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8年05月號 封面故事

智慧科技──亞東醫院創新醫療照護的新動力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採訪整理

  智慧化風潮正席捲各行各業,醫療業也不例外,3月份落幕的「2018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同步進行首屆「2018智慧醫療展」,共有8個國家、近70餘位國內外醫院領導人齊聚臺灣,探討智慧醫院的發展。本期「封面故事」特別邀請亞東醫院林芳郁院長,與大家暢談智慧科技如何應用於醫院,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克服挑戰 臺灣將成智慧醫療潛力股
  智慧醫療的推動與數位科技息息相關,根據2017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首次公布全球數位競爭力排名,臺灣位居第12位,甚至優於「整體經濟」項目的排名,顯示臺灣在數位經濟上具有領先優勢。林院長也認為,過去30年來,ICT產業一直是臺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包括: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都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尤其臺灣手持智慧裝置普及度高,且醫療資訊系統已有相當基礎,不論照護資訊管理、醫療影像儲傳(HIS/RIS/PACS)等系統,都已整合完成,具備發展醫療科技的強大潛力。」

  儘管如此,實現智慧醫療的道路上仍有不少障礙,舉凡:經費短缺、人才培育、產業數位化管理思維不足,以及資安疑慮等,都影響智慧醫療前進的腳步。林院長指出,「理想的醫療資訊人才需要了解整體醫療產業,掌握前瞻科技發展,同時配合醫療政策、醫病關係、醫療品質、醫護工作優化等不同面向,進行合理的效益分析與系統性規劃,但相關人員在培育上恐怕仍需時間。」至於在管理上,林院長則認為,「除了大型醫學中心之外,多數的地區醫院、護理之家、照護機構,在健康照護的基礎設施、資訊設備乃至於照護技術,仍需要加強投資,尤其跨產業技術整合和夥伴媒合不易,亞東醫院也有賴遠傳提供全方位的整合與顧問服務。」

  另一方面,隨著物聯網的普及,資安防護必須更加嚴密,「尤其醫療數據中,身分辨識度高的資料一旦洩漏,勢必打擊人們對相關技術的信心。」所幸亞東醫院的管理機制讓林院長十分放心,「醫師們必須通過研究管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才能將病患資料運用在醫學研究上,未來在數據運用上,我們也會秉持一貫嚴謹的態度,兼顧資安與隱私。」

物聯網直通雲端 大數據整合解碼
  觀察智慧醫療趨勢的演進,林院長分析,未來醫療產業創新將朝物聯網、大數據分析、AI與機器人等方向發展。因此,亞東醫院積極建構跨領域雲端平臺,「第一階段的重點在區域整合,藉由雲端平臺,將醫學中心級照護延伸至其他醫院、機構,亦即將其他醫院和照護機構視為分院,打造一個聯盟,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亞東醫院的影響力,也可在有限的床數下,照顧更多的病患。」近期亞東醫院還計畫為合作的長照機構導入住民雲,方便病患出院後,繼續將生理量測資料同步傳送至醫院,由護理師提供遠距護理指導,以進行無縫接軌的全人照護。而在「居家照護」方面,亞東醫院除了參加「全民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到府服務長者或行動不方便的病患外,也計劃建置「居服居護雲」,幫助護理師和照服員輕鬆排班,進行護理紀錄的數位化,減少返院再次登打記錄的文書作業流程。

  儘管有了雲端平臺,仍需借助穿戴裝置與APP程式取得重要數據,「穿戴裝置成功的關鍵在於使用者體驗,必須與APP、服務平臺整合,才能進一步提供個人化、客製化的服務,讓醫院在治療疾病之餘,也能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林院長補充。為此,亞東醫院胸腔內科與遠東新世紀、成功大學合作研發舒適的睡眠監控衣,希望未來能與寢具一同銷售,擴大服務場域。

  此外,亞東醫院也在院內佈建各類醫療數據儀器,以生命徵象監控系統為例,數據上傳後,不僅可減少醫護人員的抄寫工作,防止錯誤,在今年開始導入大數據分析工具後,還能提供臨床醫師進行高階數據分析,有利於病情變化的預應與風險評估。

  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本就是相輔相成,透過各種聯網裝置(包括臨床與非臨床系統)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才能即時感知、智慧判斷與快速因應。亞東醫院現已整合行政管理、醫療資訊與臨床研究等單位,建構BI(商業智慧)團隊,未來將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提升經營管理效能,並加速精準醫療的發展。

資訊連線醫院 延伸健康照護
  除了病患的疾病治療,一般民眾的健康促進工作也有賴新科技的加持,尤其臺灣已逐漸邁入高齡社會,為減輕家庭和醫療資源的負擔,亞東醫院近年力倡社區健康管理,林院長以榮民之家的運作方式為例,「長輩們平日集體生活,一起運動、用餐,附近的榮院醫護人員也能就近協助量測血壓、團康活動等健康管理,因此這些長輩們不僅平均壽命較長,也多能夠自主行動。」有鑒於此,早在2014年,亞東醫院即結合明倫基金會和亞東技術學院,共同成立板橋第一間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由多位醫師和社工帶領長輩進行課程,提供非藥物治療的管道。去年8月,亞東醫院更成立新北市首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結合各里里長,建立「失智症防護網」,並以遠傳電信自行研發的「Health健康+」服務及「BoBee守護寶」個人隨身定位裝置,守護失智長者。

  「Health健康+」是亞東醫院與遠傳攜手推出的創新服務,至今已累積2.7萬名會員,平日可透過「健康卡」和「Health健康+」血壓機,將指數上傳手機APP,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就醫時,醫師也可直接在與APP串連的雲端醫療資訊系統(HIS)上,看到病患近期血壓變化,給予適切的診斷及用藥建議。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擴大服務範疇,針對醫護人員評估需長期量測血壓的病人,院方特別提供免費租借血壓機在家量測服務,方便醫師迅速掌握病人的血壓狀況。目前提供租借的科別包括:心臟內科、神經內科及整合醫療內科,已嘉惠156位病患。

  針對三高病人,林院長另推薦「居家型血壓/血糖管理服務方案」,「民眾可定時測量血壓和血糖,並將數值上傳手機APP,個案管理師透過雲端平臺,一發現數值異常,將以電話提醒會員,進行個案管理及飲食、衛教諮詢,讓血壓與血糖管控更有效率。」林院長更進一步介紹升級版的二代健康卡,「新增的電子錢包功能,方便民眾於門診批價繳費、支付公車與捷運交通費,而且在遠東企業相關通路消費,還能累積HappyGo點數,透過智慧健康串連所有生活需求。」

  不僅如此,社區健康發展中心也將「Health健康+」導入活動中,包括:減重班、社區保健諮詢服務站、社區健康營造長者課程及瑞智學堂,讓「Health健康+」不只服務糖尿病、高血壓病人,也能應用於健康、亞健康族群的健康管理。在亞東醫院持續推廣與遠傳電信不斷精進服務的努力之下,「Health健康+」服務模式也成功在多家醫院應用,更讓亞東醫院分別於2015年和2017年獲得健康促進醫院優良獎肯定。

人工智慧崛起 翻轉醫療面貌
  AI人工智慧是醫療科技發展的另一項重點,一般民眾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智能化醫療照護系統,亦即智慧醫院的呈現,「亞東醫院自2013年逐步導入包括:健保卡自動化報到系統、門診服務數位叫號、病房電子白板等多項智慧化服務,尤其是設於護理站的電子白板,可協助護理人員即時關注病人動態,也能清楚顯示醫療器材的定位,方便查找。另外在病房內也設有床邊電視智慧系統,提供當日檢驗排程、病患APP等輔助項目,協助醫護照護與病患溝通。」細數院內的智慧服務,林院長也透露,「未來,我們希望更進一步開發人工智能系統,例如:智慧客服、智慧醫療決策系統等。」

  AI人工智慧的應用當然不止於此,美國一家廠商運用AI人工智慧方法深度學習,發展心臟磁振造影影像診斷系統,2016年底已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IBM Watson華生電腦儲存300多種醫學期刊、200多本教科書、將近1500萬頁文件,可辨識電腦斷層影像中的肺栓塞,以及偵測心臟超音波中胸壁動態異常情形,還能協助醫師診斷癌症,建議治療方案;中國AI 機器人「小易」甚至已成為全球第一位通過醫師執照考試的機器人。從這些實例中,林院長歸納出未來醫療AI的診斷應用模式,「AI除了是助理的角色,也可望進行特定疾病的診斷,例如:史丹福大學研究皮膚檢測的手機應用程式,病患可以自拍皮膚病變,讓系統進行分析。」

  另外在藥物開發上,AI也大有用途,林院長解釋,「未來基礎醫學研究數據可直接與臨床實驗成果串接,加速產品開發,也能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成果及效率,亞東醫院正在重組臨床試驗中心,期望參與國際藥廠,利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技術,輔助新藥開發過程。其他如:基因資訊、免疫系統研究、神經科學,以及精神相關疾病等,亦都是AI尚待開發的領域。」

  此外,機器人也是AI領域的熱門話題,林院長指出,「自2015年Amazon Echo問世後,AI語音助理已成功進入人們的生活,由於機器人不需要休息,且能透過物聯網連接任何地方,的確是解決醫療產業人力短缺的選項之一。」亞東醫院早已引用外科手術機器人(達文西手臂)進行手術影像導引和微創手術,未來也規劃導入另一種服務型機器人,以協助醫院導覽、病房社福說明與病友陪伴等工作;另外,院方也與廠商合作開發手術室機器人、被服搬運機器人等,期能降低發生感染與工傷的風險。

  儘管AI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已成為醫療產業的明日之星,但林院長提醒,「AI無法完全取代醫師的工作,只能協助醫師做更準確的診斷、更適當的治療計畫,如同機器手臂可讓醫師配合影像,處理較深層的患部,且開刀傷口小,但實際操作仍須由醫師執行。再者,目前AI的能力仍有待觀察,尤其面對複雜的病症,能否精準判斷尚無從得知,因此,未來醫師與人工智慧的搭配,應是將AI建議納入參考,再輔以儀器驗證,才能進行完整的診斷。」

  面對數位科技來襲,醫護人員需要消化更多資訊,對於新科技的掌握也成了必備專業,對此,林院長深具信心,「亞東醫院的特色就是有活力、反應快、對新事物接受度高,我們鼓勵醫師學習大數據研究與AI應用,目前包括腫瘤和呼吸治療的研究團隊都已加入,相信未來能開發更多創新服務,為臺灣創造更好的醫療品質!」#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