甚至創造『拿手機比拿錢包更方便』的情境,才能吸引消費者使用。」
「在最不便的地方提供方便」,正是遠銀發展數位金融的原點。有鑒於多元支付方式新上路之際,許多消費者不知道店家可接受哪些支付工具,遠銀特別為服務店家整合所有適用的支付工具,製作成支付立牌,方便消費者一目瞭然。此外,團隊也不斷嘗試從客戶最常應用到的場景去檢視每個流程和環節,戴副總觀察到,「目前消費者即便以手機完成行動支付,仍必須拿出HAPPY GO卡或商店集點卡,另行累兌點;離開商場之前,更需持實體發票或簽單到櫃檯折抵停車時數,導致行動支付的便利性大打折扣。」因此遠銀下一步的規劃,是協助消費者在行動支付之際,同時完成累兌點,並且整合百貨公司停車優惠折抵,甚至更進一步簡化兌換來店禮的流程。
「總而言之,行動支付不能只有『支付』,還應該發揮更多『行動』獨有的優勢。」黃部長指出,「例如,實體通路可以和支付業者合作,消費者只要打開手機,掃瞄條碼,就能取得促銷優惠,取代以往周年慶的紙本DM。如此一來,消費者能充份享受行動支付帶來的便利性,而業者也能做好會員忠誠度的經營。」
行動支付時代已經到來,相信在業者合作之下,未來的支付通路將逐步遍及便利商店、交通工具、百貨商場和各店家,相關應用也將慢慢滲透你我的生活,也許某一天,您會驀然發現,我們已在不知不覺間實現「出門不需帶錢包」的理想,樂享安全支付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