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號 生活情報
新時代的陌生提款機──網貸紀元之風生水起
揚州總部 / 俞瀛琁
互聯網不是新產品,但它像半導體的革命性發明,正將人類的文明推向一個見頂不是頂的歷史未知,把原本遙遠的地球兩點,擺到了面對面,各種功能實實在在的走進生活,個人習慣因此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似乎所有事情,「互聯網」都是時髦的解決方案,不沾點邊就out了。
以往談到借錢,腦海裡總是浮現70年代母親為了籌措哥哥的留學經費而勤苦參加互助會的場景,由於開口向親朋好友借錢總有一種難以啟齒的尷尬,向銀行貸款需抵押又手續繁雜,所以那個時代的民間借貸或理財活動相當興盛。即使到了現代,在網路金融還未崛起的幾年前,弱勢普羅大眾的融資需求還是以當鋪、地下錢莊、親友資助及互助會等檯面下民間流通為主,存在管道狹隘、成本高昂、風險難測等諸多問題。這種龍蛇混雜的環境,也衍生層出不窮的詐騙伎倆,例如以重利為誘餌的非法吸金、靠推薦人頭賺傭金的老鼠會,每每讓人只看到高利的虛幻,卻鬆懈了對保本的戒心,到頭來血本無歸非關民智,都怪貪婪。即使再發達的國家,此類戲碼也不斷重演,只是包裝的糖衣有細緻與粗糙之分,骨子裡仍是換湯不換藥的詐財。除了貪婪的本質,就是供需雙方的資訊不對稱與監管機制的付之闕如。
網路平臺提供的五花八門運用中,互聯網金融是極具顛覆性的一環。網貸的出現與發展,其實與網路理財的理念一致,同樣是使資金供需雙方資訊不對稱的差距縮短、內容透明。據聞網貸2005年最早發源於英國,網貸公司利用網路平臺建立起P2P(Peer to Peer)的基礎運營模式,隨後在發達中國家快速滋生,2007年傳入中國開花結果。
在中國,要成立一家網貸公司的門檻極低,買一套現成軟體系統,擁有基本的運維能力,就可以經營網貸生意了。因此,網貸公司爆發性的成長,讓相關法令規範瞠乎其後,管理上的滯後、市場參與者素質的參差不齊,使得網貸金融糾紛四起、詐騙叢生、求償無門,投資人(借方)想要全身而退,除了運氣,更需要外部監管制度的建立及內部審慎的評估選擇,再加上對投資風險分散原則的堅持。
一個產業的發展是否興旺與永續,關鍵在於良好的管理。網貸平臺的借貸雙方是陌生的,借方處於相對劣勢的一方,只能相信平臺機制所提供的遊戲規則與資訊,此時「良好管理」就發揮其關鍵作用。據2014年統計,中國的網貸平臺有1,600家以上,其中較為活躍的有350家,且每天以1~2家的速度增加中。以中國首次開放民營銀行申設為例,在相關配套法令、管理機制及潛在問題預防未完善前即匆匆上路,最終不得不在弊案連連下草草收場。在萬事皆呈跳躍式進展的現代,雖說不能有「萬事具備才推動」的保守,但更不能有「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天真樂觀,網貸金融經過8年的發展,未來是成為金融產業中健全穩定的一支,還是成為網路泡沫的一頁歷史,在耳聞立法列車已開動的此時,是值得期待,又心懷戒慎恐懼的。
從投資人的角度而言,建議選擇知名度高、保障性強、參與群體人數多的網貸平臺,當然,歷史記錄、產品選擇性、產品收益率及服務專案等其他因素也是檢視的重點。但就像茫茫股海中,投資標的百百種,靠自己勤做功課之外,專業協力廠商機構的公正評估,可能更為必要。網路是個神奇又具創造力的世界,在千百個網貸公司平臺上,評選/統計/諮詢/資訊機構的網路商機應運而生,入門前先仔細拜訪幾個類似網站,即能在最短時間內,對整體網貸近況由淺而深的瞭解其梗概、探尋其門道。投資標的因人而異,考慮組合不外乎金額大小、期間長短、收益高低,而其背後則配備有協力廠商監管機制、徵信系統、擔保條件的有無與鬆緊,每一項籌碼的疊加,一邊代表成本,一邊則象徵保障,需要多寡,全看個人風險係數的偏好程度。就好像國營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有人完全忽略其合同文字及實質風險,大膽投資、大賺收益,也有人謹慎解讀,完全不碰,但網貸非國債,即使不是高收益,還是存在著高風險。畢竟被銀行拒於門外或嚴謹如銀行都不做的貸款業務,除了規模過小、件數過雜等非風險因素外,於網路中另闢蹊徑取得資金,買車、買房、買奢侈品、個體戶或企業短期周轉,如果沒有後繼還款資金的來源,基本上無法回收的機率高達50%。網貸著實就是利自險中求,華麗外表的內裡充滿著詭變,一手買到希望的同時,另一手已被風險籠罩。
有真鈔就會有假幣,有貸款就會有次貸危機,網貸世界有正版/正直經營的體系,就存在著身份混淆與產品變形的現象。前者可能既是平臺經營者,又是資金需求的借方,或又是協力廠商監管者,可以輕易動用資金,失去了僅扮演平臺撮合、收取傭金的公平性角色;後者則是學習次貸的設計技巧,將原本單純的網貸,以所謂「流轉標」的方式,把未到期的貸款分段再出售,或以「拆標」的方式,把長期貸款需求拆為短期借款取得資金,再借新還舊。這樣的發展趨勢是難以遏止的,或者說,只要有適當的管理機制,根本無須禁止。但現實的情況是,市場發展速度呈等比,法令規範的跟進卻似等差,這種且行且管理的調性與慣性,還真叫人捏把冷汗。
*******************************************
以往談到借錢,腦海裡總是浮現70年代母親為了籌措哥哥的留學經費而勤苦參加互助會的場景,由於開口向親朋好友借錢總有一種難以啟齒的尷尬,向銀行貸款需抵押又手續繁雜,所以那個時代的民間借貸或理財活動相當興盛。即使到了現代,在網路金融還未崛起的幾年前,弱勢普羅大眾的融資需求還是以當鋪、地下錢莊、親友資助及互助會等檯面下民間流通為主,存在管道狹隘、成本高昂、風險難測等諸多問題。這種龍蛇混雜的環境,也衍生層出不窮的詐騙伎倆,例如以重利為誘餌的非法吸金、靠推薦人頭賺傭金的老鼠會,每每讓人只看到高利的虛幻,卻鬆懈了對保本的戒心,到頭來血本無歸非關民智,都怪貪婪。即使再發達的國家,此類戲碼也不斷重演,只是包裝的糖衣有細緻與粗糙之分,骨子裡仍是換湯不換藥的詐財。除了貪婪的本質,就是供需雙方的資訊不對稱與監管機制的付之闕如。
網路平臺提供的五花八門運用中,互聯網金融是極具顛覆性的一環。網貸的出現與發展,其實與網路理財的理念一致,同樣是使資金供需雙方資訊不對稱的差距縮短、內容透明。據聞網貸2005年最早發源於英國,網貸公司利用網路平臺建立起P2P(Peer to Peer)的基礎運營模式,隨後在發達中國家快速滋生,2007年傳入中國開花結果。
在中國,要成立一家網貸公司的門檻極低,買一套現成軟體系統,擁有基本的運維能力,就可以經營網貸生意了。因此,網貸公司爆發性的成長,讓相關法令規範瞠乎其後,管理上的滯後、市場參與者素質的參差不齊,使得網貸金融糾紛四起、詐騙叢生、求償無門,投資人(借方)想要全身而退,除了運氣,更需要外部監管制度的建立及內部審慎的評估選擇,再加上對投資風險分散原則的堅持。
一個產業的發展是否興旺與永續,關鍵在於良好的管理。網貸平臺的借貸雙方是陌生的,借方處於相對劣勢的一方,只能相信平臺機制所提供的遊戲規則與資訊,此時「良好管理」就發揮其關鍵作用。據2014年統計,中國的網貸平臺有1,600家以上,其中較為活躍的有350家,且每天以1~2家的速度增加中。以中國首次開放民營銀行申設為例,在相關配套法令、管理機制及潛在問題預防未完善前即匆匆上路,最終不得不在弊案連連下草草收場。在萬事皆呈跳躍式進展的現代,雖說不能有「萬事具備才推動」的保守,但更不能有「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天真樂觀,網貸金融經過8年的發展,未來是成為金融產業中健全穩定的一支,還是成為網路泡沫的一頁歷史,在耳聞立法列車已開動的此時,是值得期待,又心懷戒慎恐懼的。
從投資人的角度而言,建議選擇知名度高、保障性強、參與群體人數多的網貸平臺,當然,歷史記錄、產品選擇性、產品收益率及服務專案等其他因素也是檢視的重點。但就像茫茫股海中,投資標的百百種,靠自己勤做功課之外,專業協力廠商機構的公正評估,可能更為必要。網路是個神奇又具創造力的世界,在千百個網貸公司平臺上,評選/統計/諮詢/資訊機構的網路商機應運而生,入門前先仔細拜訪幾個類似網站,即能在最短時間內,對整體網貸近況由淺而深的瞭解其梗概、探尋其門道。投資標的因人而異,考慮組合不外乎金額大小、期間長短、收益高低,而其背後則配備有協力廠商監管機制、徵信系統、擔保條件的有無與鬆緊,每一項籌碼的疊加,一邊代表成本,一邊則象徵保障,需要多寡,全看個人風險係數的偏好程度。就好像國營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有人完全忽略其合同文字及實質風險,大膽投資、大賺收益,也有人謹慎解讀,完全不碰,但網貸非國債,即使不是高收益,還是存在著高風險。畢竟被銀行拒於門外或嚴謹如銀行都不做的貸款業務,除了規模過小、件數過雜等非風險因素外,於網路中另闢蹊徑取得資金,買車、買房、買奢侈品、個體戶或企業短期周轉,如果沒有後繼還款資金的來源,基本上無法回收的機率高達50%。網貸著實就是利自險中求,華麗外表的內裡充滿著詭變,一手買到希望的同時,另一手已被風險籠罩。
有真鈔就會有假幣,有貸款就會有次貸危機,網貸世界有正版/正直經營的體系,就存在著身份混淆與產品變形的現象。前者可能既是平臺經營者,又是資金需求的借方,或又是協力廠商監管者,可以輕易動用資金,失去了僅扮演平臺撮合、收取傭金的公平性角色;後者則是學習次貸的設計技巧,將原本單純的網貸,以所謂「流轉標」的方式,把未到期的貸款分段再出售,或以「拆標」的方式,把長期貸款需求拆為短期借款取得資金,再借新還舊。這樣的發展趨勢是難以遏止的,或者說,只要有適當的管理機制,根本無須禁止。但現實的情況是,市場發展速度呈等比,法令規範的跟進卻似等差,這種且行且管理的調性與慣性,還真叫人捏把冷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