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2年05月號 生活情報

別再有「痔」難伸

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 林耿立醫師
  前陣子新聞報導,痔瘡發作後,導致的細菌感染可能致人於死!其實,痔瘡的可怕雖然時有所聞,但是導致死亡確實驚悚了一點。儘管如此,痔瘡仍然比你我想像的更加普及。究竟痔瘡是不是病?會不會要人命呢?抑或是,痔瘡會不會造成人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呢?

痔瘡與大腸癌無關
  事實上,大腸癌和痔瘡是無關的。台灣民眾經常以為痔瘡是大腸癌的原因,其實痔瘡比較正式的名稱應該稱為「痔」,它不是腫瘤,而是長在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不妨把痔想像為肛門口的靜脈曲張,因為用力解便或是長期久坐,導致它膨大凸出,這就叫做痔瘡。

  痔最常見的分類是根據齒狀線——也就是肛門和直腸的分界線區分,長在齒狀線以上是「內痔」,齒狀線以下是「外痔」,若是同時合併內痔及外痔,則稱為「混合痔」。那麼,內痔和外痔哪一種較嚴重?事實上,它們的症狀並不完全相同。內痔通常以排便後出血或是脫垂表現;而外痔則是肛門口疼痛,偶而伴隨著痔破裂造成的流血。

  有一個評估內痔嚴重程度的方式稱為內痔四度:第一度的內痔只會單純流血;第二度的內痔除了流血,還會脫垂到肛門外,但會自己縮回去;第三度的內痔不會自己縮回去,而是要靠手把它推回去;第四度的內痔則是怎麼推都推不回去,會卡在肛門外面,讓患者非常痛苦。

治療必須從正確問診開始
  痔的正確診斷需要透過門診診療,包括問診、觸診以及鏡檢。專業醫師有時從問診就能夠猜中七、八成,但還是需要透過檢查才能確診。至於觸診主要是檢查會陰部到肛門附近以至於薦尾骨部的外觀,有無不正常突起物,並透過肛門指診來確認有無直腸腫瘤、肛門括約肌的不正常收縮或是壓痛點。

  鏡檢最單純的方式是「肛門鏡」,可以觀察內痔的位置、大小,以及確定有無肛裂廔管的存在;「大腸鏡」或是「乙狀結腸纖維鏡」則需另行安排。鏡檢前,腸道準備(也就是俗稱的「清腸」)是必要的,一般來說,懷疑有癌症或是大腸疾病時,就需要安排此種檢查。至於「硬式直腸鏡」是比較傳統的檢查器械,在門診即可進行,但是考慮到疼痛和腸道準備等問題,近年來已經罕為執行。

徹底治療必先改變生活習慣
  診斷之後,接下來就需要治療。第一度的痔瘡可以透過飲食的調整及藥物治療來改善,建議適當攝取高纖維飲食,避免飲酒,少吃油炸或酸辣的食物,維持充足睡眠及正常作息,維持正確的坐姿,不要長期久坐並且有適度的運動。至於藥物的部份,絕大多數是局部治療,如果是嚴重便秘或長期硬便的患者,可能需要給予適度的軟便劑。此外,溫水坐浴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議一天兩次到四次,使用攝氏40度左右的溫熱水,讓臀部整個浸泡到其中約五至十分鐘。由於溫水可以改善臀部附近的血液循環,放鬆肛門的括約肌,改善靜脈回流,因此,肛門手術前後醫師也會建議用溫水坐浴來緩解疼痛和改善傷口癒合。

  如果已經發展到第二度的痔瘡,通常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或是配合內痔結紮手術來改善流血或脫垂的狀況。內痔結紮手術是用橡皮圈綁住內痔,不需要任何麻醉,大概一個禮拜左右,內痔就會缺血萎縮而脫落,其優點是不太疼痛,不需麻醉或住院,但缺點是無法徹底根治。

  到了第三度、第四度的痔瘡,就可能要住院做根治性的切除手術,大多數病人術後只需休息一到兩天即可出院,不過傷口完全癒合大概需要一個月左右。痔瘡的切除手術有較高的治癒率,但還是伴隨著一定程度的風險,有些病人會害怕痔瘡手術後,導致失禁和滲便,但其實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是肛門狹窄(手術後產生的疤痕可能會造成肛門狹窄,嚴重的話,連糞便都排不出來),因此,符合適應症的患者,才應該接受手術治療。不過,藥物和開刀都只是治標,唯有徹底改變生活習慣,才有機會根除痔瘡。

肛門疾病勿信秘方
  一般民眾常把部分肛門問題和痔瘡混為一談,最常見的就是肛裂、廔管和肛門膿瘍,但這些是不同的疾病。肛裂通常致因於纖維攝取不足,再加上肛門括約肌緊繃,導致肛門口慢性裂傷,其症狀主要是排便疼痛和流血。廔管和肛門膿瘍則源自於細菌感染,通常會有肛門旁腫塊合併流血或出膿的症狀。

  至於人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排便習慣的改變,從一天排便一次,變成一天四、五次或是更多,且每次都只有一點點,形狀明顯變細,又常常有上不乾淨的感覺,排便時會伴隨一些黏液甚至帶深紅色的血,這些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的徵兆,但還是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方能確診。有些民眾排便完,看到鮮血就很緊張,事實上大多數都只是內痔出血。

  總之,痔瘡鮮少致命,卻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雖然和癌症無關,但是症狀上並不容易區分,有症狀的患者切忌聽信秘方,還是儘早就醫確診,才不至於延誤病情。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