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8年07月號 心动时刻

和家人谈生论死

远东百货 / 郑嘉蕙
  挚友罹癌,从发现、开刀到离世,过程不到半年。出殡当天去现场帮忙之後回到家,我们夫妻俩就和孩子一起讨论对出殡、葬礼的看法,不管日後谁先遇到,只希望身後事能处理得更加符合自己的想法。
 

  「请不要让主持人一直阐述我,说一大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伟大事蹟。」我首先发难。

  台湾的殡葬业很专业,甚至连丧葬礼仪都有专业证照。参加过家祭、公祭的人就明白,基本上一切流程都是听从主持人的指挥进行。然而,主持人并不认识亡者,尽管说了很多歌功颂德的话语、描述一连串亡者的嘉言懿行,但这些公式化的台词,听了只让人备感陌生,更别说感人了。此外,不少殡葬礼仪公司会聘请美丽的服务人员,小姐们穿着极短窄裙、蹬着高跟鞋,比划着比指挥交通还复杂的手势,不禁让人怀疑,这些没有温度的仪式,真能抚慰家属悲伤的心情吗?

  先生听完我的「仪式篇」,马上也跟着补充他的「山葬篇」,「如果可以,火化之後请带我的骨灰到台湾的高山,选一个视野辽阔的山头撒下去,让我在山上安安静静看风景。」

  「游客中心附近人比较多,不好吗?」孩子马上提问。

  「不不不,一堆人在附近聊天,我不好休息,还是深山里比较好。」父女俩继续讨论着。

  「妈咪,那你呢?你也要高山吗?」孩子问。

  「不用这麽麻烦,院子里找棵开白色香花的树,就把我的骨灰撒了。阳光一晒,你闻到花香,就知道妈咪在想你了。」

  中国人总忌讳和家人讨论生死的议题,因此每当意外、疾病、死亡来到的瞬间,亲友们心里总觉得空空的,不知道该怎麽做最好。有些人想要风光有面子、有些人希望典雅有气质,一旦亲友间意见不合,很多矛盾、冲突就此产生。

  有鉴於此,早在多年前我就写好遗嘱,并将档案存在电脑里。老实说,这份遗嘱并没有什麽特别的内容,就是叨叨絮絮交待着:如果我先走,请孩子健康长大、帮我照顾好家人之类的,倒是有一点我很坚持,就是家祭、公祭,能免则免,不希望这帮陌生人的话术和手势,破坏了我平静远行的心情。

  一般人对於婚礼,总是和家人朋友热烈讨论着,希望能符合新人的个性、风格,把最具个人色彩的样貌呈现在亲友面前。那丧葬呢?属於自己告别人世的典礼,不也应该办得更独到些?

  曾经在报上读过一篇投稿,作者罹患肺腺癌并且开始移转,因此连续三年邀请至亲好友观礼他的生前吿别式,希望让亲友们知道,除了殡仪馆的告别式之外,还有其他选择,或许更有意义,日後「快乐出航」时,亲友们才能有心理准备,愿意尊重他自己选择的方式。

  离开之後,希望在亲友心里留下什麽样的记忆?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而言,不想坟墓、灵骨塔占人空间,只愿亲友想起我这号人物时,心中会浮上那抹不拘形象、豪迈开怀的笑容……#

回上一页  回单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会喜欢的Recommend

活动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