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2年01月號 封面故事

駕馭ESG新浪潮 加速擴大企業永續影響力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 / 林敬恩副總經理
播放语音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COP26)甫於十一月底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落幕,儘管場外抗議聲不斷、場內決議仍缺乏具體共識,卻依然彰顯了ESG永續趨勢已成為各國和企業在競爭力,甚至是生存力的標準配備!


Net Zero淨零生存戰 企業須加速掌握碳治理攻略

  展望2022年,在各國政府和大型企業高喊Net Zero,全球攜手拚2050年淨零排放的浪潮下,碳定價成為各國氣候治理最主要的工具之一,碳治理亦攸關企業存續,臺灣企業無論主動或被動,都必須有所回應、快步跟上。

   歐盟已經拋出震撼彈,率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預計將於2023年啟動轉型期,蒐集進口產品碳排放資訊,並於2026年正式實施,要求水泥、鋼鐵、鋁、肥料、電力五大產業商品的進口商,依據產品的碳排放量(embedded emission)購買憑證,以反映產品的碳成本,若已在出口國繳納碳費,則可以抵減。

   為了不讓碳費流向歐盟,各國紛紛展開行動,臺灣政府面對氣候變遷及減碳壓力,已修定相關政策法規,除了年報應記載事項準則、公司治理3.0等,更於10月預告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拋出對國內排放源、高碳含量進口產品徵收碳費等議題。

   臺灣的產業結構以出口貿易型態為主,企業要維持競爭力,必須及早面對碳價議題,掌握四大關鍵對策:

1.執行碳盤查與監控碳排放趨勢變化,強化價值鏈排放管理。

2.進行風險評估與財務量化,模擬不同轉型情境下,碳價對企業的財務衝擊。

3.設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SBT),具體化減碳方法路徑。

4.依循TCFD建議,亦可評估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進行完善有效的碳治理制度。

   當極端氣候已成新常態,企業必須認知,光是減碳還不夠,必須走向零碳;從自我要求的營運減排,延伸擴大到整個價值供應鏈的減排。而且減重之前得先量體重,才能制定目標和計畫,若只盤點出整體碳排放量仍不夠,必須將碳「財務化」,實際轉化為財務成本,才能如實顯示出對於財務的影響和衝擊;同時也要細緻化,將商品的碳排放計算出來,才能因應各國即將推出的碳費機制。

 社會共榮再進化 將深度連結企業品牌價值與影響力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E」(環境治理)議題,「S」這個代表社會共榮、社會參與的(Social Engagement)面向,亦將躍升為永續主流,並且牽動企業的品牌價值與影響力。

   國際知名媒體機構GreenBiz與S&P Global子公司Trucost編列匯整了標普500指數和標普全球1200指數中,組織的環境績效數據,並結合Trucost數據庫中涵蓋的1.5萬家企業資訊,共同發布《2021年綠色產業趨勢報告》(The 2021 State of Green Business Report)指出,2021年10大永續發展趨勢,其中一個就是「S」(社會參與)成永續主流。

   以往企業落實ESG的過程中,「G」(公司治理)和「E」(環境永續)都有相應的法規、準則和認證可供遵循辦理,但代表社會參與面向的「S」,由於效益較為無形,難以被量化評估,多半在ESG中扮演配角,多數企業也偏向傳統公益、慈善捐輸的投入。

   依據資誠發布《2021全球暨臺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59%的臺灣家族企業以傳統慈善捐款落實社會責任,35%則以回饋鄉里與經營慈善事業的方式,承擔社會責任。 但是,COVID-19疫情翻轉了企業在ESG上的優先排序,對於「S」(社會參與)的重視度大為提升。外界重新審視企業對於組織內勞工的健康照顧、性別平等、人權等議題,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與調查發現,在疫情讓市場重新洗牌的情況下,企業平日在社會績效的投入程度和社區關係是否深入穩固,都能大為減緩風險發生時的品牌衝擊。

   不過,「S」偏偏也是企業最容易空白、最燒腦的痛點,如何從核心本業出發,切入相關的社會議題,考驗著永續部門的創意和執行力。企業在社會力的展現,取決於「永續品牌溝通」的力道。以雀巢咖啡為例,2015年曾因為咖啡、巧克力產地童工、人權問題,以及膠囊咖啡鋁殼未有回收機制等問題,受到消費者在網路上群起杯葛,營業額瞬間大降。雀巢咖啡即時溝通,喊出「The Positive Cup」計畫,承諾照顧咖啡產地農工權益、提出全球咖啡膠囊回收機制,以及咖啡渣的循環再利用等,同時在線上線下同步展開各種活動與影片的宣傳,讓咖啡膠囊營業額止跌回升。這些計畫如今也在臺灣落地,臺灣雀巢已與中華郵政進行2,000個據點免費回收咖啡鋁殼膠囊的機制、與臺大農學院合作應用咖啡渣等行動。

永續品牌溝通最後一哩路 為企業累積品牌韌性與社會影響力

  鑒於「S」的投入能讓企業化危機為轉機,為品牌累積永續韌性與資本,資誠永續發展臺灣永續領域獨有的「永續品牌溝通」團隊,借助來自媒體、行銷和公關領域的人才,提供永續品牌溝通策略、外部溝通,以及內部溝通的服務,協助企業從永續角度重新定義品牌Vision & Mission、從核心本業出發,切入社會參與的議題、擴大永續領域話語權、建立永續品牌價值,贏取永續品牌影響力。

   有別於傳統公關,永續品牌溝通是以「永續」為出發點,先定調品牌策略、再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搭配合適的溝通管道與方式,同時透過演講、設計思考,以及永續桌遊等創新模式,落實企業對內溝通,深植永續DNA於組織中。永續品牌溝通可精準展現企業永續績效、彰顯品牌價值與社會影響力,協助企業不僅承諾一般大眾認知的慈善公益,更能有效回應各界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以資誠永續與坎城國際創意節(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臺灣官方代表共同舉辦的「資誠永續影響力獎」為例,獎項以「善用故事力,創造影響力」為核心理念,鼓勵各組織發揮影像創意,展現如何解決永續議題、繼而產生正面影響力,並響應SDGs。每年的參獎作品都是臺灣企業以永續創意解決多元社會議題的縮影,今年邁入第五屆,除了原本的「企業永續組」,更增設「社會創新組」,廣邀政府部門、大專院校、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地方創生團隊共同參與。

   本屆永續影響力獎由家樂福《改變,從看見動物開始》、若水國際《Tech for Good 打造身障就業新可能》分別奪得「企業永續組」及「社會創新組」金獎榮耀,再加上銀獎、銅獎、特別獎,共18件作品獲得評審團肯定,獲獎單位橫跨公私部門。其中,家樂福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建立「動物福利標章」,並推出「透明牛乳」,呼籲民眾選擇對乳牛環境友善的農場消費、關注動物福利,響應SDG12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更搭配自有通路與消費者溝通。至於銀獎則由台北富邦銀行的《愛,擲地有聲》,以及網路家庭國際資訊的《PChome綠色購物計畫》奪得,都是藉由優化自身核心業務,發揮社會影響力。前者與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合作推廣行員手語教育訓練,提升服務包容性;後者則著眼於推廣綠色消費,透過網購包裝減量再利用,有效減少包材對環境的影響,並可望帶動更多電商同業響應。

   臺灣企業要落實ESG,已經從組織內建立機制、進行各種衡量與評鑑,步入對外揭露與溝通,進而形塑永續企業文化的階段。如何緊扣核心本業來投入社會參與、推動永續策略,建構營運韌性及永續力,並善用新媒體來擴大影響力,將是企業致勝的最後關鍵!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