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號 心動時刻
蘇州評彈
亞東石化 / 高梓林
2013年秋末時節,曾經同住新竹多年的好鄰居,邀請我們夫婦到蘇州一遊,並且入住他們靠近金雞湖畔的宿舍,不但讓我們省下不少住宿費用,同時他們還輪流請假,陪伴出遊。短短數天,足跡踏遍蘇州附近的大小景點:遠征黃山,見到了國畫般的山水,驗證了那句古語:「五嶽歸來不見山,黃山歸來不見嶽」;另外也在陽澄湖畔環湖騎了一趟腳踏車,看見成群的山羊在夕陽中悠閒回家。但是,蘇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它自古流傳的藝術──評彈。
評彈又稱「說書」或「南詞」,是「評話」和「彈詞」兩種曲藝形式的合稱。其中,評話的演出內容和表演風格比較粗獷豪放,表演者以男藝人居多,一般只說不唱,演出內容包含:《三國》、《水滸》、《英烈》、《隋唐》和《七俠五義》……等,大多以歷代英雄史詩和俠義公案為題材。彈詞的表演風格則比較纖細柔和,題材大多是家族興衰和愛情故事,傳統劇目有《珍珠塔》、《描金鳳》、《玉蜻蜓》、《三笑》……等。
一次五元人民幣的收費,每場兩個小時的評彈表演,成為我在蘇州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同時也才明白,旅途中最美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刻意規劃的景點,有時反而是來自不期而遇的偶然。
我們前往的「評彈博物館」,位於平江路岔出的一條巷子裡,門前有銅雕像、車伕、說書人與接待者,說明著往昔的盛況。進場前,突然想到同在蘇州的「耦園」,隨便點首「茉莉花」之類的歌曲,就要價三、五十元,如今我們要看的卻是兩小時才五元的表演,真讓人擔心內容差距頗大。
午後一點左右,我們買好票、劃了座位,便按著票卷進入館內。環顧四周,多半是些老年人,搖著扇子、啜飲著茶水,在表演尚未開鑼前,三三兩兩的閒話家常。想來欣賞演出已成為他們每日午後的固定娛樂,消磨時間也罷,彼此交際應酬也好,對這些老人來說,評彈必有其重要的存在價值。也許是我們幾個中年人混雜在這個空間裡,顯得格外突兀吧?一位當地的老先生好奇問我們,是來學習的嗎?我回道:「不曾聽過評彈,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午後一點半,鈴聲準時響起,臺上燈亮、左右兩門簾被掀開,兩位表演者登場了。這一瞬間,卻讓我訝異了,原以為這種傳統表演,演出者應該挺有年紀,不料男女皆十分年輕,並且容姿端莊。只見女子身穿紫紅色旗袍,一頭捲髮紮於腦後,簡潔而俏麗;至於男子則是一襲藍黑色馬掛,同樣眉清目秀,縱使聽不懂蘇州的吳地方言,光是欣賞俊男美女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今日評彈的劇目是「白蛇傳」,由女子率先開唱。只見她懷抱琵琶、輕撥琴弦,張口幽幽唱了起來,音調抑揚頓挫,堪稱大珠小珠落玉盤;男子則手撥二胡,面色莊重地為她伴奏。我本來就不是十分喜歡細水長流的慢曲長歌,加上聽不懂吳國方言,開演沒多久,就在她吳儂軟語的曲調下昏睡過去,直到他們結束這段「彈」曲,開始「評」劇時,才再度被驚醒。雖然同樣聽不懂方言,但其中夾雜的京劇對白,偶爾還能聽出一二,縱使如此,由於二人的表情神態做得十足,儘管語言不通,依然教人看得津津有味。
那男子不該他表現時,便半點表情也沒有,絲毫不搶戲;但該他表演時,則眼神、表情、手足,一舉一動均讓人如臨現場。女子的表演功夫亦不遑多讓,不唱曲時,總刻意地抿起小嘴,兩頰鼓起圓圓的笑靨酒窩,但一啟口開唱,又彷彿一個精明幹練,將老公管得死死的白娘子就端坐在那裡,既聰明也能斷事,卻不掩年輕女子的活潑嬌態,雖嘆息許仙之軟弱,也笑那道士的彆腳,也覺得白娘子頗為可愛。
評彈博物館的表演非但沒有因為廉價而簡陋,反而有超乎想像的演出水準,相較之前曾聽過花大錢點唱的評彈,絲毫不遜色。即使無暇去看「印象西湖」,也應該前來欣賞一場評彈演出。
孔子曾說過「餘音繞樑,三日不止」,評彈表演給予我的感動,雖不到餘音繚繞的程度,卻文化感十足,彷彿享受了一場精神上的豐富饗宴。縱使身處網路發達、電視隨開隨看的年代,但想到依然有一方空間為現場演出而存在,也依然有一群人願意日日不輟地支持著這份精神文化,著實深受感動。#
評彈又稱「說書」或「南詞」,是「評話」和「彈詞」兩種曲藝形式的合稱。其中,評話的演出內容和表演風格比較粗獷豪放,表演者以男藝人居多,一般只說不唱,演出內容包含:《三國》、《水滸》、《英烈》、《隋唐》和《七俠五義》……等,大多以歷代英雄史詩和俠義公案為題材。彈詞的表演風格則比較纖細柔和,題材大多是家族興衰和愛情故事,傳統劇目有《珍珠塔》、《描金鳳》、《玉蜻蜓》、《三笑》……等。
一次五元人民幣的收費,每場兩個小時的評彈表演,成為我在蘇州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同時也才明白,旅途中最美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刻意規劃的景點,有時反而是來自不期而遇的偶然。
我們前往的「評彈博物館」,位於平江路岔出的一條巷子裡,門前有銅雕像、車伕、說書人與接待者,說明著往昔的盛況。進場前,突然想到同在蘇州的「耦園」,隨便點首「茉莉花」之類的歌曲,就要價三、五十元,如今我們要看的卻是兩小時才五元的表演,真讓人擔心內容差距頗大。
午後一點左右,我們買好票、劃了座位,便按著票卷進入館內。環顧四周,多半是些老年人,搖著扇子、啜飲著茶水,在表演尚未開鑼前,三三兩兩的閒話家常。想來欣賞演出已成為他們每日午後的固定娛樂,消磨時間也罷,彼此交際應酬也好,對這些老人來說,評彈必有其重要的存在價值。也許是我們幾個中年人混雜在這個空間裡,顯得格外突兀吧?一位當地的老先生好奇問我們,是來學習的嗎?我回道:「不曾聽過評彈,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午後一點半,鈴聲準時響起,臺上燈亮、左右兩門簾被掀開,兩位表演者登場了。這一瞬間,卻讓我訝異了,原以為這種傳統表演,演出者應該挺有年紀,不料男女皆十分年輕,並且容姿端莊。只見女子身穿紫紅色旗袍,一頭捲髮紮於腦後,簡潔而俏麗;至於男子則是一襲藍黑色馬掛,同樣眉清目秀,縱使聽不懂蘇州的吳地方言,光是欣賞俊男美女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今日評彈的劇目是「白蛇傳」,由女子率先開唱。只見她懷抱琵琶、輕撥琴弦,張口幽幽唱了起來,音調抑揚頓挫,堪稱大珠小珠落玉盤;男子則手撥二胡,面色莊重地為她伴奏。我本來就不是十分喜歡細水長流的慢曲長歌,加上聽不懂吳國方言,開演沒多久,就在她吳儂軟語的曲調下昏睡過去,直到他們結束這段「彈」曲,開始「評」劇時,才再度被驚醒。雖然同樣聽不懂方言,但其中夾雜的京劇對白,偶爾還能聽出一二,縱使如此,由於二人的表情神態做得十足,儘管語言不通,依然教人看得津津有味。
那男子不該他表現時,便半點表情也沒有,絲毫不搶戲;但該他表演時,則眼神、表情、手足,一舉一動均讓人如臨現場。女子的表演功夫亦不遑多讓,不唱曲時,總刻意地抿起小嘴,兩頰鼓起圓圓的笑靨酒窩,但一啟口開唱,又彷彿一個精明幹練,將老公管得死死的白娘子就端坐在那裡,既聰明也能斷事,卻不掩年輕女子的活潑嬌態,雖嘆息許仙之軟弱,也笑那道士的彆腳,也覺得白娘子頗為可愛。
評彈博物館的表演非但沒有因為廉價而簡陋,反而有超乎想像的演出水準,相較之前曾聽過花大錢點唱的評彈,絲毫不遜色。即使無暇去看「印象西湖」,也應該前來欣賞一場評彈演出。
孔子曾說過「餘音繞樑,三日不止」,評彈表演給予我的感動,雖不到餘音繚繞的程度,卻文化感十足,彷彿享受了一場精神上的豐富饗宴。縱使身處網路發達、電視隨開隨看的年代,但想到依然有一方空間為現場演出而存在,也依然有一群人願意日日不輟地支持著這份精神文化,著實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