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號 心動時刻
淺析不同文學作品中的拿破崙形象
遠紡工業(上海) / 熊一芳
經常在外國文學作品中讀到拿破崙,其英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許多歷史學家至今仍在研究他的每一場戰役,不過文學家對於他的評價仍褒貶不一。
據說茨威格寫《人類群星閃耀》一書時,第一篇寫的便是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他將這篇命名為《決定世界的一分鐘》,雖然篇幅不長,對於戰場的著墨不多,仍勻出小半篇幅描寫格魯希(拿破崙的元帥)對形勢的錯判。
格魯希奉拿破崙之命追擊普魯士軍隊,阻止他們與英軍會合。然而,在英法雙方陷入拉鋸戰時,他帶領著三分之一的法軍在原野遊蕩,未能於關鍵時刻隨機應變,前往支援;與此同時,威靈頓與布呂歇爾(英軍、普軍的統帥)卻成功會合,因而擊敗拿破崙。這也正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歷史只給人一秒成為命運的主人,格魯希錯過了,導致了天才(拿破崙)的慘敗。
《悲慘世界》這本名著中,對於「滑鐵盧戰役」參戰雙方的軍事實力、戰略要塞,以及具體經過,描寫得更為詳盡精彩,同時加入了小說的元素。即使是堅定支持共和制的雨果,也抑制不住字裡行間對拿破崙的推崇。他認為,拿破崙的失敗源於他個人的分量太重,「世界都昇華到他一人腦中」,長此以往,將打破人類命運的平衡,為人類帶來巨大的打擊。因此儘管戰況慘澹,卻不能埋沒天才的光輝。
很有意思的是,托爾斯泰卻在拿破崙的全盛時期,看到了天才的平庸。《戰爭與和平》一書中,涉及的歷史包括「三皇會戰」與「莫斯科保衛戰」。前者無疑是拿破崙戰績的巔峰,也是全書最為精彩之處。托爾斯泰寫出雙方的排兵佈陣,但未側重於統帥,而是關注戰爭前線的軍官和士兵,描繪他們未能及時收到指令,只得在各種因素影響下,自發調整策略,或進攻、或退卻,從而推動了整個戰局的變化。讀者閱讀時,彷彿可以清晰看見戰役全貌,是真正的上帝視角,而非拘泥於統帥一人。
托爾斯泰批判了拿破崙是「天才」的稱謂,他指出,戰爭的統籌方案固然重要,但真正上戰場時,情勢瞬息萬變,其作用就衰減了許多。此外,統帥在後方,真正作戰在前方,無法及時傳達指令,這也正是當時「戰報雜亂無章,評論自相矛盾」的原因。所以「天才」的軍事才能或許對戰局的影響沒有那麼大,只是歷史進程中給人的錯覺罷了。
文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拿破崙有了截然相反的解讀,把思考空間留給了我們。
圖片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