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號 生活情報
季節更替影響精神疾病?
亞東醫院精神科日間照護中心暨司法精神醫學中心 / 鄭懿之主任
春暖花開,大地欣欣向榮,看著春光明媚的好景色,人們的情緒理當愉快舒暢,卻有人在季節交替之際,深受情緒變化所苦。早在古希臘時期,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已發現,躁症與鬱症的發作頻率似乎隨著不同季節有所變化,臨床上也確實看到有些罹患情緒相關精神疾病的個案,在每年特定的季節,會有某種情緒狀態的固定發作。
季節型的憂鬱症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季節影響精神疾病最常見的莫過於冬季發作的憂鬱症,其特點是在秋冬季發作,至春天緩解,臨床症狀為缺乏精力、嗜睡、吃得多、愛吃碳水化合物與體重增加。其次則為夏季復發的憂鬱症,臨床表現與冬季相反,是坐立不安、失眠、食慾欠佳、體重減輕、焦慮激動、易怒,少數嚴重個案甚至會出現暴力行為。
一般而言,年輕人罹患冬季發作型憂鬱症的風險較高,且女性的比例也較高。由於冬季發作型憂鬱症在高緯度國家盛行率較高,因此有研究認為,光照減少似乎是引發情緒低落的原因之一,「光照治療」或許能在處理此類型的憂鬱症中,扮演重要角色。
春夏發作的躁症
相較於以情緒低落或失去興趣為表現的憂鬱症,有時可以從媒體報導上看到,在乍暖還寒的初春時節,平時文靜內向的個案開始變得情緒高昂,活力充沛,自信滿滿,文思泉湧,計畫多多,說話滔滔不絕,不斷過度消費,整天忙個不停,晚上都不睡覺,顯得高興過了頭,讓家人都覺得很不對勁,心想難不成是犯了「三月桃花癲」?
事實上,這裡所謂的「桃花癲」即是在春季發作的躁症。雖然臨床觀察和部分文獻都已注意到有一種好發於春夏的季節性躁症,但目前尚未有一致性的研究結果。
失眠是發作初期徵兆
綜合前面實證醫學的論述,雖然春天未必容易憂鬱,且在目前正式的診斷準則中,僅在情緒相關障礙症的特性說明中,可註記「伴隨季節性特徵」,並未有所謂「季節性情感障礙症」的診斷。不過,在臨床上,確實有部分個案在長年的病程中,不論主觀感受或透過他人從旁觀察,都會發現病患情緒變化與季節更替間有連動關係。
另外,以鬱症或躁症為主,伴隨季節性特徵的情感障礙,在成因的假說探討上,都會提到晝夜循環節律(circadian rhythm)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簡單來說,就是「生理時鐘」對精神疾病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且臨床照護上,也常發現個案若開始出現失眠症狀,即是發作的初期徵兆。
心情日記揪出觸發因子
由此可知,作息正常、睡眠充足是個案可以幫助自己穩定情緒的重要課題。此外,平時不妨勤做心情日記,為每天的情緒狀態打個分數,並記錄下當天的外在環境變化,包括重大的生活事件,以觀察各項外在因子對情緒改變的影響。當您的情緒困擾已影響生活或工作表現,就可以帶著您的觀察心得,至精神科門診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以獲得更適合個別狀況的治療。
至於已開始接受精神醫療的朋友,更應該詳實紀錄心情日記,幫助自己了解可能影響情緒起落的外在觸發因子,例如:季節變化或是其他的社會心理壓力,掌握這些觸發因子,雖不一定能完全避免躁症或鬱症的發作,但或許能透過藥物的調整或社會心理取向的調適,減緩病程的嚴重度;更重要的是,對疾病變化的掌握度增加後,對自己的信心會更增強。期待從這個春天起,我們都能身心健康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