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4年11月號 封面故事

跨界整合 元智打造创意学园

远东人月刊 / 编辑室辑

  今年九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台湾在144个国家里,名列14,其中,「创新竞争力」为全球第10名,足见创新力已成为台湾角逐世界舞台的重要驱力。本期「封面故事」将为您专访元智大学工程学院李硕仁院长,分享元智如何藉由课程训练与产学合作,培育出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新世代。


玩创意 化巧思为商机
  随着全球竞争加剧,研发创新能力也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发明展已成为学校、机构竞技的重要舞台。以今年9月甫落幕的「2014台北国际发明暨技术交易展」为例,共吸引15国、960件作品参与角逐,元智师生以9件技术参赛,分别获得2面金牌、4面银牌、2面铜牌等8项大奖。「这样的成绩,相信是在水准之上。」李硕仁院长十分满意。


  「有别於其他学校以整合生活应用为主轴,元智主要是以教授的研究内容,搭配部份专利参赛,将技术创新运用到不同领域。」李院长解释,以今年荣获金牌奖的「非察觉式活动感测装置及其方法」为例,由於「床」在高龄者的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於需要长期卧床的银发族而言,更是主要生活空间,元智大学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特别与寝具制造厂商世大合作,利用世大化成公司舒适的感温记忆泡棉材料与床垫制程,开发睡眠身体活动感知床垫,命名为「天才床垫」(WhizPAD)」,方便子女透过行动装置,随时关心父母在家情况。这项研究成果不但已经商品化,在国内各大百货公司专柜均可购买,更获得国内养护机构实际装设,後续可望进一步建置为智慧生活空间的核心。「基本上,任何发明或专利,最重要的目标都是为大家所用。将idea变成产品,延伸出商机,如此才能突显产品为社会或使用者带来的价值,而不只是将专利或奖牌挂在墙壁上而已。」李院长强调。

跨领域 技术与创意兼修
  不只今年战果辉煌,事实上,2010年的「台北国际发明暨技术交易展」,元智大学也获得3面金牌、3面银牌及2面铜牌,2013年,同样勇夺1面金牌、3面银牌、4面铜牌之佳绩。能够屡屡获奖绝非偶然,对於学生创新研发上的启迪,元智可是费尽心思。李院长表示,「相较於艺术设计系的同学从美学或人性的诉求来发挥创意,对机械系等工科学生来说,创意,并不是凭空而来,必须平时广泛的学习、勤於观察周遭产品、物件,将这些感受相互连结,才是踏实的寻找创意的方式。若可以更进一步,将技术与美学、人文相结合,使成品兼具实用性与美感,那就更完美了。」有鉴於此,元智特别为艺设系与机械系成立平台,两系学生可互选对方的专题课程,增加彼此互动,「机械系的专长在复制,而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则精於创意发展,藉由不同的思维模式,可激荡出更多的火花。」

  此外,校方也与义大利波隆纳(bologna)大学及日本大阪大学合作开设「义大利设计暑期学校」,由学校提供机票补助,每年开放十个名额,让艺术设计系与机械系的学生进行海外移地教学。「种种努力,已让校园里的创新种子开始萌芽,」李院长指出,「但未来能否大鸣大放,仍有赖师生共同努力,让创意研发和技术完美结合。」
 
筑平台 理论和实务并重
  「所谓学习,不应该只局限在书本上的知识,」李硕仁院长认为,「必须透过实地动手、复制,结合联想的『习』,才能将所学知识整合,朝创意或发明的路推进。」因此,元智十分强调「实作」的重要性。课堂中,由老师针对产品的目标或功能设定题目,请学生运用、整合所学知识,创造出符合需求且确实可行的作品;而在课堂之外,元智也积极争取学生的实习机会,与邻近桃园、新竹地区的产业合作暑期实习或半年专业实习,甚至推动储才计划。其中,尤以「半年专业实习」为一大创举。

  「考量大四学生课程较少,加上暑期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内容,我们特别与企业共同推行半年专业实习计画,」李院长分析,「延长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所学的内容将更完整,强化了对企业的熟悉度之後,也会增加认同感,提升毕业後继续留任的意愿,而一旦在实习过程中发现所学不足,也有机会回到学校再加强。」

  此外,有鉴於近年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所的比例增加,为使产学顺利桥接,元智也特别向企业提出储才的概念,由公司提供奖学金,请研究生针对产业制作研究专题,甚至进一步开放寒暑假实习的机会,如此一来,研究生的学习有方向,毕业後也可马上就业。目前元智的合作对象多为中大型企业,以机械系来说,主要是六和机械、六方精机、长荣航空、中华航空……等知名传产业,每年大约有30位学生参与半年专业实习、15位学生加入储才计划,未来还计划扩大办理。自2012年起,元智更积极与远东集团展开「产学实习暨人才培训──A计划、B计划」,每年提供一百多个名额,鼓励学生参与集团海内外公司的暑期实习或储才计划。

  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日趋紧密,对企业来说,不但能透过较长期的接触,找到更合适的人才,对学生而言,学习也将更有目标,「希望这样的产学合作能持续下去,让学习与就业获得更完美的桥接。」这不仅是李院长的心愿,相信也是教育界、企业界和莘莘学子的共同心声。


*******************************************
回上一页  回单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会喜欢的Recommend

活动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