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號 心动时刻
苏州评弹
亚东石化 / 高梓林
2013年秋末时节,曾经同住新竹多年的好邻居,邀请我们夫妇到苏州一游,并且入住他们靠近金鸡湖畔的宿舍,不但让我们省下不少住宿费用,同时他们还轮流请假,陪伴出游。短短数天,足迹踏遍苏州附近的大小景点:远征黄山,见到了国画般的山水,验证了那句古语:「五岳归来不见山,黄山归来不见岳」;另外也在阳澄湖畔环湖骑了一趟脚踏车,看见成群的山羊在夕阳中悠闲回家。但是,苏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自古流传的艺术──评弹。
评弹又称「说书」或「南词」,是「评话」和「弹词」两种曲艺形式的合称。其中,评话的演出内容和表演风格比较粗犷豪放,表演者以男艺人居多,一般只说不唱,演出内容包含:《三国》、《水浒》、《英烈》、《隋唐》和《七侠五义》……等,大多以历代英雄史诗和侠义公案为题材。弹词的表演风格则比较纤细柔和,题材大多是家族兴衰和爱情故事,传统剧目有《珍珠塔》、《描金凤》、《玉蜻蜓》、《三笑》……等。
一次五元人民币的收费,每场两个小时的评弹表演,成为我在苏州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同时也才明白,旅途中最美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刻意规划的景点,有时反而是来自不期而遇的偶然。
我们前往的「评弹博物馆」,位於平江路岔出的一条巷子里,门前有铜雕像、车夫、说书人与接待者,说明着往昔的盛况。进场前,突然想到同在苏州的「耦园」,随便点首「茉莉花」之类的歌曲,就要价三、五十元,如今我们要看的却是两小时才五元的表演,真让人担心内容差距颇大。
午後一点左右,我们买好票、划了座位,便按着票卷进入馆内。环顾四周,多半是些老年人,摇着扇子、啜饮着茶水,在表演尚未开锣前,三三两两的闲话家常。想来欣赏演出已成为他们每日午後的固定娱乐,消磨时间也罢,彼此交际应酬也好,对这些老人来说,评弹必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也许是我们几个中年人混杂在这个空间里,显得格外突兀吧?一位当地的老先生好奇问我们,是来学习的吗?我回道:「不曾听过评弹,来看看是怎麽回事。」
午後一点半,铃声准时响起,台上灯亮、左右两门帘被掀开,两位表演者登场了。这一瞬间,却让我讶异了,原以为这种传统表演,演出者应该挺有年纪,不料男女皆十分年轻,并且容姿端庄。只见女子身穿紫红色旗袍,一头卷发紮於脑後,简洁而俏丽;至於男子则是一袭蓝黑色马挂,同样眉清目秀,纵使听不懂苏州的吴地方言,光是欣赏俊男美女也算是值回票价了。
今日评弹的剧目是「白蛇传」,由女子率先开唱。只见她怀抱琵琶、轻拨琴弦,张口幽幽唱了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堪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男子则手拨二胡,面色庄重地为她伴奏。我本来就不是十分喜欢细水长流的慢曲长歌,加上听不懂吴国方言,开演没多久,就在她吴侬软语的曲调下昏睡过去,直到他们结束这段「弹」曲,开始「评」剧时,才再度被惊醒。虽然同样听不懂方言,但其中夹杂的京剧对白,偶尔还能听出一二,纵使如此,由於二人的表情神态做得十足,尽管语言不通,依然教人看得津津有味。
那男子不该他表现时,便半点表情也没有,丝毫不抢戏;但该他表演时,则眼神、表情、手足,一举一动均让人如临现场。女子的表演功夫亦不遑多让,不唱曲时,总刻意地抿起小嘴,两颊鼓起圆圆的笑靥酒窝,但一启口开唱,又彷佛一个精明干练,将老公管得死死的白娘子就端坐在那里,既聪明也能断事,却不掩年轻女子的活泼娇态,虽叹息许仙之软弱,也笑那道士的别脚,也觉得白娘子颇为可爱。
评弹博物馆的表演非但没有因为廉价而简陋,反而有超乎想像的演出水准,相较之前曾听过花大钱点唱的评弹,丝毫不逊色。即使无暇去看「印象西湖」,也应该前来欣赏一场评弹演出。
孔子曾说过「余音绕梁,三日不止」,评弹表演给予我的感动,虽不到余音缭绕的程度,却文化感十足,彷佛享受了一场精神上的丰富飨宴。纵使身处网路发达、电视随开随看的年代,但想到依然有一方空间为现场演出而存在,也依然有一群人愿意日日不辍地支持着这份精神文化,着实深受感动。#
评弹又称「说书」或「南词」,是「评话」和「弹词」两种曲艺形式的合称。其中,评话的演出内容和表演风格比较粗犷豪放,表演者以男艺人居多,一般只说不唱,演出内容包含:《三国》、《水浒》、《英烈》、《隋唐》和《七侠五义》……等,大多以历代英雄史诗和侠义公案为题材。弹词的表演风格则比较纤细柔和,题材大多是家族兴衰和爱情故事,传统剧目有《珍珠塔》、《描金凤》、《玉蜻蜓》、《三笑》……等。
一次五元人民币的收费,每场两个小时的评弹表演,成为我在苏州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同时也才明白,旅途中最美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刻意规划的景点,有时反而是来自不期而遇的偶然。
我们前往的「评弹博物馆」,位於平江路岔出的一条巷子里,门前有铜雕像、车夫、说书人与接待者,说明着往昔的盛况。进场前,突然想到同在苏州的「耦园」,随便点首「茉莉花」之类的歌曲,就要价三、五十元,如今我们要看的却是两小时才五元的表演,真让人担心内容差距颇大。
午後一点左右,我们买好票、划了座位,便按着票卷进入馆内。环顾四周,多半是些老年人,摇着扇子、啜饮着茶水,在表演尚未开锣前,三三两两的闲话家常。想来欣赏演出已成为他们每日午後的固定娱乐,消磨时间也罢,彼此交际应酬也好,对这些老人来说,评弹必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也许是我们几个中年人混杂在这个空间里,显得格外突兀吧?一位当地的老先生好奇问我们,是来学习的吗?我回道:「不曾听过评弹,来看看是怎麽回事。」
午後一点半,铃声准时响起,台上灯亮、左右两门帘被掀开,两位表演者登场了。这一瞬间,却让我讶异了,原以为这种传统表演,演出者应该挺有年纪,不料男女皆十分年轻,并且容姿端庄。只见女子身穿紫红色旗袍,一头卷发紮於脑後,简洁而俏丽;至於男子则是一袭蓝黑色马挂,同样眉清目秀,纵使听不懂苏州的吴地方言,光是欣赏俊男美女也算是值回票价了。
今日评弹的剧目是「白蛇传」,由女子率先开唱。只见她怀抱琵琶、轻拨琴弦,张口幽幽唱了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堪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男子则手拨二胡,面色庄重地为她伴奏。我本来就不是十分喜欢细水长流的慢曲长歌,加上听不懂吴国方言,开演没多久,就在她吴侬软语的曲调下昏睡过去,直到他们结束这段「弹」曲,开始「评」剧时,才再度被惊醒。虽然同样听不懂方言,但其中夹杂的京剧对白,偶尔还能听出一二,纵使如此,由於二人的表情神态做得十足,尽管语言不通,依然教人看得津津有味。
那男子不该他表现时,便半点表情也没有,丝毫不抢戏;但该他表演时,则眼神、表情、手足,一举一动均让人如临现场。女子的表演功夫亦不遑多让,不唱曲时,总刻意地抿起小嘴,两颊鼓起圆圆的笑靥酒窝,但一启口开唱,又彷佛一个精明干练,将老公管得死死的白娘子就端坐在那里,既聪明也能断事,却不掩年轻女子的活泼娇态,虽叹息许仙之软弱,也笑那道士的别脚,也觉得白娘子颇为可爱。
评弹博物馆的表演非但没有因为廉价而简陋,反而有超乎想像的演出水准,相较之前曾听过花大钱点唱的评弹,丝毫不逊色。即使无暇去看「印象西湖」,也应该前来欣赏一场评弹演出。
孔子曾说过「余音绕梁,三日不止」,评弹表演给予我的感动,虽不到余音缭绕的程度,却文化感十足,彷佛享受了一场精神上的丰富飨宴。纵使身处网路发达、电视随开随看的年代,但想到依然有一方空间为现场演出而存在,也依然有一群人愿意日日不辍地支持着这份精神文化,着实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