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號 乐活职人
创新的基础在观念的改变
远东集团中国事务办公室 / 刘祖亮
二次大战时,军容壮盛的英法联军为何兵败德国闪电战?新零售时代中,拥有辉煌历史的大型企业为何惨输新崛起的电商?本期「上班族必修学分」将带您以古监今,找出企业长保竞争力的硬道理!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全欧,波兰、瑞典、荷比卢三小国姑且不说,就连陆军规模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前後也不过抵抗了六周就举白旗投降,而跨海「远征」的英军,一样被打得卸甲丢盔,勉强在德国装甲部队奉命暂停追击的情况下,放弃了全部装备,灰头土脸的逃回英国。这个结果,别说失败方的英法联军始料未及,就连战胜方的德国也十分意外。
德军在1941年6月大获全胜的原因是,完美整合了装甲部队、空军、摩托化步兵,发展出所谓的闪电战(Blitzkrieg)。有趣的是,战车本是英国人发明,最早研究装甲部队战术的也是英国,甚至早期战车运用的理论大师李德哈特(Liddell Hart)还是英国军人;而且在二次大战战前,法国拥有欧陆最多的战车,战车的品质也略优於德国,再加上号称「金城汤池」的马其诺防线,如此阵势怎麽会连区区六周都撑不了?回顾22年前的欧战,光是马恩河、索姆河一线,法军就把德国人困了三年多,直到一战结束,德国人连巴黎的影子也没看到。
李德哈特在二战结束後,花了几年时间访谈德国的高阶将领,试图找出纳粹德国初期所向无敌的原因,最终完成「The other side of Hill」一书,点出英法之所以兵败1940,主因就是「守旧」二字。
事实上,英国在经历此大败前,始终怀疑装甲部队的能力,因此,当德军已经拥有六个经过实战训练的装甲师时,英国才成立了两个实验性质的装甲旅。而法国人虽然打造了数量庞大的战车,可是观念保守,不同於德军把装甲部队视为独立作战的兵种,法国人将战车当成「能移动的炮塔」,分散配属到步兵单位,作为步兵的支援单位,而且设计上着重大火炮、厚装甲,这样的思维方式,造成战车的移动速度慢,机动性差。
反观德国,依据装甲部队的特性设计战术,集中大量的战车进行单点突破,步兵随之而上,进行阵地占领,而战车则迅速迂回到敌军侧背完成包围。英法联军在1940年初次遭遇闪电战时,大批部队被德国装甲师包围分割,别说有组织的抵抗了,连逃命都很勉强。
纵观德国致胜的原因,不是战车多或战车的品质比较好、更不是人数多,而是他们采用创新的战术、全新的观念去运用新式的武器。
德国获胜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胆采用了与一次大战截然不同的策略,没有强攻荷兰、比利时、法国北部一线,而是以装甲部队主力突破英法联军认为不适合战车通过的阿登森林,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扑英法联军的背後。
监往知来,这段历史给予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1. 要勇於尝试新的技术,不要预设立场,更不可用昨日的观念,衡量今天的科技。
2. 创新是很困难的,过程中难免遭遇阻力,甚至失败收场,所以企业要追求创新(Innovation),必须先培养内部容忍犯错的文化,并建立知识管理的机制。唯有将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消化、累积为知识,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
3. 新技术必须搭配新观念、新应用。换言之,要摆脱既有的成见,以全新的思维去运用新的科技,这或许就是徐董事长再三强调的「蜕变(Transform)」。
4. 无坚不摧,唯快不破。德军的闪电战之所以厉害,关键因素就是「快」。现在企业经营讲求的无非也是「快」——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新产品,在竞争对手将要赶上之际,推出更新的产品,让对手永远只能由後追赶。而要做到创新快、决策快、行动快、流程顺畅,企业的组织与文化必须做相应的调整。相信去年联席会特别推荐《谷仓效应》(The Silo Effect)与《刷新未来》(Hit Refresh)这两本书的原因也就在於此。
近十来年,有几家笔者很熟悉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受到电商崛起的剧烈冲击,导致经营困难。他们都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往,也占据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他们也曾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营电子商务,可是观念守旧,只能把线下经营的那套作业模式套用到线上,这和二战初期法国人把战车作为步兵支援武器有什麽两样?当有厂商介绍创新的运用观念时,这些企业共通的反应是「辩驳这样做有种种困难」,而不是思考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果做事只囿於困难,不提解决方案,那麽德军如何能突破阿登森林,创造军事史上的奇蹟?
决策动作慢、流程冗长则是这些企业的另一个致命伤,如同现代战争首重机动性,现代企业的决策也必须要快,不仅决策快,随机应变、机动调节的速度更必须快,同时兼具大企业的资源、中小企业的敏捷机动,才能「无坚不摧」。而导致这些企业行动迟缓的症结就是内部林立的「谷仓」。所以,这些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与观念上的创新,还需要组织文化上的变革。
这些企业尽管被电商打得节节败退、欲振乏力,在观念上依然抱残守缺,尤其输多了,胆量也变小了,即使是一点点小投资、小尝试,也变得瞻前顾後、举棋不定。而且,各单位为了撇清责任,原本的「谷仓」更加固成「碉堡」,不仅资讯难透通,单位间的防卫心更让人瞠目咋舌!
一间企业再大、再有历史,一旦走入这样的负向循环,结束营业将只是早晚问题。反之,若能全盘想通,推翻既有的成见,再造组织,以全新的观念放手一搏,反败为胜并非梦想。
当代企业经营者的压力远胜以往,每一项新科技的推出,往往颠覆行之有年的产业版图,例如 iPhone 的出现改变整个手机业、数位相机的出现终结了传统的冲印业。企业要与时俱进,长保竞争力,唯一不变的硬道理就是不断地改变,想来这也正是集团近年不断强调「创新(Innovation)」、「转型(Transformation)」,以及「再造(Restructure)」的原因。#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全欧,波兰、瑞典、荷比卢三小国姑且不说,就连陆军规模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前後也不过抵抗了六周就举白旗投降,而跨海「远征」的英军,一样被打得卸甲丢盔,勉强在德国装甲部队奉命暂停追击的情况下,放弃了全部装备,灰头土脸的逃回英国。这个结果,别说失败方的英法联军始料未及,就连战胜方的德国也十分意外。
德军在1941年6月大获全胜的原因是,完美整合了装甲部队、空军、摩托化步兵,发展出所谓的闪电战(Blitzkrieg)。有趣的是,战车本是英国人发明,最早研究装甲部队战术的也是英国,甚至早期战车运用的理论大师李德哈特(Liddell Hart)还是英国军人;而且在二次大战战前,法国拥有欧陆最多的战车,战车的品质也略优於德国,再加上号称「金城汤池」的马其诺防线,如此阵势怎麽会连区区六周都撑不了?回顾22年前的欧战,光是马恩河、索姆河一线,法军就把德国人困了三年多,直到一战结束,德国人连巴黎的影子也没看到。
李德哈特在二战结束後,花了几年时间访谈德国的高阶将领,试图找出纳粹德国初期所向无敌的原因,最终完成「The other side of Hill」一书,点出英法之所以兵败1940,主因就是「守旧」二字。
事实上,英国在经历此大败前,始终怀疑装甲部队的能力,因此,当德军已经拥有六个经过实战训练的装甲师时,英国才成立了两个实验性质的装甲旅。而法国人虽然打造了数量庞大的战车,可是观念保守,不同於德军把装甲部队视为独立作战的兵种,法国人将战车当成「能移动的炮塔」,分散配属到步兵单位,作为步兵的支援单位,而且设计上着重大火炮、厚装甲,这样的思维方式,造成战车的移动速度慢,机动性差。
反观德国,依据装甲部队的特性设计战术,集中大量的战车进行单点突破,步兵随之而上,进行阵地占领,而战车则迅速迂回到敌军侧背完成包围。英法联军在1940年初次遭遇闪电战时,大批部队被德国装甲师包围分割,别说有组织的抵抗了,连逃命都很勉强。
纵观德国致胜的原因,不是战车多或战车的品质比较好、更不是人数多,而是他们采用创新的战术、全新的观念去运用新式的武器。
德国获胜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胆采用了与一次大战截然不同的策略,没有强攻荷兰、比利时、法国北部一线,而是以装甲部队主力突破英法联军认为不适合战车通过的阿登森林,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扑英法联军的背後。
监往知来,这段历史给予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1. 要勇於尝试新的技术,不要预设立场,更不可用昨日的观念,衡量今天的科技。
2. 创新是很困难的,过程中难免遭遇阻力,甚至失败收场,所以企业要追求创新(Innovation),必须先培养内部容忍犯错的文化,并建立知识管理的机制。唯有将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消化、累积为知识,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
3. 新技术必须搭配新观念、新应用。换言之,要摆脱既有的成见,以全新的思维去运用新的科技,这或许就是徐董事长再三强调的「蜕变(Transform)」。
4. 无坚不摧,唯快不破。德军的闪电战之所以厉害,关键因素就是「快」。现在企业经营讲求的无非也是「快」——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新产品,在竞争对手将要赶上之际,推出更新的产品,让对手永远只能由後追赶。而要做到创新快、决策快、行动快、流程顺畅,企业的组织与文化必须做相应的调整。相信去年联席会特别推荐《谷仓效应》(The Silo Effect)与《刷新未来》(Hit Refresh)这两本书的原因也就在於此。
近十来年,有几家笔者很熟悉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受到电商崛起的剧烈冲击,导致经营困难。他们都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往,也占据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他们也曾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营电子商务,可是观念守旧,只能把线下经营的那套作业模式套用到线上,这和二战初期法国人把战车作为步兵支援武器有什麽两样?当有厂商介绍创新的运用观念时,这些企业共通的反应是「辩驳这样做有种种困难」,而不是思考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果做事只囿於困难,不提解决方案,那麽德军如何能突破阿登森林,创造军事史上的奇蹟?
决策动作慢、流程冗长则是这些企业的另一个致命伤,如同现代战争首重机动性,现代企业的决策也必须要快,不仅决策快,随机应变、机动调节的速度更必须快,同时兼具大企业的资源、中小企业的敏捷机动,才能「无坚不摧」。而导致这些企业行动迟缓的症结就是内部林立的「谷仓」。所以,这些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与观念上的创新,还需要组织文化上的变革。
这些企业尽管被电商打得节节败退、欲振乏力,在观念上依然抱残守缺,尤其输多了,胆量也变小了,即使是一点点小投资、小尝试,也变得瞻前顾後、举棋不定。而且,各单位为了撇清责任,原本的「谷仓」更加固成「碉堡」,不仅资讯难透通,单位间的防卫心更让人瞠目咋舌!
一间企业再大、再有历史,一旦走入这样的负向循环,结束营业将只是早晚问题。反之,若能全盘想通,推翻既有的成见,再造组织,以全新的观念放手一搏,反败为胜并非梦想。
当代企业经营者的压力远胜以往,每一项新科技的推出,往往颠覆行之有年的产业版图,例如 iPhone 的出现改变整个手机业、数位相机的出现终结了传统的冲印业。企业要与时俱进,长保竞争力,唯一不变的硬道理就是不断地改变,想来这也正是集团近年不断强调「创新(Innovation)」、「转型(Transformation)」,以及「再造(Restructure)」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