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號 樂活職人
經濟發展不忘環保 ——我在亞泥花蓮廠的日常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採訪整理
水泥是民生建設不可或缺的物資,舉凡造橋、鋪路、蓋房子,都需要水泥,因此,各國皆將水泥視為不可或缺的基礎工業。1973年亞洲水泥配合政府產業東移政策至花蓮設廠,依法取得礦權,由於今年11月22日,礦權即將屆滿,亞泥遂於去年11月25日依法提出展限申請,並於今年3月14日獲准展延。然而,不同團體族群對於水泥開採抱持不同看法,本期「前線巡禮」將為您採訪亞泥同仁,了解第一線工作者的真實感受。
五一勞動節,本該是勞工朋友們開心休假的日子,亞泥花蓮廠卻因為近日礦權展限爭議,籠罩在低氣壓中。一封來自李坤炎總經理致全體同仁的鼓勵信,除了讓同仁們備感窩心外,也促使亞泥花蓮廠企業工會洪玉如理事長和黃偉舜監事會召集人決定代表同仁們發聲,向外界介紹他們所熟知的亞泥。
還山於林 植生綠化有目共睹
攤開亞泥花蓮新城山礦區的地圖,不難發現,花蓮廠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東側入口處,緊鄰富世村、秀林村、新城村、順安村,導致不少人誤解亞泥在國家公園內採礦,洪理事長嘆口氣說,「這其實是非戰之罪。」原來亞泥早在1973年即取得花蓮礦區的礦權,而直到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才設立,亞泥對於礦區有25公頃被劃入國家公園並不知情,其後經經建會邀集相關機關會商獲致協調意見並報行政院核准在案,且近年也無在國家公園重疊區開採,儘管如此,考量社會觀感,亞泥仍主動於去(105)年向礦務局提出重疊區的減區申請,並於同年12月20日獲准,同時,也完成該地區的植生復育工作。換言之,亞泥現有的礦區其實已退出太魯閣國家公園。
不過,由於開採地點仍鄰近國家公園與原住民部落村莊,亞泥對於當地環境生態和居住安全的維護始終十分重視,「水泥採礦的過程的確會擾動地表植被,但透過先進的開採方式和後續完善的保育計畫,絕對可以達到『還山於林』的目標,使開發與環保並行。」指著開採後,呈現一層層綠色帶狀植被的礦山照片,洪理事長說,「有別於一般大眾認為礦山必是光禿禿一片,亞泥採階梯式,由上往下開採,除了能確保作業安全,更重要的是,採掘完成可立即進行山壁坡面的植生綠化復育,降低對景觀的衝擊。至於礦石則利用地心引力原理,以直井隧道輸送至工廠內,可節省電力、減少碳排放,也避免粉塵飛揚。」
目前亞泥礦區裸露開採的面積約22公頃,已完成的植生綠化復育面積即佔開礦面積約70.06%,如此高的植被率,藏著亞泥對於水土復育的用心。洪理事長介紹,「為了提高植物存活率、縮短自然演替時間,我們特別選擇數十款本地原生樹種,並利用開採過程中原有土壤培育,而且在正式栽種前,先經過2~3年的育苗健化,待樹高約1.5~2公尺,才移植至現場。」經過計畫性植栽的樹木,5年後可成長至5~6公尺高,大約10~20年即能達到原始林的狀態,讓山林恢復多樣性的生態,洪理事長笑說,「其實開採前後的山貌真的沒有太大差異,甚至因為規劃得宜,森林景觀反而更加整齊了。」
穩定水土 嚴密預防山崩地滑
不僅努力恢復山林的原始風貌,亞泥也擬定嚴謹的水土保持與排水規劃,避免發生土石流問題。「我們分別在開採後的山壁上,開闢橫向、縱向的排水溝,確保排水暢通;並將有開採作業面之逕流水集中導引至沉砂滯洪池,控制洪峰發揮滯洪功能,沉砂後乾淨的水體則導入無名溪及立霧溪。」為了因應近年來環境變遷,暴雨量遽增,礦山內的沉砂滯洪池已擴充至37,525立方公尺,洪理事長指出,「2005年龍王強颱(累積雨量776mm)來襲、2009年經歷蓮花、莫拉菲、莫拉克、芭瑪颱風(單日累積雨量1300mm),2012年再遇蘇拉颱風(單小時最大降雨強度123mm),亞泥花蓮廠均平安渡過,也證明了平日的水土保持經得起嚴格考驗。」
當然,礦山的開採過程中,難免會遇上地質較為敏感的區域,為了避免發生山崩與地滑,亞泥開挖整地後,會先挖除鬆軟的土石,留下堅硬的大理岩層,並持續監測邊坡的穩定度,甚至在下方設置三道攔石柵,保障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洪理事長強調,「亞泥新城礦山歷經40年地震、颱風暴雨,從未發生山崩地滑事件,足見公司對於礦山的開採規劃絕不馬虎。」
此外,礦山開採高程越接近民宅,礦山越需特別控制爆破引起之震動,為避免干擾居民生活,近幾年,隨著礦區爆破方式及採礦工法的改善,亞泥已調整炸藥量,且在鄰近民宅裝設可遠端連線的測震儀,以便隨時監控爆破震動值,達到在民宅處「人不易感覺到震動」的程度,洪理事長驕傲地說:「這種控制震動的技術已達到全世界頂尖的水準。」至於礦石輸送過程難免會引起粉塵,自從亞泥將礦區下料輸送帶改為全包覆式的密閉帶運機後,也全然改善了粉塵的問題。
而為了進一步維護同仁工作環境及鄰里間的生活品質,亞泥也委託環境專業機構,在礦區周圍設置氣象、空氣品質、噪音量、震動量、交通流量、水質檢測觀測站,進行環境監控,每季由環境專業監測公司出具監測報告書,監測數據顯示均符合法規規定。種種努力,員工們全看在眼裡,誠如洪理事長所說,「我們身處在第一線,若是工作環境不安全,不等鄰近居民抗議,同仁早就紛紛離職了,怎麼可能還留在這裡?我還曾私下詢問擁有土地耕作權的原住民同仁,若是拿回所有權將如何利用,同仁的回答竟是『再租給亞泥啊!』,足見大家對於公司的信任。」
照顧員工 打造友善健康職場
除了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公司對員工的身心照顧也深獲工會肯定。黃監事會召集人指出,「公司定期舉辦健康講座,每年更以健康檢查協助員工追蹤自身健康狀況。為了預防職業病,每年還會針對『游離輻射作業』、『粉塵作業』及『噪音作業』等特定工作人員進行健檢。」
不僅如此,亞泥也相當注重同仁心靈層面的健康,除了致力綠化廠區、礦區,更特別成立「亞泥生態園區」,設置全臺最大的蝴蝶培育網室,也復育許多竹節蟲,甚至還有一座種植了約500種原生樹種的休閒林園區,豐富的生態不僅是同仁放鬆身心的休憩勝地,更吸引許多遊客參觀,同時也被許多學校視為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此外,亞泥福利會也設置12個社團,鼓勵員工強健體魄,「這裡不論休閒空間或休閒活動皆不虞匱乏,而且總公司還與新竹生命線合作,提供員工心理諮商服務。」黃監事會召集人細數公司各項關懷措施,也難怪亞泥員工的流動率低、向心力強,在業界有目共睹。
愛烏及屋 敦親睦鄰關懷在地
事實上,亞泥花蓮廠的員工,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因此,照顧廠裡員工之餘,亞泥對地方上的回饋與溝通也從不間斷,以「富世村社區關懷計畫」為例,亞泥提供村民增設山泉水管路與持續維護設施、房屋修繕、捐助社區電腦設備、社區急難救助與捐助弱勢等多項工作,尤其是房屋修繕服務部分,只要村民反應房屋有龜裂的情形,不須鑑定即可受理。
不僅如此,亞泥在部落教育方面也投入許多心力,除了捐助設備,也自2015年起,贊助「原住民青少年學生課後輔導執行計畫」,為部落孩童提供舒適的課後學習環境;公司甚至進一步與城邦文教基金會合作成立「亞泥富里小學堂」,由同仁擔任志工,每週進行半小時的視訊伴讀,並且每年舉辦溫馨的見面會,與部落學童互動。而亞泥員工也自發性成立「菩提社」,每月從薪資扣100~200元不等,提供附近弱勢家庭急難救助之用。至於協助社區美化、災後道路修復、社區活動贊助……等林林總總的服務,更是不在少數。
目前臺灣的水泥生產和礦區皆集中在東部地區,佔花蓮縣產值16%,亞泥花蓮廠每年上繳的稅金即高達11億元,不論對當地就業率或是財政稅收皆貢獻良多。面對這段期間的紛擾,洪理事長語重心長的表示,「亞泥花蓮廠有高達99%的花蓮在地員工,其中,原住民身分佔22%,若加計協力廠商就更多了。未來若面臨停工或關廠,不只是亞泥,連帶整個上下游供應鏈,以及許多家庭的生計都將受到影響,甚至使臺灣東西部發展不均的情況雪上加霜!」
現階段員工們除了憂心工作受到影響,對於不實報導的抹黑也相當無奈,黃監事會召集人透露,「其實為了讓居民對採礦工作有更深入的認識,公司經常不定期和部落舉辦座談會,並開放村民至礦山了解作業情形。」不僅如此,亞泥也於富世村辦公室,以「秀林鄉便民服務平臺」提供礦區安全即時資訊,公告村民關心的安全事項,如:礦區防汛措施、水土保持作為、環境背景監測值、爆破振動監測值及滯洪沉砂池清淤情形等,力求資訊公開透明,消弭村民的疑慮。
黃監事會召集人深知,「『溝通』絕對是消弭爭議的最佳利器。」因此,為了協助公司分享正確資訊,避免民眾被誤導,工會特別成立FB專頁,總公司也在官網設立專區,彙整亞泥的環保事蹟和專家學者意見,讓社會大眾對於水泥開採作業有更清楚的認識。種種努力無非是希望各界能理性溝通,相互理解,創造雙贏,讓經濟與環保存並行不悖。
僅管此刻風雨來襲,但亞泥花蓮廠的員工們都相信,只要心手相連,繼續努力,一定能守護住這座蝴蝶翩翩飛舞的生態園區,也守護住自己最愛的家園和廠園,笑看雨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