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號 生活情报
减重迷思知多少?
亚东医院家庭医学科 / 朱育莹医师
夏天到了,为了能在游泳池畔展露健美的身材,减重瘦身已是全民运动。根据统计,儿童时期肥胖的人,有42%~63%成年期仍然肥胖;至於肥胖青少年变成肥胖成人的机率更是高达70%~80%,未来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也较多。但另一方面,受到流行文化崇尚纤瘦美的影响,许多体重正常的青少年、青少女也拚命想要减肥,反而变成体重过轻、营养不良而影响正常发育,甚至造成饮食失调疾患如厌食症、暴食症等。藉由本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厘清关於体重、体态的错误观念。
迷思1:我真的需要减肥吗?
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首先要认识身体质量指数(BMI),以及体脂肪率。 BMI=体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18岁以上的成年人,BMI介於18.5 kg/m2~24 kg/m2为正常;若介於24 kg/m2~27 kg/m2之间,属於过重;若BMI大於27 kg/m2,则属肥胖。至於未满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因为还在发育阶段,每个年龄的BMI正常范围,需根据卫生署的儿童青少年体位标准来判断。然而,身材是否标准并不能只靠体重来判断,体脂肪率(人体「脂肪总重」与「体重」之百分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且体脂肪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一般而言,男性体脂肪率约14%~23%,女性约17%~27%,如果成年男性的体脂肪率超过25%,成年女性超过30%,就达到医学上所谓的「肥胖」。一般市面上可用於测量体脂肪的体重计,大多采用「生物电阻法」,测得电阻愈高,体脂肪的比例就愈高。
迷思2:减重速度愈快愈好吗?减肥减过头会怎麽样?
很多人都误以为要狂减10几公斤才叫减重成功,根据研究显示,大部分寻求减重者,认为自己的体重要减轻25%以上才会满意。事实上,短时间内过度节食造成的快速减重,多半不能长久,反而会使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等恢复原本的饮食习惯後,非常容易复胖,而且由於回复的体重多半来自脂肪堆积,形成所谓「溜溜球」效应,一再重复减重、复胖的恶性循环,体脂肪率也因此节节高昇,愈减愈肥不打紧,还赔上了健康。
受到流行文化崇尚纤瘦美的影响,减重门诊常常会有BMI并未超过24 kg/m2的女性前来就诊。依照医学上的定义,这样的体重其实还在正常体重范围,但这类患者由於缺少运动、体脂肪率偏高,体态就显得丰腴而没有曲线;其实,比起节食,她们更需要完整的运动处方,搭配低脂高蛋白的饮食,锻链肌肉、降低体脂肪,才能拥有美好曲线。如果体重正常还盲目挨饿减肥,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长不高、骨质疏松、贫血、掉头发、月经不顺,更严重者甚至会猝死。有些个性较为严谨、自我要求过高的人,为了控制体重,在进食之後甚至催吐、拚命运动,或者重复禁食、暴食的恶性循环,其实都已经罹患饮食失调障碍而不自知。
迷思3:朋友说,有个神奇的产品,用了就会瘦……
另一个常见的迷思,则是相信所谓的偏方、秘方,或特殊的减重产品。一种药品要宣称有疗效,必须经历多阶段的实验,从动物实验、小规模人体试验、大规模试验,最後才能上市。而坊间及电视广告所贩售的各种神奇塑身霜、瘦身茶、纤体素……等,并没有经过严谨的验证,部分只有经过卫生署「食品」的核可,更有甚者,连这层把关都没有,甚至偷偷添加不合法药品。目前真正核准於减重的药物只有两种,均须在医师、药师的监督下使用;至於减重用的代餐,则须经由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特殊营养食品查验登记」,在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才算安全。除此之外的一般食品,都不能也不该宣称有减重功效,否则就算违法。再次提醒民众,人体的脂肪堆积是为了储存能量,除非减少摄取、增加消耗,也就是少吃多运动,否则脂肪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迷思4:邻居吃了「鸡尾酒减肥药」,好像很有效?
关於这个问题,首先要澄清「减重药物」的定义。目前台湾卫生署核准用於体重控制的合法药物只有「康孅伴」与「罗氏鲜」,两者都是作用於肠道,抑制脂肪脢对於油脂的分解,达到减少热量吸收的效果。前者限用於18岁以上、BMI≧25的成人,可在药局经由药师指示後取得;後者则需医师的评估和处方,但目前用於青少年的安全性还没有完全确定,所以只有在经过6个月以上的饮食及运动治疗无效时才可使用。若能在医疗监督下使用,这两种药物基本上是安全而有效的,只怕患者擅自於药房或不明来源购买,除了适用与否的疑虑外,还增添买到伪药的风险。
至於所谓的「鸡尾酒疗法」,乃是混用多种不同效果的药物,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而这些药物大多用来治病,体重减轻只是它的副作用,例如:利尿剂、降血糖药,甚至包括用来治疗忧郁症、气喘或甲状腺疾病的药物。这样的用药方式不仅违法,还可能带来许多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迷思5:减重到底要不要运动?
有人认为,运动过度会从「胖」变成「壮」,反而瘦不下来;但是也有人提倡减重一定要运动,到底何种说法正确呢?事实上,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对「运动」在减重过程所扮演的角色没有正确的概念。
「光靠运动就能减重」其实并不正确,因为运动消耗热量的速度很慢,体重60公斤的人用自由式游泳,1小时只能消耗480大卡,相当於一个早餐汉堡的热量。而要减轻1公斤的体重,则需要消耗7,700大卡,也就是在游泳池连续游16个小时。因此,若不进行饮食控制,单单靠运动来减重,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体重过重的人,常有退化关节炎等肌肉骨骼的问题,强度过高的运动也容易造成运动伤害。但反过来看,「减重不需要运动」的说法也不正确,因为减重过程中,从事适当的运动能维持基础代谢率不致下降,且能保存较多瘦肉组织,避免骨质流失。
至於运动会不会把「肥肉练成肌肉」呢?答案是绝不可能。人体组成除了骨骼、内脏和水分,剩下的主要是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两者组成的细胞不同,脂肪细胞无法转换成肌肉细胞。以腹部六块肌为例,肌肉原本就藏在肥肉底下,先要减重让原本肚子上的肥肉消失,再加上仰卧起坐之类的肌力训练,让肌肉变壮,才能展现出肌肉的线条。
许多人在减重的过程中,只着眼於体重(公斤数)的起伏,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实:减重是要减脂肪,不能减到肌肉。以同样160公分、60公斤的男性和女性为例,男性看起来就是比女性瘦,主要原因是前者的体脂肪率可能只有20%,而後者却是35%;同样重量的脂肪,体积却比同样重量的肌肉多出24%之多!因此,很多原本不运动的女性,开始运动之後,常感到困惑:明明裤子就松了一大圈,但为何体重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有些微增加?其实,这就是运动改变了身体组成所致。若只靠节食来减重,减轻的重量常常是肌肉和脂肪各半,不仅身体会松垮垮,肌肉流失的结果,还会造成基础代谢率降低,结果很快就会复胖。因此在减重初期,主要靠饮食控制让体重降低,运动则是辅助的角色;一段时间之後,要让体态好看,同时维持不复胖,则非靠运动不可。
如何健康减重?
肥胖患者常会合并慢性疾病,同时有部分患者的肥胖是内分泌异常所造成,建议开始减重之前,最好到专门的减重门诊向医师求助,设定减重目标、评估运动的安全性,同时搭配营养师谘询,彻底检视日常饮食摄取的热量,改正不当饮食习惯,才能有长期持久的减重效果;若只是服用药物或所谓减肥食品,而没有改变生活习惯,一旦停用这些产品之後,必然很快复胖。另外,亚东医院已获得国民健康署补助办理减重班,有团体的激励和鼓舞,减重成效绝对比单打独斗更好!
*******************************************
迷思1:我真的需要减肥吗?
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首先要认识身体质量指数(BMI),以及体脂肪率。 BMI=体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18岁以上的成年人,BMI介於18.5 kg/m2~24 kg/m2为正常;若介於24 kg/m2~27 kg/m2之间,属於过重;若BMI大於27 kg/m2,则属肥胖。至於未满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因为还在发育阶段,每个年龄的BMI正常范围,需根据卫生署的儿童青少年体位标准来判断。然而,身材是否标准并不能只靠体重来判断,体脂肪率(人体「脂肪总重」与「体重」之百分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且体脂肪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一般而言,男性体脂肪率约14%~23%,女性约17%~27%,如果成年男性的体脂肪率超过25%,成年女性超过30%,就达到医学上所谓的「肥胖」。一般市面上可用於测量体脂肪的体重计,大多采用「生物电阻法」,测得电阻愈高,体脂肪的比例就愈高。
迷思2:减重速度愈快愈好吗?减肥减过头会怎麽样?
很多人都误以为要狂减10几公斤才叫减重成功,根据研究显示,大部分寻求减重者,认为自己的体重要减轻25%以上才会满意。事实上,短时间内过度节食造成的快速减重,多半不能长久,反而会使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等恢复原本的饮食习惯後,非常容易复胖,而且由於回复的体重多半来自脂肪堆积,形成所谓「溜溜球」效应,一再重复减重、复胖的恶性循环,体脂肪率也因此节节高昇,愈减愈肥不打紧,还赔上了健康。
受到流行文化崇尚纤瘦美的影响,减重门诊常常会有BMI并未超过24 kg/m2的女性前来就诊。依照医学上的定义,这样的体重其实还在正常体重范围,但这类患者由於缺少运动、体脂肪率偏高,体态就显得丰腴而没有曲线;其实,比起节食,她们更需要完整的运动处方,搭配低脂高蛋白的饮食,锻链肌肉、降低体脂肪,才能拥有美好曲线。如果体重正常还盲目挨饿减肥,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长不高、骨质疏松、贫血、掉头发、月经不顺,更严重者甚至会猝死。有些个性较为严谨、自我要求过高的人,为了控制体重,在进食之後甚至催吐、拚命运动,或者重复禁食、暴食的恶性循环,其实都已经罹患饮食失调障碍而不自知。
迷思3:朋友说,有个神奇的产品,用了就会瘦……
另一个常见的迷思,则是相信所谓的偏方、秘方,或特殊的减重产品。一种药品要宣称有疗效,必须经历多阶段的实验,从动物实验、小规模人体试验、大规模试验,最後才能上市。而坊间及电视广告所贩售的各种神奇塑身霜、瘦身茶、纤体素……等,并没有经过严谨的验证,部分只有经过卫生署「食品」的核可,更有甚者,连这层把关都没有,甚至偷偷添加不合法药品。目前真正核准於减重的药物只有两种,均须在医师、药师的监督下使用;至於减重用的代餐,则须经由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特殊营养食品查验登记」,在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才算安全。除此之外的一般食品,都不能也不该宣称有减重功效,否则就算违法。再次提醒民众,人体的脂肪堆积是为了储存能量,除非减少摄取、增加消耗,也就是少吃多运动,否则脂肪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迷思4:邻居吃了「鸡尾酒减肥药」,好像很有效?
关於这个问题,首先要澄清「减重药物」的定义。目前台湾卫生署核准用於体重控制的合法药物只有「康孅伴」与「罗氏鲜」,两者都是作用於肠道,抑制脂肪脢对於油脂的分解,达到减少热量吸收的效果。前者限用於18岁以上、BMI≧25的成人,可在药局经由药师指示後取得;後者则需医师的评估和处方,但目前用於青少年的安全性还没有完全确定,所以只有在经过6个月以上的饮食及运动治疗无效时才可使用。若能在医疗监督下使用,这两种药物基本上是安全而有效的,只怕患者擅自於药房或不明来源购买,除了适用与否的疑虑外,还增添买到伪药的风险。
至於所谓的「鸡尾酒疗法」,乃是混用多种不同效果的药物,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而这些药物大多用来治病,体重减轻只是它的副作用,例如:利尿剂、降血糖药,甚至包括用来治疗忧郁症、气喘或甲状腺疾病的药物。这样的用药方式不仅违法,还可能带来许多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迷思5:减重到底要不要运动?
有人认为,运动过度会从「胖」变成「壮」,反而瘦不下来;但是也有人提倡减重一定要运动,到底何种说法正确呢?事实上,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对「运动」在减重过程所扮演的角色没有正确的概念。
「光靠运动就能减重」其实并不正确,因为运动消耗热量的速度很慢,体重60公斤的人用自由式游泳,1小时只能消耗480大卡,相当於一个早餐汉堡的热量。而要减轻1公斤的体重,则需要消耗7,700大卡,也就是在游泳池连续游16个小时。因此,若不进行饮食控制,单单靠运动来减重,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体重过重的人,常有退化关节炎等肌肉骨骼的问题,强度过高的运动也容易造成运动伤害。但反过来看,「减重不需要运动」的说法也不正确,因为减重过程中,从事适当的运动能维持基础代谢率不致下降,且能保存较多瘦肉组织,避免骨质流失。
至於运动会不会把「肥肉练成肌肉」呢?答案是绝不可能。人体组成除了骨骼、内脏和水分,剩下的主要是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两者组成的细胞不同,脂肪细胞无法转换成肌肉细胞。以腹部六块肌为例,肌肉原本就藏在肥肉底下,先要减重让原本肚子上的肥肉消失,再加上仰卧起坐之类的肌力训练,让肌肉变壮,才能展现出肌肉的线条。
许多人在减重的过程中,只着眼於体重(公斤数)的起伏,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实:减重是要减脂肪,不能减到肌肉。以同样160公分、60公斤的男性和女性为例,男性看起来就是比女性瘦,主要原因是前者的体脂肪率可能只有20%,而後者却是35%;同样重量的脂肪,体积却比同样重量的肌肉多出24%之多!因此,很多原本不运动的女性,开始运动之後,常感到困惑:明明裤子就松了一大圈,但为何体重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有些微增加?其实,这就是运动改变了身体组成所致。若只靠节食来减重,减轻的重量常常是肌肉和脂肪各半,不仅身体会松垮垮,肌肉流失的结果,还会造成基础代谢率降低,结果很快就会复胖。因此在减重初期,主要靠饮食控制让体重降低,运动则是辅助的角色;一段时间之後,要让体态好看,同时维持不复胖,则非靠运动不可。
如何健康减重?
肥胖患者常会合并慢性疾病,同时有部分患者的肥胖是内分泌异常所造成,建议开始减重之前,最好到专门的减重门诊向医师求助,设定减重目标、评估运动的安全性,同时搭配营养师谘询,彻底检视日常饮食摄取的热量,改正不当饮食习惯,才能有长期持久的减重效果;若只是服用药物或所谓减肥食品,而没有改变生活习惯,一旦停用这些产品之後,必然很快复胖。另外,亚东医院已获得国民健康署补助办理减重班,有团体的激励和鼓舞,减重成效绝对比单打独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