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號 封面故事
跨界整合 元智打造創意學園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輯
今年九月,「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年度全球競爭力排名,臺灣在144個國家裡,名列14,其中,「創新競爭力」為全球第10名,足見「創新力」已成為臺灣角逐世界舞臺的重要驅力。本期「封面故事」將為您專訪元智大學工程學院李碩仁院長,分享元智如何藉由課程訓練與產學合作,培育出具有創新研發能力的新世代。
|
玩創意 化巧思為商機
隨著全球競爭加劇,研發創新能力也日益受到重視,許多發明展已成為學校、機構競技的重要舞臺。以今年9月甫落幕的「2014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為例,共吸引15國、960件作品參與角逐,元智師生以9件技術參賽,分別獲得2面金牌、4面銀牌、2面銅牌等8項大獎。「這樣的成績,相信是在水準之上。」李碩仁院長十分滿意。
「有別於其他學校以整合生活應用為主軸,元智主要是以教授的研究內容,搭配部份專利參賽,將技術創新運用到不同領域。」李院長解釋,以今年榮獲金牌獎的「非察覺式活動感測裝置及其方法」為例,由於「床」在高齡者的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對於需要長期臥床的銀髮族而言,更是主要生活空間,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特別與寢具製造廠商世大合作,利用世大化成公司舒適的感溫記憶泡棉材料與床墊製程,開發睡眠身體活動感知床墊,命名為「天才床墊」(WhizPAD)」,方便子女透過行動裝置,隨時關心父母在家情況。這項研究成果不但已經商品化,在國內各大百貨公司專櫃均可購買,更獲得國內養護機構實際裝設,後續可望進一步建置為智慧生活空間的核心。「基本上,任何發明或專利,最重要的目標都是為大家所用。將idea變成產品,延伸出商機,如此才能突顯產品為社會或使用者帶來的價值,而不只是將專利或獎牌掛在牆壁上而已。」李院長強調。
跨領域 技術與創意兼修
不只今年戰果輝煌,事實上,2010年的「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元智大學也獲得3面金牌、3面銀牌及2面銅牌,2013年,同樣勇奪1面金牌、3面銀牌、4面銅牌之佳績。能夠屢屢獲獎絕非偶然,對於學生創新研發上的啟迪,元智可是費盡心思。李院長表示,「相較於藝術設計系的同學從美學或人性的訴求來發揮創意,對機械系等工科學生來說,創意,並不是憑空而來,必須平時廣泛的學習、勤於觀察周遭產品、物件,將這些感受相互連結,才是踏實的尋找創意的方式。若可以更進一步,將技術與美學、人文相結合,使成品兼具實用性與美感,那就更完美了。」有鑒於此,元智特別為藝設系與機械系成立平臺,兩系學生可互選對方的專題課程,增加彼此互動,「機械系的專長在複製,而藝術設計系的學生則精於創意發展,藉由不同的思維模式,可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此外,校方也與義大利波隆納(bologna)大學及日本大阪大學合作開設「義大利設計暑期學校」,由學校提供機票補助,每年開放十個名額,讓藝術設計系與機械系的學生進行海外移地教學。「種種努力,已讓校園裡的創新種子開始萌芽,」李院長指出,「但未來能否大鳴大放,仍有賴師生共同努力,讓創意研發和技術完美結合。」
築平臺 理論和實務並重
「所謂學習,不應該只侷限在書本上的知識,」李碩仁院長認為,「必須透過實地動手、複製,結合聯想的『習』,才能將所學知識整合,朝創意或發明的路推進。」因此,元智十分強調「實作」的重要性。課堂中,由老師針對產品的目標或功能設定題目,請學生運用、整合所學知識,創造出符合需求且確實可行的作品;而在課堂之外,元智也積極爭取學生的實習機會,與鄰近桃園、新竹地區的產業合作暑期實習或半年專業實習,甚至推動儲才計劃。其中,尤以「半年專業實習」為一大創舉。
「考量大四學生課程較少,加上暑期兩個月的實習時間太短,無法深入了解企業文化與專業內容,我們特別與企業共同推行半年專業實習計畫,」李院長分析,「延長學生在企業學習的時間,所學的內容將更完整,強化了對企業的熟悉度之後,也會增加認同感,提升畢業後繼續留任的意願,而一旦在實習過程中發現所學不足,也有機會回到學校再加強。」
此外,有鑒於近年學生選擇繼續攻讀研究所的比例增加,為使產學順利橋接,元智也特別向企業提出儲才的概念,由公司提供獎學金,請研究生針對產業製作研究專題,甚至進一步開放寒暑假實習的機會,如此一來,研究生的學習有方向,畢業後也可馬上就業。目前元智的合作對象多為中大型企業,以機械系來說,主要是六和機械、六方精機、長榮航空、中華航空……等知名傳產業,每年大約有30位學生參與半年專業實習、15位學生加入儲才計劃,未來還計劃擴大辦理。自2012年起,元智更積極與遠東集團展開「產學實習暨人才培訓──A計劃、B計劃」,每年提供一百多個名額,鼓勵學生參與集團海內外公司的暑期實習或儲才計劃。
學校與企業的互動日趨緊密,對企業來說,不但能透過較長期的接觸,找到更合適的人才,對學生而言,學習也將更有目標,「希望這樣的產學合作能持續下去,讓學習與就業獲得更完美的橋接。」這不僅是李院長的心願,相信也是教育界、企業界和莘莘學子的共同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