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號 樂活職人
大材小用與小材大用
遠鼎實業(上海) / 劉祖亮
人生最幸運的事,莫過於遇到賞識自己的長官,而且還被擺對了位置,如此君臣(老闆夥計)相得,不僅是個人的幸運,也是國家社會(公司/部門)的福份,例如齊桓公與管仲、秦孝公與衛秧、劉備與諸葛亮、符堅與王猛、唐太宗與魏徵等組合,都在當代開創了不凡的事業。反之,滿腹的真才實學,卻不為當道所用,鬱鬱以終,甚至遭讒而死,固然是個人的不幸,也是時代的損失。
戰國時代的韓非是懷才不遇的典型代表,其才華出眾,文采又好,只可惜天生口吃,不擅表達,因此得不到當權者的喜愛。偏偏他又遇到心胸狹窄的李斯,曠世才能反而成了李斯必除之而後快的理由,導致韓非最終飲恨而死,他的怨與冤,讓千古為之一嘆。
南宋的辛棄疾亦是令人惋惜的實例,辛棄疾21歲投筆從戎,在家鄉組織義軍,配合朝廷的正規軍作戰,長期在大江南北與金兵周旋,還曾經單槍匹馬深入敵營誅殺叛變者。由於當時的南宋大臣多主張與金人議和,堅決主張抗金的辛棄疾因此遭到降調,並解除兵權,從此長期閑居,只能「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甚至「卻將萬字平戒策,換做東家種樹書」。
西元1204年,時任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的辛棄疾已經65歲了。當時,宋寧宗招辛棄疾到京城(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詢問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好友陸遊寫了一首詩贈他,其中兩句為「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註1),意思是,辛棄疾堪比管仲、蕭何等一流人才,擺在浙江當東路安撫使實在把大材料用在小地方了,這正是「大材小用」成語的出處。可惜辛棄疾一生都沒有再獲得重用,他臨老寫下:「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泠,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註2)」嘆盡了心中的無奈。
一個有大才而被小用的人,儘管悲哀卻不悲慘;相反的,若是只有丁點才能,卻因緣際會被大用,那麼不只是他個人的悲哀,往往還會造成一個時代、一大群人的悲慘下場!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趙括。這位先生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愛讀兵書,談起兵法所向無敵;然而,其父卻看出這個兒子虛有其表,直言將來讓趙軍吃敗仗的一定是這小子(註3)。果然,當秦趙兩軍決戰於長平時,趙括中秦將白起之計,導致趙國40萬部隊被俘,並且被坑殺,由於殺戮極慘,當地人恨透了白起,因此高平(即戰國時代的長平)的人民把豆腐比作「白起肉」,以火燒水煮而食之,發洩心中之憤,是為傳統美食「白起豆腐」的由來。
五代時,後唐的末代宰相盧文紀也是小材大用的「錯誤示範」。他之所以能夠擔任宰相,起因於另一個「傳奇」。後唐李從珂篡位稱帝後,需要一位宰相,但是建議人選有三位,難以取捨的情況下,皇帝將三個人的名條分別摺入一個瓶子裡,然後沐浴更衣、向天祈禱幾天後,閉著眼睛從瓶中抓出一個名條,盧文紀就是那個中獎的「幸運兒」。這種作法有點像尾牙的員工摸彩,娛樂效果十足,不過作為選擇宰相的方式,玩笑實在開得有點大!盧文紀上任時,後唐江山已經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他不但視而不見,還忙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為大臣打考績、檢討朝中的採購制度、簽核流程……等。結果不出一年(西元 933年),石敬瑭結合契丹軍造反,後唐末帝李從珂原本打算御駕親征,卻遭盧文紀以「近畿的城池堅固,又有三處救兵,皇帝不需親征,只要到附近觀戰即可」為由勸阻。他不了解當時後唐的武將已經離心離德,民心士氣早已崩解,倘若李從珂能夠親征,或許可以激勵士氣,對將領產生震懾作用,但李從珂採納了盧文紀的意見(或許他本就沒有勇氣親征,只是擺個姿態,盧文紀的建議剛好給李從珂臺階下),決定只要「觀戰」,那些後唐軍頭也不願當炮灰,於是部隊或逃或降,幾乎沒有抵抗,後唐江山就此完蛋!70年後(西元 1004年),契丹(遼)再次大舉南侵,北宋當時的宰相寇準鼓勵怯懦的宋真宗親征,藉此堅定了北宋諸將的戰志,終於擊敗遼國的前鋒,訂下「澶淵之盟」,幫助北宋得到將近百年的和平。由此可知,宰相素質的高下,在關鍵時刻產生的關鍵作用,決定了兩個王朝的命運。
後唐的另一位宰相——馬胤孫也是位「蓋世奇才」,他有個綽號叫「三不開」——不開口以論議、不開印以行事、不開門以延士大夫。這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施政」哲學,充分顯示了馬胤孫既無宰相的能力,也沒有宰相的器度。最妙的是,當後唐末帝李從珂逃到懷州找他共商救亡大計時,他也風塵僕僕的從洛陽趕到懷州,卻未帶來任何錦囊妙計,只是向末帝進獻了三百匹綾。試想,江山眼看都不保了,皇帝要三百匹綾有何用?李從珂用盧文紀、馬胤孫這種小材作為宰相,主管軍國大事,後唐不亡豈有天理?只是愚蠢的皇帝、無能的宰相固然下場不佳,更倒霉的是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萬千黎民百姓,真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註4)小材大用導致的禍害可見一斑。
企業和國家一樣,主事者能否用對人、擺對位置,往往是興衰的關鍵,倘若人才的運用不是從公司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也不考慮是否適才適所,完全以「撿到籃子就是菜」的急就章心態來填補位置,讓德不配位的人坐上高位,絕非只是浪費薪資那麼簡單,負面影響將非常深遠。因為一個能力普通的人,「幸運」坐上了高位,囿於才能,無法以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只好藉由權謀運用與勾心鬥角來保位,以致破壞整個團隊的團結。中國歷史上諸多的叛變都緣於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楊國忠逼反了安祿山。
用人唯親,以信任為用人的唯一考量是企業常見的另一種現象。事實上,信任是可以透過培養與爭取來的。玄武門之變後,幕僚曾勸繼任太子的李世民更換服侍原太子李建成的東宮侍衛,但是李世民不允,反而待這些侍衛一如嫡系,因此獲得大家的認同與擁戴,證明只要懂得做人與用人,「信任圈」可以越來越大,讓天下英才盡為己用;反之,身邊能用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筆者曾經任職於一家資訊公司,老闆聘請只有賣羊肉爐經驗的小學同學擔任業務經理,無視這位老兄對於資訊業是何等無知,因此該公司後來發生專案品質失控、周轉失靈、發不出薪水,甚至主要專案經理整隊叛離的狀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領導者本身的人格特質與器度,影響其能否識人、知人,乃至留住人才。以歷史為鑑,誠實與厚道是領導者必備的特質。誠實的人,人前人後表裡如一,不會當面奉承拍馬,背後惡言相向,才會贏得部屬的尊重與信任。厚道的人,格局大,不會斤斤計較小事小過,不會寬以律己、嚴以待人,更不會言語尖酸刻薄,逞口舌之快,如此方能匯聚人心,贏得向心力。無論過去還是未來,不管國家還是企業,發展與成長都須仰賴人才,讓大材、小材適材適所,讓賢智平庸人盡其才,這是領導者的主要工作,更是國家與企業的興衰關鍵。
註1:出自陸遊的《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註2:出自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註3: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破趙軍者必括也」
註4:出自張養浩的《山坡羊.洛陽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