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3年05月號 封面故事

實踐社會責任 亞泥從不間斷的現在進行式

亞洲水泥 / 顏嘉璐、蔡祐吉
播放语音

  開發與保育,工廠與公益,絕非只有衝突對立,亞泥的努力證實了還有「平衡發展」、「共存共好」這些選項。儘管社會上仍有人對採礦存在刻板印象,但亞泥人始終不放棄,持續擔任社區最忠實的夥伴,將永續的種子散播到各地。


  農曆年前,花蓮秀林。

  一如平常的上班日,太魯閣族的許冠傑和詹志鵬,早上七點五十分就提前抵達亞泥服務中心,準備展開一天的服務工作。

  幾乎同一時間,相鄰約一公里外的亞泥生態園區內,蝴蝶專家藍振峰已經率領幾位導覽老師就定位,準備迎接前來進行生態參訪的大小團體。

  再換個場景,距離亞泥服務中心約15分鐘車程的三棧國小,與亞泥合作紀錄片的團隊正忙著布置會場,準備稍後讓四到六年級的小朋友們,一同觀賞深具人文與自然保育意義的影片。

  對亞泥人來說,ESG當中的「社會責任」(Social),不是名詞,不是形容詞,而是紮紮實實、每一天在不同角落執行的動詞,甚至是時時刻刻的「現在進行式」。

 

礦場下設服務中心 與部落雙向溝通

  亞泥製造廠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礦場則在花蓮縣秀林鄉,這個範圍內的村里部落,就是亞泥主要的照顧對象。過去幾十年,不論是社區回饋或社會參與,亞泥始終秉持為善不欲人知的精神,默默耕耘,但隨著時空背景轉換,為善不但要人知,更應鼓勵行善,亞泥因此調整作法,積極向社會展現正向循環力量。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設立「亞泥服務中心」,此舉不但是水泥業界第一,時至今日仍是唯一!

14-1-a

  亞泥服務中心是一座外觀鵝黃色的小屋,內部陳設充滿太魯閣族元素,部落族人一進門就能感受到親切友善的氛圍;設立於新城山礦場正下方,也是為了消弭所謂「炸山害民宅龜裂」的謠言,證明礦場安全無虞。服務中心的員工--許冠傑和詹志鵬,都是太魯閣族人,就住在距離礦場最近的部落裡,這五年來,他們成為亞泥與原住民朋友最直接的互動窗口。

  「真正的服務不是等人來,而是走出去噓寒問暖。」許冠傑說。因此,除了行政文書工作,兩人每天最甜蜜的負荷,就是走入部落、深入家戶,一一了解族人的需求,就連海拔超過八百公尺、車子開不進去、只能徒步攀爬、人數不到30人的小部落,他們也從不忽視,以「族人關懷族人」的同理角度提供幫助。這份貼心,多數村民都看在眼裡。詹志鵬提到,有族人說:「亞泥親切的服務,幫助部落不少人,部落有你們真好。」許冠傑則認為,「亞泥的存在,就好像深夜裡的一盞燈,讓部落族人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溫暖。」

 

21項利益分享機制 讓溫暖厚實且長久

14-2-a

  「亞泥和大家一樣,都是這片土地的一份子,和這裡的原住民共存共榮,一直是亞泥放在心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居民的需求,亞泥也都會認真聆聽,盡力協助。」這是2018年亞泥服務中心成立當天,李坤炎總經理的公開承諾。

  聆聽、協助,就是亞泥落實敦親睦鄰的主軸。為了瞭解居民真正的需要,亞泥多年來在地方蒐集民眾心聲,提供包括:電費補助、房屋修繕、安裝山泉水櫃水管、設立學童課輔班、媒合就業機會…等10餘項服務;2022年2月,依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的精神,進行諮商投票前,更透過10場溝通會與說明會,設身處地從原住民朋友的立場來思考,整合出21大項利益分享機制,照顧內容幾乎涵蓋部落族人從出生、求學、結婚、生育、工作到安老,也因此投票當天,高達八成三的居民支持亞泥繼續在當地採礦。

  「我們不能讓亞泥走!」在玻士岸部落住了幾十年的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田貴實表示,他同時也是亞泥花蓮廠的退休員工,過去靠這份薪水養活一大家子,後來老伴過世,原本在臺北工作的兒子決定回部落照顧他,也在亞泥花蓮廠找到工作。田貴實強調,「如果不是亞泥,兒子怎麼有辦法返鄉生活,家人又如何有機會再次團聚?」

 

教育是原住民翻轉人生的重要機會

14-3-a

  走進部落小學的電腦教室,您會驚訝的發現,明明是午休時間,小朋友們卻興致勃勃地盯著螢幕,有人在設計貓咪玩躲避球動畫、有人把實體的打地鼠遊戲搬上螢幕,有人則是交頭接耳、熱烈討論。這就是由亞泥贊助的「程式設計甲子園」計畫,與臺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校友會合作,使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開發的「Scratch」程式,為花蓮縣十所偏鄉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生量身打造程式設計基礎課程,透過線上教學系統,培養運算思維、激發學習潛力、強化邏輯思考能力。

  有些小朋友第一次接觸程式設計課程,直呼好好玩;也有小朋友因此想當程式設計師,打造更多有趣的遊戲。富世國小鄭嘉毅校長亦表示:「雖然學校本來就有資訊課程,但教材缺乏完整性,非常謝謝亞泥資助這個計畫,孩子們有影片、有專用書,有問題也能隨時獲得解答,學習過程更有系統,也更有效率。」

  看到孩子們快樂學習的情況,亞泥公關蔡祐吉經理解釋,除了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讓有志青年留在家鄉打拼,亞泥也非常重視地方人才培育發展,隨著108課綱新增「科技領域」,coding(程式設計)成為國高中必修課程之一,期待藉由企業的力量,讓花蓮的孩童與都市的孩子同步起跑。

 

紀實影片放映 開拓偏鄉孩子生命視野

14-4-a-v2

  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孩子們想像力的拓展、價值觀的建立,同樣不容偏廢。2023年,亞泥首度和知名的紀錄片製播團隊「孢子囊電影院」合作,在花蓮縣新城鄉和秀林鄉五所國小舉辦「啟發生命影展」,參與師生超過250人。

  這次播放的紀錄片為《來去獼猴家作客》,主要是從一位觀察高雄壽山獼猴生態超過二十年的國中老師視角,探索獼猴家族的有情世界;影片中記錄獼猴媽媽陪伴寶寶迎接成長路的諸多挑戰,還有獼猴棲地現況、山林步道開發、人類餵食對獼猴生態造成的衝擊…等。張緯誌導演在映後座談提及,他的夢想就是人類與動物和平共處,感謝亞泥提供助力,讓夢想散佈到各個角落。

  「這樣的活動很適合小朋友,希望能有多一點類似資源來到東部。」「我喜歡這樣的活動,很開心,學到很多課本沒有的知識。」這些都是與會師生的反饋!對偏鄉孩子們教育資源的投注,亞泥始終念茲在茲,也允諾將挹注更多的資源與力量,啟發學童更寬廣的生命體驗,讓成長路充滿溫暖。

 

水泥廠與生態園區的相生相息

14-5-a

  另一個生命教育的學習場域,就是亞泥生態園區。亞泥花蓮廠自開廠以來,始終努力落實植生綠化和景觀復舊,這樣的實務經驗也移植到工廠正對面的亞泥生態園區,越來越多種類的蝴蝶、竹節蟲,以及臺灣原生種植物在園區裡蓬勃生長;近幾年還結合專業師資和導覽人力,培養出一批公民科學家,不但傳授自然環境觀察知識與技能,也定期到野外實地紀錄臺灣原生物種,累積龐大的環教資料庫。

  國科會推動的「臺灣科普環島列車」,已經三度邀請亞泥生態園區共襄盛舉,由蝴蝶專家和解說老師帶隊,將園區內最受歡迎的竹節蟲、部分蝴蝶的卵、幼蟲、蛹,以及芭樂樹、柚子樹、臺灣朴樹…等食草植物,陸續帶進玉里火車站、光復火車站及花蓮火車站,讓往來的旅人近距離接觸生態,理解大自然的精采奧妙。

  素有蝴蝶爸爸美稱的亞泥生態專家藍振峰說,亞泥生態園區不只是樂園,更是充滿豐富生態知識的園地,不論民眾到訪,還是生態專家走出園區,協助育苗、養蝴蝶、營造棲地,只要有助傳遞自然保育、綠色永續家園理念,亞泥都很願意貢獻心力。

  誰說水泥廠、生態園區、環境教育無法和諧共存?亞泥堅持一步一腳印,實現共榮共好的美好藍圖。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