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8年05月號 生活情報

為高齡社會準備 2018長照新制上路

遠東新世紀 / 陳思宇

  長照從1.0到2.0,制度不斷更新,2018年起,長照服務給付與支付新制正式上路,究竟新制和過去有何不同?民眾又有哪些資源可運用?本期「法律網」特別為您解析相關規定,俾便民眾為自己和家人做好長照規劃。
 


  為提供民眾便利可及的長照服務,各縣市政府將強化「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供單一窗口受理申請、需求評估,以及協助家屬擬訂照顧計畫等業務,目前已於全臺22縣市成立90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及其分站,民眾亦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管理中心將會指派照管專員到府評估。

  有關長照需要等級、長照服務給付額度,以及部分負擔比率,依衛福部公告資訊整理如下表:

一、 整合長照服務為四類,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
  長照服務整合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喘息服務」等四類給付類別。有別於以往民眾須自行選擇各項長照服務申請,且往往不了解各項長照服務內容,因而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新的給付制度中,長照中心或個案管理師能針對個案量身打造照顧計畫,為個案主動擬定適切服務,讓長照服務更專業多元,也更符合需求。

二、 細緻反應不同失能程度的照顧需要
  擴大評估面向,納入不同類別之長照失能者,使長照失能程度更細緻化。過去制度只以「日常活動功能」單一面向評定服務對象的長照失能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新制上路後,增加了更多的評估面向,例如:工具性日常活動、情緒行為等,得以將不同種類的長照失能者納入長照服務對象,同時將長照失能等級區分為2至8級,更精確反應不同失能程度的照顧需要。

三、 論時數改為論服務項目,讓長照服務更有效率
  過去長照給付額度以時數計算,而新制則以民眾可獲得之服務(照顧組合)做為計價單位;以照顧服務類為例,每個照顧組合會依其服務內容的難易度,適度反應其價格,如此一來,能鼓勵長照服務單位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同時,配合個案特殊情形的加計,須支付給服務提供單位的價格也提高,將可提升照服員從事困難任務的意願。另外,新制的支付模式,亦可簡化服務提供單位繁瑣的行政作業,讓核銷流程更有效率。

  衛福部曾於2016年做過長照電話民調,其中,知道政府有提供長照補助的民眾比率僅達25.6%,由此可知,大多數人在需要長照服務的時候,仍不知道從何管道詢求協助。在臺灣這樣高齡化社會中,老年人口急遽增加,長照不應僅僅是一個政策,而是你我都必須時刻關心的社會議題,希望所有需要受長期照顧者,都可獲得具人性尊嚴的服務,以逐步達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願景。(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福部、國發會)#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