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號 生活情報
保膝大作戰 亞東MAKO機器人上場!
亞東醫院骨科部 / 張至宏部主任
臺灣漸漸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疾病的發生率也日益增加,其中又以退化性關節炎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最劇。根據統計,臺灣每年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之病患超過兩萬例,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手術愈來愈講求精準、破壞範圍小、傷口小、恢復快,專為關節置換手術而設計的機器人手臂也應運而生。
前所未見 手術隔天即出院
52歲的鍾女士因膝關節疼痛,來到亞東醫院就診,鍾女士本身膝關節軟骨就有股骨單髁磨損的狀況,加上長期過度使用,加重膝關節疼痛的症狀。經由醫師評估,決定採用新引進的「MAKO機器人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MAKOplasty)」,術後大約半天即可下床走動,隔天就能出院,突破傳統膝關節手術的極限。
最大保留 最低破壞
以往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工程浩大,除了要切除所有關節面,也必須切除2條十字韌帶,但有些個案,例如鍾女士只有1/2~1/3,甚至更少的關節面損壞,而且十字韌帶並未老化鬆弛,若將這些關節面全部切除,其實很可惜,因此,藉由機器人手臂置換人工膝關節,可最大幅度保留患者原有的結構,降低破壞的範圍。
電腦精準設定「停損點」
採用MAKO機器人手臂執行手術,術前需要進行病人膝部的3D電腦斷層掃瞄,重建骨骼模型,以供術前計畫及術中執行所需。醫師在手術進行中,可與機器人手臂的電腦模擬做視覺及觸覺互動,只磨掉有病變的軟骨,一旦超過術前設定範圍,機器手臂即自動停止,避免神經血管和軟組織受到傷害,手術中,電腦還會分析韌帶的張力及關節術後的活動度,將手術的誤差降到 0.5~1.0mm,角度的誤差也可控制於1度以內。
除了減少誤差,機械手臂也保留了健康的軟骨與韌帶,使關節的功能更趨正常,恢復時間快,傷口也較「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更小,整體術後恢復期能降低至3天以內,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另一項新選擇。
以往骨科醫師治療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武器不多,只有玻尿酸注射和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近年來,亞東醫院關節重建中心大力推廣治療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階梯式保膝概念。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先以復健、消炎止痛藥與玻尿酸注射治療。當玻尿酸注射效果不佳時,再考慮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下一步則是自體間葉幹細胞注射療法,亞東醫院已取得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目前正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
而當膝關節內翻變形時,建議以3D列印導引截骨術精準治療,避免關節進一步變形,並促進軟骨再生。若關節軟骨病變來自關節內傷害,而非內翻變形時,則採取單髁置換;全面性的關節毀損時,再進行全膝置換。MAKOplasty是目前最精準的單髁置換方法,此外,亞東醫院的全膝置換術是以電腦導航協助進行,可達到角度更精準、失血量更少的境界。
亞東醫院關節重建中心能提供全方位的膝關節退化治療對策:從健保到自費,從門診到手術,從玻尿酸到幹細胞,從截骨術到單髁置換與全膝置換,視病況嚴重程度提供合適的治療對策,讓病人獲得更好的服務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